克倫威爾的屍首被砍頭


上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五)】因反對獨裁而建立的英格蘭聯邦,是個更獨裁的國家

王朝復辟

雖說是獨裁,但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有個人聲望極高,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就無人能及,而且手握極具戰鬥力的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因此英國在他的統治下,沒有人敢出來造反。不過,再強悍的人,也敵不過病魔。一六五八年,克倫威爾因患上瘧疾病逝。

「護國公」(Lord Protector)這個職位,在克倫威爾的設定下是世襲的。因此,這個表面上是共和國的英格蘭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實際上就是個世襲王朝。於是,克倫威爾死後,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繼任為第二代「護國公」。

不過,前文也有提及到,克倫威爾所以當「護國公」而不稱王登基,本來就是因為他名不正言不順。他是靠著自己建立的軍隊和威望,才能當獨裁者當得穩穩的。即是說,克倫威爾家族,並不存在讓人信服的傳統或合法性,而是靠武力維持地位。

理查.克倫威爾

還有就是,英格蘭聯邦是個軍政府政權。軍政府政權的一大特質,就是由軍隊直接控制政府,軍人只會聽命於有威信的軍事領袖和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這說明了甚麼?第二任護國公理查既沒有軍功,也沒有威望,與軍隊根本完全不親近,軍隊也就不會聽命和忠誠於他。如果一個獨裁政府失去了軍隊的支持,那麼理查的地位便會岌岌可危。

理查再蠢也明白這點。於是翌年他就很識趣,早早辭職歸故里,不再摻和政治。

突然之間,英國沒了首腦,英倫三島頃刻沒人管了!沒人管就代表誰人都想管,那些分佈在各地的軍事將領蠢蠢欲動,想要奪取懸空的統治大位。不會吧,英國就要再進入混亂的軍閥時期?

受過內戰和之後的軍政府所蹂躪後,大家都再受不起戰亂的折磨了。如果把政局丟著不管,那這些軍人就會開打,進行一場血腥淘汰賽,最後由另一個克倫威爾收拾殘局。如此一來,英國又將再陷入軍政時期。

那麼如何是好?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找個既合傳統,又具合法性的人回來繼承大位,穩住政局。答案顯而易見,最符合這些條件的人,當然就是斯圖亞特王朝的人了,只要迎來一位來自這家族的新國王,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這個人不難找,最適合的人選就是那個曾被克倫威爾打得落花流水,現在正流亡荷蘭的查理王子。

不過,單是從荷蘭找查理回來登基並不足夠,因為他沒有任何軍事力量。恰巧,曾被克倫威爾重用的一員大將喬治.蒙克(Georage Monck),竟然是個潛伏的保王派人士!他就是被克倫威爾派去愛爾蘭和蘇格蘭鎮壓反抗的重要人物,後來留在蘇格蘭替克倫威爾進行管治。

究竟這位蒙克將軍是保王派的臥底,還是洞察到政治風向的改變轉而支持王室,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確是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重要推手。他手下兵雖不多,但個個驍勇善戰,很迅速便控制了局勢,重新組建新議會。新議會的成員是那些曾被克倫威爾趕走的長老派和保王派,於是新議會一成立,便一致贊同迎回查理王子回來登基,稱查理二世(Charles II, King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查理二世

快樂王

查理二世本來在荷蘭顛沛流離,突然收到消息英國要迎接他回去當國王,心裡像中了樂透一樣。查理二世也有點政治觸覺,知道這時回去當國王,最重要是穩定政局。於是,他宣佈不強推宗教自由(也就是使天主教復甦)、不追究曾經反抗王室的人以及不沒收內戰時期的土地。

議會看到查理二世如此配合,也很高興。一六六○年,查理二世開心快樂地從荷蘭出發回到老家英國,在倫敦受到大家夾道歡迎,戴上了王冠。所謂的英國體制革命,現在又回到起點,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

查理二世當國王的早期,知道自己的王位不穩定,於是政事上事無大小都不太過問,全交給議會會身邊的官員負責,自己則投入大大小小的娛樂活動,有爭拗時才出來主持大局,而且因為為人風趣幽默,給人一種輕鬆自在之感,於是有了「快樂王」(Merry Monarch)的稱號。在這些年間,經過內戰、政治內鬥消耗、軍政府掌權的英國,終於得到充份的休養生息,查理二世雖然沒有主動作為,但普遍被當時的英國人認為他是個稱職的好國王。畢竟跟他的父輩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比較下,不亂幹一通已經令人很滿意了。

如果查理二世在位期間都維持這種無為的治國方針,那麼他一定更受人愛戴。不過,他也不是個聖人,從來沒有放下過被迫害的仇恨。當他的王位坐穩了,權力也在手中了後,就反過來露出他的真面目。他要那些昔日害他家族雞毛鴨血的人,要付上更大的代價。

當年曾經參加過對其父親查理一世審判的政客和官員,陸陸續續被整治。這些被秋後算賬的人,還在生的就給處決;已逝世的,也要被算賬。克倫威爾早就掛掉了,但作為查理二世最大的敵人,其屍首當然逃不開被鞭屍的命運。查理二世下令把他的屍首掘出來,在倫敦大街拖行遊街示眾,然後被帶到查理一世被處決的刑場砍下頭顱。

這還不夠,這顆頭顱先是被插在長棍上,然後再掛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牆上,一掛就是二十年,受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早已風乾。後來,因為刮風的關係,克倫威爾的頭顱被吹掉,不知被誰拾走,輾轉流落人間差不多三百年。一九六○年,這顆頭顱才回到他的故鄉,安葬在牛津一間小教堂裡,克倫威爾的靈魂,此刻才真正得到安息。

法國大哥,英國小弟

查理二世終於大仇得報。作為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為家族名聲展開復仇計劃也無可口非。當大家以為查理二世報復後心境會平靜下來,繼續他那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然後大家就會發現,這個查理二世,如同他的父輩一樣,開始闖出禍來了。

查理二世對法國的外交政策是最為人咎病。話說當他還在流亡時,曾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King of France)的關顧,日子才沒那麼難過。現在回到英國當國王了,風生水起了,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基本上,路易大哥說甚麼,查理小弟就會順著做。當時英國在比利時之上有一個港口,名叫敦克爾克(Dunkirk)。敦克爾克就是二戰時英法聯軍被德軍圍困的地方,當時英國上下全國民眾都駕船來到這裡,逐少逐少地把英國軍人送回國去,以保存實力推抗納粹德國,這就是著名的敦克爾克大撒退。十七世紀時敦克爾克還是屬於英國,是其在歐洲大陸的港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不僅是對荷戰爭補給的重要地點,還是英國貿易商旅進行貿易的重鎮。

路易十四

查理二世為了報答路易十四,應他的要求下,以非常便宜的價錢把敦克爾克賣了給路易十四。此舉使英國人都瞪大了眼,這個國王小弟,還真對法國國王言聽計從!

另外,在路易十四的推動下,查理二世迎娶了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薩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葡萄牙是個天主教國家,查理二世肯迎娶該國公主,就表示他取態傾向天主教。其實查理二世並不是個十分虔誠的天主教徒,而且他順著法王的要求也不是單純為了報恩,他的種種舉動,最終也是為了幫自己謀取最大利益。

查理二世在宗教事務上的態度與以清教徒為主的議會就如同他的父輩一樣不咬弦。他與路易十四有個協議,就是如果在扶植天主教勢力時遇到任何叛亂,法國就會義不容辭地幫忙鎮壓。也說是說,因為有靠山,查理二世想利用天主教勢力為王室擴權,擺脫英國王室一直以來受到議會限制的傳統,回復專制統治。

經過多災多難的議會汲取了昔日的教訓,議會也不敢直接反面。恰巧當時查理二世要錢跟隨路易十四去打荷蘭,最後議會為了息事寧人,只好通過查理二世大筆軍費的要求,讓他忙著打仗。不過跟隨法國攻打荷蘭的舉動,卻沒為英國取得甚麼實際利益,反倒法國打垮了荷蘭,撈了不少利益。

就是這樣,查理二世維持著與議會微妙的關係,使雙方沒有發生任何大規模的衝突,或許雙方暗地都知道,如果大家直接反檯,那麼對兩邊以致整個英國都沒有好處。

雖然看來相安無事,但還有一個問題讓英國政界憂心不已。查理二世的王后凱薩琳並無誕下任何子嗣,未能為王室誕下王位繼承人。這應該無關查理二世的能力,因為他的私生子多的是,但根據英國傳位法律,私生子是沒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如果現任國王死後無嗣,那就兄終弟及,由王弟登基。查理二世的弟弟是約克公爵詹姆士(James, Duke of York),從小便是個極虔誠的天主教徒。議會擔心,萬一詹姆士當成國王,那將極有可能再掀起一場以宗教為由的政治鬥爭。

英國政黨政治起源

一六七九年,為了未雨綢繆,有議會人士就提出了《排除法案》(Exclusion Bill),大體內容就是想修改法律剝奪詹姆士的王位繼承權。法案若要成功通過,上下議院都必須多票通過。議會由此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使之分為了兩大黨派-托利黨(Tories)和輝格黨(Whig)。前者認為,雖然詹姆士是個天主教徒,但王室正統不應該因為這個原因而修改,所以他們是反對法案的一方,支持詹姆士作為王位繼承人。後者則認為英國作為新教國家,應該排除所有天主教徒繼承王位的資格,以捍衛國家利益。

這兩派的出現是英國政黨政治的起源。有趣的是,托利黨和輝格黨的名字,都是被對手嘲笑而起的蔑稱。「托利」是中古愛爾蘭蓋爾語中「歹徒」的意思;「輝格」則是蘇格蘭凱爾特語中「盜馬賊」的意思。不過這些蔑稱卻為兩黨所接受,漸漸也成了對自己政黨的稱呼。托利黨是今天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的前身,而輝格黨則是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的前身,兩黨至今在英國政壇上,仍然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約克公爵詹姆士

兩派的糾纏沒有結果,《排除法案》基本上都沒能通過。就算下議院通過了,本來就站在國王一邊、以貴族為主的上議院也不會答應。雖然輝格黨欲以財政限制查理二世,使他放棄讓詹姆士繼位,不過當時因為荷蘭海權的沒落,英國海上貿易發展更加蓬勃,查理二世的稅收反而增加了不少,就算沒有議會批出撥款,他還仍能讓王室和政府運作無礙。

查理二世以權力和手段壓制輝格黨。在其壓制下,輝格黨變得不受民眾歡迎,蒙受著巨大的政治打擊。而查理二世在位時,英國王權的專制,反而得以上升。

一六八五年,《排除法案》未得到通過,查理二世便死了,死前進行了洗禮,正式皈依天主教。他前半生顛沛流離,撐過了迫害,後半生如魚得水,大仇得報,在位後基本上沒有改變英國政治方針,專心使自己當個快樂國王,閒時運用權力讓議會不敢跟他明刀明槍,而且還為英國擴大了海權實力。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他算是個較受歡迎的君主了。

查理二世死後,弟弟詹姆士趕緊登基,成為了詹姆士二世(James II, King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在他登基前,查理二世早已為王室牢牢抓緊了權力,而且議會也有很多支持國王的人任職。所以,詹姆士二世當國王,理應十分輕鬆,只要好好地幹,應該也可以當個快樂國王。

不過,歷史告訴我們,這位詹姆士二世不會安份,影響力甚至高於自己的父輩,他將為英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七)】英國國體的確立:不流一滴血的光榮革命

圖片來源:

  • Portrait of Richard Cromwell (1626 – 1712) who was the second Lord Protecto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England.: Wikimedia Commons
  • Portrait of Charles II in Garter Robes: Wikimedia Commons
  • Portrait of Louis XIV of France: Wikimedia Commons
  • Portrait of James, Duke of York (1633-1701) as Lord High Admiral, Later King James II of England: Wikimedia Commons
  • The execution of Oliver Cromwell, Henry Ireton and John Bradshaw in 1661, from a contemporary engraving. The heads are labelled 1, 2 and 3.: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