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荷戰爭


上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四)】英國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場內戰,如何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烏托邦社會主義

查理一世(Charles I, King of England, Ireland and Scotland)被處決,本來的王位繼承人查理王子看勢不對也落跑了,議會上的保王派又被清算得七七八八,整個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都給連根拔起了,英國的上層統治階級一下子就給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消滅掉。王朝沒有了,那怎麼辦呢?成立共和國吧!英國不再需要君主。

於是,本來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給解散,下議院改組成由人民選舉產生。那就是說,每個平民都獲得了政治權利,在當時可是一個驚為天人的政治成果,是歷史上首次提及到平民都能擁有這種抽象的權利。話雖這樣說,一般平民還是沒可能得到足夠支持而成功進入議會。這個由克倫威爾創造的「殘缺議會」(The Rump Parliament),仍然由那些擁有廣大土地的地主資產階級所把持著。

奧利華.克倫威爾(十七世紀畫作)

政治權利這東西,本來沒有的人不會去想,突然擁有了的話,如湧浪般的思潮就出現了。有一派認為,政治權利既然能夠人人均等,那麼財富也應該人人均等吧?他們主張廢除私有財產權,整個社會應該以每個人共同付出然後獲得共同收獲為根基,反對政府的存在。這種思想是不是很像馬克思提倡的社會主義?但那是十九世紀才真正出現的學說。關於在十七世紀在英國出現的這一派思想,被稱為「烏托邦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支持這種思想的人有一種天真瀾漫的心,還天真無邪地去實踐,完全忽略了當時的政治生態。

這幫人士既然會提出財富均等,自然不會是那些具實際權力和利益的地主階級所組成。他們只是無權無勢的平民,沒資源沒力量用槍桿子推翻現有體制。於是,他們改以另一種方式實踐他們的理想。當看到倫敦城外一些未有被開墾的土地後,他們自覺跑去開荒,並以上帝之名把這些荒地「賜予」平民百姓。

對於以土地資源掌控的地主階級看見這個情形,先笑了一笑,然後心便寒了一寒。試想想,他們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因為手上的土地資源,現在這些烏托邦人士走出來要把土地搶過來再分給低下階層,豈不是讓有了跟地主作對的籌碼,而且萬一他們成功了,這些平民豈不是能逃離資本家和統治階層的剝削?這萬萬不可!

代表這些地主利益的克倫威爾當然也想得到。於是,從來對談判沒甚麼興趣的克倫威爾派出軍隊,果斷地鎮壓了這批開荒者。這些開荒者雖然有著宏大又遙遠的理想,但歷史上卻給他們取了個可笑的名字-「挖掘派」(Diggers)。畢竟,這幫人士的行動,與其說是革命,還不如說是行為藝術。在當時實在過於理想,太荒唐了。

愛爾蘭和蘇格蘭叛亂

克倫威爾與「殘缺議會」一同治理國家。不過,事情就這麼簡單順利嗎?試想想,當時歐洲各國還是實行君主專制,而且斯圖亞特王室與歐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中間還夾著複雜的宗教問題,查理一世就這樣被幹掉,斯圖亞特王朝就這樣被推翻,其他地方又怎會密不作聲?

當然有!而且還是從內部爆發。第一個叫罵的地方是愛爾蘭。愛爾蘭一向是英格蘭的附庸國,自從愛爾蘭被愛德華一世(Edward I, King of England)征服後,愛爾蘭王位便由歷代英格蘭國王擔任。不過,當英格蘭轉型為新教國家後,愛爾蘭卻始終如一,仍然是個極度虔誠的天主教國家。英國的宗教問題從來都十分複雜,天主教和新教互相看對方不順眼,所以,愛爾蘭人長期與英格蘭交惡,經常動手,積怨頗深。

英國內戰爆發時,查理一世為了對抗議會軍,曾向愛爾蘭許諾,如果這次內戰勝利了,就會放寬愛爾蘭天主教的限制。於是,當時的愛爾蘭人,無不堅定不移地支持查理一世!當愛爾蘭那邊聽到克倫威爾如此大逆不道幹掉了查理一世,還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他們立即便擁立了逃亡愛爾蘭的原王室繼承人查理王子為國王,跟克倫威爾對著幹!

不斷流亡的查理王子(十七世紀畫作)

克倫威爾這硬漢可沒怕過,他心想正中他下懷呢。他所統領的「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是其權力其中一條重要支柱,本來就是由資本階級贊助組成。在英國內戰期間,新模範軍的成績十分亮麗,是議會軍極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不過,隨著內戰結束,打仗機會減少,新模範軍的存在價值開始被質疑,很多資本家不願再作出贊助之餘還追討欠債,新模範軍欠軍餉也成了嚴重問題。現在有仗可打了,新模範軍所欠的錢,就由愛爾蘭人的財富來支付吧!

一六四九年,克倫威爾率領新模範軍攻入愛爾蘭,第一個攻打的城池便是德羅赫達(Drogheda)。十七世紀的歐洲,大砲的運用已經十分常見,克倫威爾也想速戰速決,有理無理,整天到晚都部署大量火砲轟炸德羅赫達,德羅赫達城破只是早晚問題。當德羅赫達城破後,克倫威爾准許軍隊在城中洗劫三天,而且更展開了屠城,城內的平民百姓和天主教僧侶無一倖免。

德羅赫達一役後,克倫威爾殺得性起,凡攻破一處,便下令屠城。整個愛爾蘭人口本來有一百五十多萬,如今卻因為屠城而減少了三分之一人口,當地百里之外杳無人煙,是愛爾蘭歷史上一次最慘烈的浩劫。也是因為這樣,愛爾蘭人跟英國愈走愈遠,家仇國恨的累積,導致了日後二十世紀愛爾蘭的獨立戰爭。

因為愛爾蘭人口驟減,克倫威爾趕緊把奪取來的愛爾蘭土地分給士兵。士兵不喜歡開墾,只喜歡現金,於是他們又把土地賣給了在英格蘭的資本家。這些資本家因為投資在新得來的愛爾蘭土地,引發了一波從英格蘭來的移民。

愛爾蘭被克倫威爾打擊得體無完膚後,這次輪到蘇格蘭要叫罵了。本來逃亡到愛爾蘭的查理王子,眼看愛爾蘭被打垮後,連忙逃到蘇格蘭。蘇格蘭人也不滿自己歷史悠久的斯圖亞特王室的統治權被奪啊,見到查理王子回來老家,趕緊擁立他為蘇格蘭國王,與愛爾蘭一樣,跟克倫威爾對著幹!但真不了解,為甚麼蘇格蘭不在愛爾蘭叫板時就宣布支持呢?這樣分先後次序,就給克倫威爾逐個擊破的好機會啊。

一六五○年,英格蘭入侵蘇格蘭。蘇格蘭人自古便經常應付英格蘭人的入侵,所以防守時的經驗豐富,而且蘇格蘭多沼澤,行軍困難,加上蘇格蘭軍隊善於遊擊戰術,英軍不像打擊愛爾蘭般容易。不過,克倫威爾不是省油的燈,在幾次無功而還的進攻中,他看清了形勢,不以主動出擊為策略,反而躲在蘇格蘭南方緩緩後退。蘇格蘭軍隊和查理王子以為英軍撤退,竟然棄用遊擊戰術,改以南下正面與英軍展開決戰。

克倫威爾心想:「不怕你進攻,就怕你不來!」,英軍實力始終比蘇軍優勝,一舉消滅了蘇軍最後的主力。據說,查理王子嚇到躲在一棵樹上,等到英軍離開時才狼狽找路逃亡到歐洲大陸去。克倫威爾把蘇格蘭主政的長老派消滅,然後同樣把土地分給士兵,士兵又同樣把土地賣給資本家。

就這樣,愛爾蘭和蘇格蘭都被克倫威爾整頓了,他派親信到這兩個地方統治。三個地方的保王派都給清除掉,現在,一個全新的國家即將誕生,一切只差一步。克倫威爾打仗威風凜凜,洋洋得意地凱旋回到倫敦後,國內的反抗勢力基本上消停了。現在,是時候為國家撈點商業利益了。

荷蘭崛起

說話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在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Queen of England)時代被英格蘭打垮後,逐漸讓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海上貿易這塊肥肉,現在輪到其他歐洲大國你爭我奪,包括傳統大國英國和法國。不過,在十七世紀時,繼西班牙而崛起的海上霸主,卻並非那些傳統歐洲大國,而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國家-荷蘭(Netherlands)!

荷蘭這個國家在當時面世不久,它原本是西班牙的屬地,後來荷蘭人因為宗教改革和及後的三十年戰爭下成功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荷蘭就像現代社會的初創企業一樣,立國之初便須用盡一切方法在歐洲立足,不然就很快會被歐洲強國玩弄,最後淪為附庸。荷蘭的資本家本來就十分厲害,荷蘭得以獨立,這些資本家功不可沒。建國後,他們敏銳的商業觸覺就讓他們知道,荷蘭要生存,就必須成為海上霸主。

因為新大陸和新航線的發現,海上貿易成為了利潤十分豐厚的一門事業。而海上貿易最重要的硬件便是商船。但同樣地,因為海上貿易的蓬勃,直接催生了另一門事業-海盜事業。當年伊莉莎白一世也是靠海盜起家發達,這便可知道做海盜有多爽了。於是,那時期的商船,大部份都配備了武裝和軍隊,以便直接對抗那些以打劫為生的海盜,保障運送貨物的安全。

不過,武裝和軍隊的開支十分鉅大,使商船的造價變得非常高。荷蘭人有見及此,為了開拓市場份額,爭取客戶支持,開始製造一種不配備任何武裝的商船。這種商船因為沒有配備武器,所以造價十分便直。而且,荷蘭製造的商船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甲板狹窄而船艙寬敞。當時各國的進出口徵稅以甲板的寬度而定,因此荷蘭商船被課的稅相比其他國家造的船更低。造價低、徵稅便宜的荷蘭製商船,深受不少顧客歡迎。不久,荷蘭的造船業便在歐洲達到了主導地位。

那麼,不配備任何武裝的荷蘭製商船,不就成了海盜最渴望的目標嗎,買或租這些商船的船隊難道不害怕嗎?當然怕啊,不過富貴險中求,更何況荷蘭當局還包保養。荷蘭人在發展船業同時擴充了自己的海軍,他們向購買或租用荷蘭商船的商人說,警備工作由我們荷蘭海軍承包!如果還是不幸被劫,我們荷蘭人給你們全額賠償!嘩,這樣的賣大包銷售手法,顧客再有甚麼理由不買單?而且事實證明,荷蘭人的確履行了他們的承諾,因此信譽非常好。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成為了世界貨品的中轉站和集散地,熙來攘往,十分繁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忙興盛的港口城市,而荷蘭也繼西班牙之後崛起成為新的海上霸主。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可以讓大家了解荷蘭的信譽如何地好。話說,荷蘭有一位航海家名叫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z)。當時前往亞洲的航線都總是向南繞過非洲,再經印度到達亞洲。巴倫支畢生就在想要開拓從北極前往亞洲的航線。一五九六年,他的船隊從北極航向亞洲運送貨物,船隻在北極圈附近被浮冰撞毀,被迫在北極一帶過冬。但是,以當時的技術,一支船隊要安然渡過北極的極端寒冷,近乎不可能。巴倫支和他的船員只好靠燃燒船隻甲板木材取暖,狩獵北極熊和海象充飢,到了次年夏天才被經過的俄羅斯船隻救起。

巴倫支之死(十九世紀畫作)

巴倫支的船隊被救起時,大部份船員已經犧牲,但在船上的貨物依舊絲毫無損。這批貨物有大量衣物和藥品,但他們沒有為求生,而挪用船上客人託付的任何貨品。這批貨品最後順利的交付到客人手上。這件事件,為荷蘭人贏取了極大的信譽,也形成了荷蘭人經商的理念,荷蘭船隊成為了商人的貿易首選,他們也有了一個綽號-海上馬車夫。

巴倫支在返航的路上死去。為了紀念他,後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北方海域,就是現在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一處屬於俄羅斯的海域是以荷蘭人命名,就是源於這個故事。巴倫支海南方是不凍海域,十分適合發展成港口和貿易中心,但俄羅斯人曾在這裡展開核潛艇試驗,庫斯克號在這裡沉沒,極大機會造成了核污染。

英國當然眼紅荷蘭的海上貿易事業如此蓬勃,心想怎能讓他們賺盡地球上的錢?為了保護自己利益,他頒布了一條法例,規定所有與英國有關的貨運,都必須使用英國貨船。這明顯就是英國的保護主義,荷蘭一聽到當然十分不滿,這種法例直接破壞了他們的利益。荷蘭叫罵了,這個新興國家,立即向老牌國家英國宣戰。克倫威爾其他方面擅不擅長我不知道,但打仗肯定是他最在行。戰爭維持了兩年,英國把荷蘭打到急忙認輸,被迫承認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荷蘭人暫時沒轍了。

英荷戰爭(十七世紀畫作)

護國公

克倫威爾的軍隊所向無敵,曾清理王室和天主教徒,打垮愛爾蘭、蘇格蘭和荷蘭,在英國國內勢力開始獨大,觸動了殘缺議會內的議員的利益所在。於是,這批議會突然有了責任感,要限制軍隊在國內的權利。軍隊當然不滿,仗是我們打,利益和權利當然是我們應得的,你們這批議員弄個甚麼條例就想與我們分享權力和成果,再想二千年還太早!代表軍隊的克倫威爾現在不高興了,殘缺議會是他促成的,現在卻想反客為主。

於是,克倫威爾展開他一貫風格,走進議會把那些議員逐個趕離,乾脆把這個已經殘缺的議會解散!解散議會後,有一批人慫恿克倫威爾登基成為國王,開創新的王朝,但克倫威爾知道,英國王位有個法律傳統,就是國王必須任命制衡自己的議會,這個法律傳統不好破,風險太大。於是,克倫威爾想了個折衷的方法,他不要國王的虛名,只要實際的權力。一六五三年,他任命自己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公」(Lord Protector),所有人必須聽令於他的管治之下。按照法律,「護國公」一詞並不存在,因此也沒有相關制衡之法。

也就是說,現在克倫威爾成為了真正的獨裁者,他想怎樣就怎樣,沒有任何既定機制可以限制他的權力。加上他擁有強悍的軍隊,所謂「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Ireland and Scotland)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軍政府政權,任何國內政治問題用武力解決,效率奇高。克倫威爾的獨裁,比查理一世時代更甚而為!

克倫威爾這步算是走錯了。要知道,當年他所以能夠成功上位,便是因為英國朝野不滿查理一世的獨裁。換個角度說,英國人自古對獨裁者這東西很感冒,推翻王室成立共和國就是要防止獨裁,如今克倫威爾的做法竟然更加離譜。於是,本來大勢已去的斯圖亞特王室,就要死灰復燃了!

下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六)】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英國政黨政治的誕生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