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威廉準備登陸英國


上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六)】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英國政黨政治的誕生

詹姆士二世

查理二世(Charles II, King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臨終前終於正式進行了天主教洗禮。雖然,英國朝野上下都自知他是個天主教徒,但查理二世在世時始終沒有公開承認自己是天主教徒,而且也沒有公然扶植天主教。他除了久不久把輝格黨人(Wiggs)整頓一下之外,基本上英國也沒甚麼災難性事件發生,他在位時期算是較和平了。

不過,他的繼任人就完全不同。

一六八五年,查理二世撒手人寰,托利黨(Tories)支持的詹姆士二世(James II, King of England and Ireland)繼承英格蘭和愛爾蘭王位,而他在蘇格蘭則稱為詹姆士七世(James VII, King of Scotland)。這位詹姆士二世一開始便是公開的天主教徒,托利黨所以支持他登上王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支持天主教勢力,而是根據英國王位繼承傳統,這位詹姆士二世是第一順位,名正言順至極。

經過大哥查理二世在位時的百般操作,王權得以提升了很多。另一邊廂,議會卻因為繼承人的問題處於分裂狀態,反對詹姆士二世的輝格黨早已給整肅了不少。因此,詹姆士二世在位時,王權是相當穩固的。這樁事,我知你知,詹姆士二世都知。

詹姆士二世/七世

話說詹姆士二世上場後,輝格黨人仍然不服,他們擁立前任國王一名私生子-蒙茅斯公爵(Duke of Monmouth)為王位繼承人。巧合的是,這位蒙茅斯公爵也叫詹姆士。不過,英國人分析王位繼承這件事還是很公道的,蒙茅斯公爵是個私生子,私生子在英國並沒有王位繼承資格。既然名不正言不順,英國人普遍不太支持。於是,詹姆士二世很順利地又毫不費勁便把叛亂平息,蒙茅斯公爵被果斷處決。

詹姆士二世做人不太厚道,他早就想對不斷反對他的輝格黨人算一筆大賬。如今,輝格黨人掛著個叛亂分子的名牌,給清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詹姆士二世做事卻不太留餘地,他把要殺的以酷刑處死,連對那些不太關事的,流放也是最低消費。英國人對此不太舒服,既然叛亂已經平息,如此趕盡殺絕實在不太合情理。就這樣,詹姆士二世在英國人眼中,開始留下了暴君的印象。

天主教復辟!

不過,對於詹姆士二世來說,這次平亂是他一次重要的勝利。他甚至認為,這是擴張王權的好機會。他首先參考了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做法,發現原來要使議會和臣民聽話,一支直接聽命於他的軍隊是重點所在。因此,他調派曾幫他平定蒙茅斯公爵叛亂的軍隊進駐倫敦,成為英王直接指揮的常設部隊。於是,詹姆士二世此刻成功做到了歷代英王都無法做到的事,就是當一個專制獨裁的君主!當然,這只是暫時而已,英國有著悠久的國王教訓史,又怎會那麼輕易就給你突破制衡呢?

手裡有了軍隊,詹姆士二世膽子也大了,還會怕誰?詹姆士二世與王后摩德納的瑪麗(Mary of Modena)同是純正天然的天主教徒,在英國復興天主教就是他要幹的大事。

詹姆士二世先做了他大哥查理二世不敢做的事,就是把信奉天主教的親信委派到政府重要部門裡擔任要職,並下令全國恢復天主教儀式。除了拉一把天主教外,還不忘捏一下英國國教,乾脆就逮捕了英國國教的七名主教。

慢著!從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開始,來到了現在的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宗教是歷代英王必須小心翼翼處理的問題。這次詹姆士二世的亂來,很快便引爆了這個炸彈。托利黨人心想,我們擁立詹姆士二世為國王,只是要遵從英國傳統,並非要把英國變回天主教國家,英國國教在英國是一等一不能亂改啊。在反對天主教復辟這議題下,托利黨與輝格黨終於重新團結在一起,全國上下的新教徒,也齊心反對詹姆士二世。

面對詹姆士二世的宗教政策,經過內戰和混亂時期的議會本來想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畢竟,這些天主教政策只是詹姆士二世的個人意志,只要下任英王糾正過來便行了。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已經五十五歲的詹姆士二世竟然得了個兒子。當然,詹姆士二世覺得老來得子是上帝的眷顧,但對議會和百姓來說卻是個天大噩耗。這位小王子是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而他生於天主教家庭,想必定是個純正無雜質的天主教徒。

這下頭大了。只要小王子一繼位,天主教政策必定得以延續下去,那麼英國變回天主教國家只是時間問題。對於議會來說,實在是萬萬不能接受。

托利黨和輝格黨在這次危機中,放下彼此的分歧,意見一致,齊齊聯手。他們決定,擁立斯圖亞特王室中的長公主瑪麗(Princess Mary)為女王。瑪麗公主是王室正統又是新教徒,同時符合托利黨和輝格黨的要求,是最理想的繼任人選。除了宗教取向外,議會會選擇瑪麗公主,還同時看中了他的丈夫。瑪麗公主早年嫁去了荷蘭,是荷蘭執政官威廉.奧蘭治(William Orange)的妻子。這樣,英國可以聯合荷蘭對抗如日方中的法國。

瑪麗二世

議會焦急地派人去找瑪麗和威廉。兩口子一聽到消息後,活像中大獎一樣,隨即收拾細軟,坐上享負盛名的荷蘭船艦,浩浩蕩蕩來到英國上任。

英荷關係

我們先略略介紹十七世紀時,英國與荷蘭的關係。荷蘭當時崛起成為新的海上霸主,引起了英國的戒心。就在一六五二年,克倫威爾與荷蘭大打出手,成功逼得荷蘭講和,暫時遏止了荷蘭的海上發展,是為第一次英荷戰爭(First Anglo-Dutch War)。

一六六四年,英國又再找荷蘭麻煩,是為第二次英荷戰爭(Second Anglo-Dutch War)。英國並非要針對荷蘭,只是荷蘭實在擁有太多令人垂涎的資源和土地。這次,英國把目光放在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殖民地的利潤大,但英國就是差一個港口。於是,英國派兵奪取了荷蘭位於北美的港口「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並將之改名為一個大家十分耳熟能詳的城市-「新約克」(New York),也就是「紐約」。值得一提的是,紐約本來有一座城牆用作防衛外來入侵者,如今城牆已經倒下,原址變成了現在的「華爾街」(Wall Street)。

一六六五年,在得到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後,英國把視線換到荷蘭在非洲的殖民地。非洲殖民地擁有象牙、黃金和黑奴,全部都是十分值錢,荷蘭絕不肯輕易拱手相讓。於是,英荷之間又開打了。這次,老天爺站在了荷蘭這一邊,英國沒能成功奪取荷蘭在非洲的殖民地。同年,倫敦爆發鼠疫,人口一下子下降了十分一,次年一場麵包店的大火更燒掉了半個倫敦。我們今天看到的倫敦,其實便是自那場大火後重建而成的。面對首都如此多災多難,英國只好跟荷蘭議和,暫時不找他們麻煩。

至於第三次英荷戰爭,便與我們接下來的主角威廉有關。威廉出生於荷蘭顯赫的奧蘭治家族(House of Orange),他的曾祖父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of Orange)是荷蘭的國父,曾帶領荷蘭人展開獨立運動,對抗當時西班牙的高壓統治。荷蘭獨立後,奧蘭治家族便壟斷了荷蘭執政官的位置,如今傳到威廉這一代來了。

威廉的父親在他小時候離世,執政官的位置不能交給一個小孩子。當時荷蘭政局相當混亂,威廉是否能夠繼承執政官的位置是很難說準的事。時勢造英雄,有危便有機。英王查理二世當政期間乖乖聽從老大哥法王路易十四的指揮,聯手對付荷蘭。

二十二歲那年,面對兩大鱷的夾擊,流著奧蘭治家族血液的威廉無負祖先之名,果斷勇猛地率領軍隊擊退了英法聯軍。雖然這仗後荷蘭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英國競逐海上霸主之位,但卻成功保存了荷蘭的國土完整,同時把法國人從荷蘭趕了出去。二十二歲的年輕執政官贏得了舉國上下的支持和愛戴,成為了國家英雄,執政官一職也當得穩了。

戰後的威廉明白到,如果英法再次聯手,荷蘭的處境會很危險。荷蘭是個新教國家,威廉於是選擇與同樣是新教國家的英國交好,對抗宿敵法國。政治婚姻少不了的,他迎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長女兒瑪麗公主為妻。只是他結婚當天不曾想到,瑪麗公主的嫁妝,竟然會是整個英國!

光榮革命

威廉收到來自英國議會的邀請後,簡直覺得自己是被上天選中的人。如果當得成英王,他就可以聯合英國與荷蘭的力量,教訓一下從前經常欺負荷蘭的法國。威廉心想,這頂英國王冠,來得實在合時到不敢相信。

於是,瑪麗與威廉聲稱以捍衛新教之名,靜靜登陸英國。來到英國後,他們面對英國民眾的熱情歡迎,有點始料不及。早些年威廉還在與英國打仗,想不到現在來英國當國王,而且支持度還高得那麼難以置信。隨他而來的軍隊只有一萬多人,詹姆士二世的軍隊卻是他三倍,可見威廉的心態是以小搏大。但還真給他搏到,威廉一登陸,詹姆士二世的軍隊便先後倒戈,就連二女兒安妮(Princess Anne),也走出來宣佈投靠姐夫。

威廉三世

詹姆士二世這下問題大了,現在才驚覺自己這麼令人討厭,身邊的人全都跑了,落得眾叛親離的境地。他立即想起自己的老爸查理一世(Charles I, King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被砍頭的下場,心有餘悸,決定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著,帶著一家大小,說溜就溜了。

仗都沒打一場,血也沒有流過一滴,詹姆士二世就跑了,讓威廉很滿意。只是,詹姆士二世人還健在,威廉的王位始終坐得尷尬。如今詹姆士二世自己溜了,威廉就來一波順水推舟,安排詹姆士二世流亡到法國。就這樣,議會便能宣佈英國王位懸空,接下來事情便好辦了。

一六八九年,前任國王的長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繼位,成為女王瑪麗二世(Mary II, Queen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和威廉三世(William III, King of England and Ireland)(在蘇格蘭稱威廉二世,William II, King of Scotland),共同統治英國,英國與荷蘭成為了共主邦聯。瑪麗二世不太懂治國,只合做一個妻子,因此威廉三世成為了實際上的英王。

本來,這次不流血事件只是一件平常的政變,但接下來的事,就賦予了這場政變極重要的意義,而被稱為「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威廉夫婦準備登陸英國(十九世紀畫作)

《權利法案》和《嗣位法》

威廉三世作為外來人口,人生路不熟,對英國政治傳統還是有一點認知,知道這個國家自古以來,國王和議會都經常有磨擦。每當國王做了些不體面的事,貴族和議會便會用不同方法給國王上一上政治課,修正他的行為。因此,英國的王權,相對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來說,簡直是皮毛,威廉不太好在這裡專橫跋扈。加上威廉三世有其自身考慮,希望借助英國的力量對抗法國,於是議會向他提出繼承英國王位的條件時,他毫不猶豫便答應了-畢竟,他急著要利用英國的力量找法國麻煩。

議會早就有所準備了,他們拋出了一份歷史性文件,名叫《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簡單來說,《權利法案》是議會權利、個人權利和王位繼承的概要,內容簡述如下:

個人權利部份:

  1. 人民有向國王請願的權利,國王不得處罰請願人士;
  2. 人民在未被審判前,不得被課以過高的保釋金和罰金,也不得遭受殘酷和非常懲罰;
  3. 新教徒容許擁有適當武器作自衛之用;
  4. 陪審團團員必須為自由人,不得由國王選派。

議會權利部份:

  1. 國王必須定期召開國會會議;
  2. 在未得到議會的同意,國王不得擱置和延宕任何法令;
  3. 在未得到議會的同意,國王不得任意徵稅;
  4. 在未得到議會的同意,國王不得在和平時期設立常備軍隊;
  5. 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和辯論自由,議員發表的言論也不受法律約束;
  6. 所有議會成員必須自由地選出;
  7. 國王不得自設法庭進行審判行為。

王位繼承部份:

  1. 詹姆士二世的王位被視為非法;
  2. 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為英國合法國王;
  3. 天主教徒不得成為英國王位繼承人。

《權利法案》的內容其實就是衝著前任國王詹姆士二世的行為而訂立的,他就曾做過以下的事:

  1. 處罰那些向請願修正宗教政策的人;
  2. 對不利天主教的法令白般推搪;
  3. 與前幾任國王一樣,以威權徵稅;
  4. 設立一支常備軍隊鞏固權力;
  5. 設立法庭對教會加以掌控;
  6. 干涉議會人選以達到控制議會的目的。

一言敝之,《權利法案》就是要大幅限制國王的權力,並把國王「君權神授」的想法徹底抹去,權力來自法律,也應當受法律約束。雖然國王仍握有相當的權力,例如挑選首長、擬訂政策、締結條約和對外宣戰等等,但因為王室的財政來源必須是議會同意下的稅金,因此國王選出的首長便須得到議會的支持。久而久之,首長或官員名義上是王室的代表並對其效忠,國王事無大小須聽從他們的建言,首長們實際卻要向議會負責。因為這樣,英國漸漸由君主專制過渡為君主立憲制,沿用至今。

《權利法案》

至於王位繼承方面,為避免天主教復辟,法案明確規定天主教徒不得繼承王位,純正天然天主教徒的詹姆士二世家族從此不再有機會成為英國國王。

幾年後,議會還是不太放心,怕詹姆士二世的同黨會捲土重來。於是,在1701年,他們又擠出了一部《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明確規定了王位繼承順序: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死後,由瑪麗二世的王妹、新教徒安妮公主繼位;安妮死後,由斯圖亞特家族的遠親、同樣是信奉新教的德意志漢諾威選王侯(Elector of Hanover)繼位。如今,王位的繼承順序白紙黑字記下了,正在流亡的詹姆士二世要回來復辟,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沒甚機會了。

蛻變的英國

威廉三世的上台、《權利法案》的出現,總算結束了斯圖亞特王朝開始以來百年的混亂憲政鬥爭,也是自從十二世紀時英格蘭國王「無地王」約翰(John the Lackland, King of England)與貴族簽訂《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起,英國王室與議會歷年鬥爭的終結。經過五百年與國王的博奕,議會得到了最後的勝利,而這場勝利也同是英國的勝利。

國王不再能夠憑個人意志左右國家大事,議會也不必因為國王的胡作非為而給國王上課,代表英國不再因為王室與議會的權力鬥爭而出現內耗。英國朝野上下,終於能夠專心把目光放遠在全世界。

因為國體的確立,為英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進步。在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下,英國的商業發展得到了高速的成長。經濟爆發,對於資源的需求也日見強大,造就了海外殖民地的增加和開發,使海上貿易發展一日千里,而且更刺激了支持商業行為的製造業,為日後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埋下了伏筆。

光榮革命對於英國來說擁有極度深遠的影響,但光榮革命本身又是不是那麼「光榮」呢?歷史之所以稱這次革命「光榮」,便是因為在沒有流過一滴血的情況下,詹姆士二世便被成功推翻,沒有人因為這場政變而犧牲生命。

如果只是把目光限制在這次事件,確實過程十分和平。然而,這場革命所以成功,我們不能無視政變之前發生的事。在光榮革命發生之前,英國經歷過慘烈內戰、議會殘缺和內鬥、國王被砍頭、軍事獨裁的恐怖時期及大量政治清算和迫害,而且因為權力鬥爭死去和犧牲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事和人都是埋下了「光榮革命」成功的遠因。因此,我們必須要記著,英國是走過艱苦卓絕的路才蛻變成功,其過程不比法國大革命來得溫和,或許更加暴力。

英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瑪麗二世是個掛名女王,威廉三世才是實際工作的人。那麼,這位國王的工作表現又是如何呢?我們在下篇再談。

下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八)】啟動了「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的威廉三世,在位時幹了什麼?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