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瑞士邦聯十三州徽的勳章(十六世紀)
瑞士(Switzerland)位於歐洲內陸,與法國、意大利、德國和奧地利接壤。由於位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山脈(Alps)周圍,瑞士擁有壯麗的群山和天然湖泊包圍的美景,加上當地甚少污染,堪稱世外桃源,每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瑞士是個聯邦制國家。對瑞士人來說,這已是他們國家古老卻又行之有效的制度。十三世紀時,出於生存考慮下,實踐類似制度的瑞士邦聯(Swiss Confederacy)應運而生,為現代瑞士前身。
當時,位於現代瑞士西部的德語地區,由統治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s)直接控制。這地區有個受群山和森林包圍,地形奇特的天然湖泊—琉森湖(Lake of Lucerne),湖四周有數個獨立聚落社會—烏里(Uri)、施維茨(Schwyz)和翁特瓦爾登(Unterwalden),他們一般統稱為瓦斯德登(Waldstätten)—在德語意即「森林聚落」。
延伸閱讀:解構神聖羅馬帝國
在這個偏僻山區下生存並非易事,聚落之間自然得互相支援幫助,生活才能夠安穩點。琉森地區雖然偏僻,卻擁有法國高盧地區通往意大利北部的戰略通路,因此瓦斯德登開始逐漸變得強大。除了瓦斯德登,位於他們西邊幾個城鎮—伯恩(Bern)、蘇黎世(Zurich)和琉森(Lucerne)同樣面對著外來威脅。瓦斯德登偶爾會與這些地區成立臨時聯盟加強自保力量。
一二三一年,烏里開放了稱為「聖哥達山口」(Gotthard Pass)的道路。這條道路直至今天仍在運作中,是穿越阿爾卑斯山到達意大利北部的重要通道。也因為這樣,烏里得到神聖羅馬帝國認可,獲得了所謂「皇家自由」(Imperial Freedom)的特權,從此脫離了哈布斯堡家族直接控制。烏里作為鄉郊聚落,能得到此特權,是相當罕有的事。九年後,施維茨也成功脫離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得到帝國准許下的自治權。
一二九一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Rudolf I, King of Germany)獲選為羅馬人的國王(King of Romans),是該家族首個得到國王稱號的人。他沒有得到教宗加冕,因此不能使用皇帝稱號。但奪得王位的他,企圖藉此重新建立對瑞士地區的控制,卻壯志未酬逝世。因為這次實際威脅,烏里、施維茨和下瓦爾登(Nidwalden,由翁特瓦爾登分裂出來,與下瓦爾登(Obwalden)相對,後來又重新聯合),決定重新檢視和更新盟約,並於同年八月一日生效,是為《瑞士聯邦憲章》(The Federal Charter of 1291)。
簽定新憲章這天,被視為瑞士邦聯的誕生,也被定為現代瑞士國慶日,該憲章正本仍儲存於今天的施維茨。在往後數個世紀,陸續將有更多城鎮和鄉村加入邦聯,這在中世紀可謂非比尋常。為了與現代國家「瑞士聯邦」(Swiss Confederation)作區別,中世紀的瑞士邦聯有時也會被稱為「舊瑞士邦聯」(Old Swiss Confederacy)。
瑞士邦聯的成立不代表完全獨立,他們與哈布斯堡家族因而衝突不斷。他們得到真正獨立,是在一三一五年位於蘇黎世南方的莫加登戰役(Battle of Morgarten)打贏了哈布斯堡家族。這場勝利讓瑞士各邦實際地體會團結的重要性,於是各邦又再鞏固了彼此間的盟約,稱為「艾格諾森」(Eidgenossen),有「宣誓」意思。後來,各邦在一三七○年又簽定了一份新協定,稱為「教士憲章」(Priests’ Charter),統一了各邦法律並賦予全體邦民法律上的平等,堪稱劃時代。
莫加登戰役是瑞士邦聯開始變得強大的轉捩點。十四世紀起,瑞士山區不少城鎮和鄉村陸續加入瑞士邦聯—包括城鎮蘇黎世和琉森,以及鄉村格拉魯斯(Glarus)。另一個城鎮楚格(Zug)則是瑞士邦聯從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奪取。至於擁有獨立軍事力量的城鎮伯恩自己便征服了不少周邊地區。為了保有對這些征服地區的統治權,伯恩也正式加入了瑞士邦聯。
十四世紀的瑞士邦聯擊敗哈布斯堡家族,意味著得到了真正獨立,讓其在十五世紀能夠積極擴張。瑞士邦聯為了確立對阿爾卑斯山要道的控制,征服了不少地區,同時與其他城鎮簽定盟約。他們征服了首個非德語地區北提契諾(North Ticino)、阿爾高(Aargau)、聖加侖(St. Gallen)和圖爾高(Thurgau),並與「灰色同盟」灰格勞賓登(Graubündten)、瓦萊(Valais)、阿彭策爾(Appenzell)、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和米盧斯(Mulhouse)簽定盟約。五十年間,瑞士邦聯版圖就已經大了四倍。
十五世紀後期,勃艮第公國(Duchy of Burgundy)的大膽查理(Charles the Bold, Duke of Burgandy)與法國爆發了戰爭。大膽查理希望把公國分散的領土連結起來,並從法國中獨立。因此,大膽查理必須奪取瑞士土地,才能夠達成領土連結的願望。瑞士邦聯知道這點,於是與法國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 King of France)聯盟,與勃艮第公國宣戰。大膽查理被稱為「最強的失敗者」,他的宏願雖然最終功虧一簣,但卻無意造就了往後哈布斯堡家族的興盛,不過這是後話。總之,瑞士邦聯在這場支持法國的戰爭中得到了好處,版圖向西擴張了不少,得到了首個法語地區(Aigle)和讓準成員瓦萊擴張至聖莫里斯(St. Maurice)。
勃艮第戰爭催化了曾參與戰爭的城鎮加入邦聯,例如弗里堡(Fribourg)、索洛圖恩(Solothurn)。而本與邦聯有盟約的巴塞爾(Basel)、沙夫豪森和阿彭策爾則不久後正式加入。自此,舊瑞士邦聯領土正式確立。
舊瑞士邦聯並未確立政治中立制度,對意大利北部米蘭地區(Milan)還存在野心。不過,覬覦米蘭地區的不只他們。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法國奧爾良公爵路易(Louis, Duke of Orleans)因為想干涉米蘭事務,希望借道瑞士邦聯派兵前往米蘭,並承諾會把數個米蘭城鎮送給瑞士邦聯作為交換條件。雙方利益一致,於是一拍即合。可是,當法國成功征服了意大利倫巴第地區(Lombardy)後,卻沒有完全實現承諾。瑞士邦聯一氣之下,與教宗儒略二世(Pople Julius II)聯合,矛頭轉向法國。
最終,瑞士邦聯在馬里尼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ignano)中被法國徹底擊敗,法國從此得到無限量徵召瑞士傭兵的權利,瑞士部分領土也得割讓法國(這些地區今天仍屬法國)。這場戰爭結束了舊瑞士邦聯擴張政策,標誌了其自十五世紀起的軍事霸權結束。自此,瑞士邦聯不再主動干涉自身領土外的事務,其中立政策雛型誕生。
舊瑞士邦聯往後還延續了三百年的和平,直至十八世紀末被拿破侖(Napoleon)征服滅亡為止。因為歷史原因,瑞士擁有說不同語言的地區,成為今天瑞士一個特點。雖然舊瑞士邦聯在十八世紀結束,但往後也意味著一個新的瑞士國家將在不久後誕生。
圖片來源:
- The Swiss Federal Charter of 1291: Wikimedia Commons
- Die 13 «Alten Orte»: Wikimedia Commons
- Battle of Marignan, September 14, 1515: Wikimedia Commons
- Bundestaler: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