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大汗國(一二七○年)


蒙哥汗

十三世紀時,蒙古帝國已經是個橫跨歐亞的巨大帝國。經過兩次西征後,蒙古人把勢力從東北亞一直伸延至東歐地區。一二五一年,蒙古帝國第四任大汗由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幼子拖雷(Tolui)之子-蒙哥(Möngke)繼承,他準備繼續先祖的霸業,馳騁沙場,一舉南下征服大理和南宋。蒙哥即位初,先血腥暴力地掃除了所有反對和威脅他的勢力。鞏固好自己的汗位後,他隨即為帝國進行了行政和稅制改革,確保帝國統治穩定和兵源供應。

此後,他便專心徵兵買馬,準備進行蒙古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西征-旭烈兀西征(Hulagu West Expedition)。他命弟弟旭烈兀(Hulagu)率軍西進,將蒙古帝國疆域擴張到中西亞地區,進入波斯和敘利亞,消滅了當地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和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成就了蒙古帝國最大領土範圍。

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

把西征交託給弟弟後,蒙哥自己則把目光放在仍盤據在南方苟延殘喘的南宋王朝。當時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如日中天,把大量土地和民族收歸帝國統治之下,蒙哥的軍事成就可謂一時無兩。然而,雖然他坐擁著巨大帝國,成為世界霸主,但說到底他都只是個凡人,他或許能看穿敵人的計謀策略,卻無法預計自己的死期。一二五九年,蒙哥的溘然長逝使他的征服行動被迫畫上休止符。在西亞,正與埃及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對壘的旭烈兀,得知蒙哥的死訊後便決定班師回朝,而蒙古軍對南宋的征服戰爭也都暫時停止。

關於蒙哥的死,歷史上有過不少假說,至今還是一個謎團。有人認為他在行軍時患上痢疾或霍亂而病死,有人則認為他是溺斃或中箭而死。至於金庸,則認為他是死於神鵰大俠楊過鎮守襄陽城時的飛石之下……無論如何,蒙哥的死,無疑是對蒙古帝國的巨大衝擊,他自己也成為了最後一位被普遍承認並統治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

蒙古帝國短暫達至高峰後,又旋即瓦解。

蒙古帝國最大版圖(一二五九年)

汗位之爭

蒙哥死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Kublai)和阿里不哥(Ariq Boke)開始爭奪懸空的汗位。忽必烈認為,由於他較年長,所以汗位應該由他來繼承。阿里不哥與蒙哥較親近,認為自己才是蒙哥授意的繼承人。例如,當出征南宋時,蒙哥便先委任了阿里不哥作為攝政王代為統治。

無論如何,兩人都有自己的理據去繼承汗位,互不退讓,最後只好訴諸武力。於是,蒙古帝國便陷入為期四年的內戰。阿里不哥知道要戰勝忽必烈,必須得到盟友的支持。他迅速地獲得了黃金家族的支持,希望藉此向忽必烈施壓。至於忽必烈,則擁有超卓的軍事才能,他利用從金國故土的資源培養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接下來的四年始終成功壓制著阿里不哥,並成功迫使阿里不哥的聯盟瓦解。一二六四年,阿里不哥走投無路之下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同年自立為蒙古大汗。

忽必烈
阿里不哥

忽必烈成功統一了所有蒙古貴族,蒙古帝國經過四年的內戰後重新統一,而且看似比之前更強大,但實際卻不然。當他自立為蒙古大汗後,其餘三大汗國的汗王沒有來到忽里勒台(Kurultai,即蒙古帝國的軍事會議),代表他們根本沒有承認忽必烈的權威。雖然,滅亡南宋統一中國之事已是必然,但內戰所造成貴族之間的裂痕卻已無法逆轉,任忽必烈如何想修補也好,蒙古帝國註定要分裂了。

下文會介紹蒙古帝國分裂後的政權:大元(Great Yuan)、金帳汗國(The Golden Horde)、察合台汗國(Chagatai Khanate)和伊兒汗國(Ilkhanate)。至於窩闊台汗國(House of Ögedei),由於在歷史上其實沒有成為完全獨立的汗國,因此不贅。這篇文章亦採用大元、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為四大汗國的說法。事實上,除大元外的三大汗國,並不完全無視大元的宗主身份,它們後來名義上奉大元皇帝為蒙古大汗,承認其宗主地位。只是,實際上大元皇帝對其餘汗國根本沒有管轄權和影響力,汗國之間的戰爭也沒有因為共同承認一位宗主而結束。

蒙古四大汗國

大元

歷任蒙古大汗都夢想能夠征服華夏大地,成為中國的主人,這個宏大的夢想終於在忽必烈滅南宋後得以完成。然而,滅宋戰爭卻沒有像三次西征般那麼順利。南宋王朝的軍隊有一個特點,就是士兵數目龐大,而且還有一支海軍阻截蒙古軍南下。這個時候,蒙古軍繼續依賴他們所向披靡、橫掃歐亞的輕騎兵部隊侵宋,卻受到宋軍堅守不出的策略所牽制。由此,忽必烈的軍隊只好採取不急於求勝的戰法,乃以逐一擊破的策略緩緩削弱宋朝抵抗的力量,終花費了十一年時間才成功滅宋,所花時間比過去多次快速的征服行動遠遠要多。一二七六年,宋都臨安被攻陷。一二七九年,崖山海戰下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

相繼征服金國、西夏和南宋後,蒙古人在忽必烈的統治下終於完成了一統中國的美夢,結束了自九世紀唐朝滅亡後的割據局面。

忽必烈繼承了前朝的統治結構,把原是漢人擔任的職位換成蒙古人,並開始採用漢人習俗,自稱為「皇帝」,並把國號定為頗有華夏特色的「大元」。他無視親信反對,把帝國首都遷至大都(今中國北京)。然而,這樣做卻使帝國西半部的離心更大,使更多蒙古王公不滿,認為他背離了蒙古人的傳統文化。其實,忽必烈所以作出這種選擇,也是迫不得已。他知道,經過與阿里不哥的內戰,各種勢力因為支持不同陣營,已使帝國分崩離析。即使忽必烈成功擊敗阿里不哥,但卻已經失去對帝國西部的控制。雖然,內戰後這些地區名義上還分屬蒙古帝國,但卻不再聽令於忽必烈大汗的命令。為了防禦西部地區的潛在威脅,他只好把權力和統治中心遷入他牢牢掌握的勢力範圍-中國,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

大元所以能從蒙古帝國蛻變出來,是因為忽必烈能看清內戰後的形勢,為帝國進行局部漢化,才能在中國站穩住腳。正因如此,大元在整個蒙古帝國裡,是最接近漢文化中的蒙古政權。可是,這種漢化是局部而不完整的,帝位的繼承制度並不完善,大元一開始便極不穩定,最終政治變得十分混亂,成為其滅亡的一個重大因素。

因為政治混亂而導致的經濟崩潰,引爆了元末民變,不少農民和流寇紛紛起事。最終在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的明軍攻陷大都,大元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倉皇北逃,中國自此進入大明王朝時期。大元政權退回北方,仍延續了二十年的時間方才滅亡。

金帳汗國

金帳汗國位於蒙古帝國西北部,毗鄰東歐地區,盤據著伏爾加河地區(Volga Region)、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黑海北草原、西西伯利亞(Western Siberia)、鹹海(Aral Sea)以及俄羅斯諸公國,原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Batu)的封地。由於所在地區大部份住民為欽察人,因此金帳汗國有時會被稱為欽察汗國(Kipchak Khanate)。金帳汗國向西不斷擴張,曾一度威脅波蘭(Poland)、立陶宛(Lithuania)和普魯士(Prussia)等地。

當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權時,金帳汗國統治者是別兒哥(Berke),他支持阿里不哥陣營。別兒哥還沒繼承汗位時便已皈依伊斯蘭教,所以當他繼位後,金帳汗國便逐漸伊斯蘭化。

伊斯蘭化後的金帳汗國與另一個蒙古汗國伊兒汗國隨即產生了矛盾。伊兒汗國當時剛剛殘暴地征服了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國家,身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金帳汗國極度不滿。而且,雙方一直為兩國邊界爭拗不斷,最終促使這兩個本是同根生的蒙古政權反目成仇。別兒哥的兒子忙哥帖木兒(Möngke Temur)繼承汗位後,伊兒汗國與金帳汗國仍然維持著敵對關係。

金帳汗國在捷列克河一役中打敗伊兒汗國(一二六二年)

一二六二年起,金帳汗國常與伊兒汗國爆發戰爭。別兒哥雖然在戰爭中成功抵禦伊兒汗國的入侵,但卻因為忙著應付而無法分身支援阿里不哥。後來,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支持阿里不哥的別兒哥拒絕前往忽里勒台出席忽必烈的登基大典,意味著他並不承認忽必烈作為大汗的權威。既然金帳汗國支持阿里不哥,忽必烈當然支持伊兒汗國。他以蒙古大汗的身份,反對金帳汗國侵擾伊兒汗國的軍事行為。可金帳汗國不聽令於忽必烈,繼承別兒哥汗位的忙哥帖木兒並不愚昧,他深知忽必烈根本無法動搖到他的地位。

如此明目張膽反對忽必烈,又與伊兒汗國關係惡劣,加上山高皇帝遠,忙哥帖木兒根本沒有任何意欲要蒙古帝國團結在一位大汗之下,金帳汗國基本上已完全獨立於大元的支配。當大元入侵窩闊台汗國(House of Ögedei)時,忙哥帖木兒更派出援軍馳援當時的窩闊台汗國統治者海都(Kaidu)。

金帳汗國一直存在至十六世紀初。十五世紀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Ivan III, Grand Price of Moscow)成功脫離金帳汗國的控制,逐步統一俄羅斯,發展成俄羅斯沙皇國。在失去對俄羅斯的控制後,金帳汗國分裂成四個汗國-大帳汗國(Great Horde)、喀山汗國(Khanate of Kazan)、阿斯特拉罕汗國(Astrakhan Khanate)和克里米亞汗國(Crimean Khanate)。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原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Chagatai)的封地,盤據在中亞,包括阿富汗(Afghanistan)、七河(Zhetysu,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和喀什(Kashgaria,位於今中國西北)等地。汗國原本一直忠於蒙古大汗,但這情況來到忽必烈時便改變了。當時,察合台汗國的實際統治者兀魯忽乃皇后(Queen Orghina),主張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衝突中保持中立。然而,阿里不哥認為察合台汗國的支持尤關重要,於是他扶植察合台之孫阿魯忽(Alghu)登上察合台汗國汗位,希望阿魯忽今後會支持他,為他提供兵器和軍資。

可是,阿魯忽有自己的盤算,沒有因此支持阿里不哥。他趁著內戰的契機,宣布察合台汗國獨立成國。為了增加籌碼,他派兵攻擊阿里不哥盟友金帳汗國,宣稱支持忽必烈。阿魯忽雖然支持忽必烈,但卻不讓忽必烈干涉汗國政事。忽必烈因為在內戰時需要盟友,因此就只能默認察合台汗國的獨立。可以說是,阿魯忽聰明地利用了內戰,讓汗國脫離蒙古帝國。

不少蒙古政權似乎都進行了在地化。大元局部漢化,金帳汗國伊斯蘭化,伊兒汗國則同時受到基督教、薩滿教和佛教的影響,只有察合台汗國保持了最接近蒙古的遊牧文化。汗國仍存在不少遊牧部落,統治也較為鬆散。不過正因如此,察合台汗國的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而且因為與眾多國家接壤,所以經常與鄰國發生戰爭,國力是最弱的一個。

一二七二年至一三○一年間,察合台汗國的汗王經常被推翻。後來,汗國分裂成佔據河中地區(Transoxania)的西察合台汗國和佔據蒙兀兒斯坦(Moghulistan)的東察合台汗國。最終,西察合台汗國被帖木兒帝國(Timurid Empire)取代,東察合台汗國則被葉爾羌汗國(Yarkent Khanate)取代。

延伸閱讀:就是要復興蒙古帝國:沒有絲毫憐憫之心的帖木兒

包含分裂時代的話,察合台汗國是四大汗國中最長壽的一個,一直存在至十六世紀後葉。

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一三七二年)

伊兒汗國

蒙哥還在位時,曾派遣弟弟旭烈兀率軍西征。旭烈兀順利征服波斯地區的阿拔斯王朝和敘利亞地區的阿尤布王朝,並把曾經是伊斯蘭文化中心的巴格達夷為平地。伊兒汗國便是建立在旭烈兀的征服行動上的汗國。具體來說,伊兒汗國疆域分別屬於阿塞拜然(Azerbaijan)、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等現代國家。

蒙哥逝世後,正在與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打仗的旭烈兀決定班師回朝。旭烈兀在內戰支持忽必烈,忽必烈於是把旭烈兀征服的土地分封給他,讓他建立了伊兒汗國。伊兒汗國的名字其實就是「從屬」的意思,源於旭烈兀向忽必烈示忠。

旭烈兀殘暴對待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和摧毀伊斯蘭文化中心巴格達,引起伊斯蘭化的金帳汗國不滿,加上兩國分別支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因此它們處於長期敵對的狀態。

旭烈兀死後,兒子阿八哈(Abaqa)繼承汗位。在阿八哈的統治下,伊兒汗國經常與周遭國家發生戰爭,勝多敗少。例如,他打敗察合台汗國的八剌(Baraq),攻克其都,對金帳汗國的戰爭亦佔了上風。由於戰爭頻仍,伊兒汗國邊界經常改變,在初期是四大汗國中最強盛的一個。

伊兒汗國建立的目的便是征戰。汗國專注對外擴張和征服,目標多是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家,內政問題一直沒有好好處理。最終,伊兒汗國內部長年的權力鬥爭和內耗,使其無力向外擴張,導致了整個汗國逐漸瓦解。當汗國失去立國的初衷後,反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與金帳汗國一樣,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伊兒汗國的管治一直非常失敗,最終汗國分裂,長期處於割據狀態。

一三五七年,伊兒汗國首都大不里士(Tabriz)最終被宿敵金帳汗國軍隊攻陷,伊兒汗國的汗室統治階層滅亡。至於那些伊兒汗國分裂後產生的割據政權,則逐漸被取代了西察合台汗國的帖木兒帝國吞併。

伊兒汗國分裂後的割據政權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