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旗


不列顛(Britain)

現在的不列顛指的是整個英國除北愛爾蘭外的領土,有時也會用來代表整個英國。原來,「不列顛」這個詞是源於羅馬時代拉丁文中的「不列顛尼亞(Britannia)」。不過,當時「不列顛尼亞」這個名字,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它所指的地方是現在的英格蘭(England)和威爾斯(Wales)。西元43年,羅馬人渡過英倫海峽征服這片土地,將之劃為羅馬行省,稱之為「不列顛尼亞」。

居住在不列顛尼亞的原住民稱之為凱爾特人(Celts)。不列顛尼亞被羅馬征服後,一部份凱爾特人逃往北方,構成了後來的蘇格蘭人(Scottish)。留在南方的凱爾特人,則逐漸羅馬化。後來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在這裡修建了城牆,斷絕了南北的交流,此舉逐漸埋下了後來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文化差異與衝突。

印有不列顛尼亞女神的2015年英磅硬幣

其實,「不列顛尼亞」不僅是指行省,後來更衍生了另外一個意思—她成了守護這片土地的女神的名字!相傳這是源於凱爾特人宗教裡的守護女神布迪卡(Boudicca)。不列顛尼亞女神非常受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Hadrian)喜愛,他更是首個把其女性面孔刻在錢幣上的皇帝。除此之外,似乎不列顛尼亞女神也非常受後來的英國人所喜愛,英女皇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和維多利亞(Victoria),更喜歡為不列顛尼亞女神的造型添加了不少新的意義和裝飾。

英格蘭(England)

英格蘭旗

「英格蘭(England)」,其實是「盎格魯之地(Anglo’s Land)」的意思。羅馬帝國在五世紀時分崩離析,羅馬人從不列顛尼亞撤離。同時,來自北歐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入侵不列顛尼亞並定居下來,建立了無數小國,凱爾特人則逃至威爾斯。就此,「不列顛尼亞」逐漸變成了「英格蘭」。西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第公爵(Duke of Normandy)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本是來自北歐的維京人,他帶領以諾曼人(Normans)為主的軍隊渡過英倫海峽,入侵並征服英格蘭,成為當地國王並展開統治。他的母語是法語,被征服後的英格蘭王室在宮廷裡也是以法語為主要語言。威廉帶來的文化也與當地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今天英格蘭的民族構造和文化。現今的英語,因同時受拉丁語和日耳曼語影響,所以語言內的辭彙比其他歐洲語言要多很多,這是因為英文裡很多同義詞,分別由拉丁語和日耳曼語而來。

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今天的英國,全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有時簡稱聯合王國。她之所以「聯合」,是因為在八百多年內,威爾斯王國(Kingdom of Wales)、蘇格蘭王國(Kingdom of Scotland)和愛爾蘭王國(Kingdom of Ireland)相繼與英格蘭王國(Kingdom of England)合併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這四個國家,本身有各自的政府、議會、法制和軍隊。

威爾斯王國(Kingdom of Wales)

威爾斯旗

威爾斯(Wales)是逃避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凱爾特人定居的地方,從此與英格蘭分道揚鑣,成為威爾斯王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然而,1282年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的入侵使威爾斯從此劃歸英王統治,雖然仍能保持獨立地位,但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到了1583年,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簽下統一法案(Act of Union),威爾斯王國與英格蘭王國合併成共主邦聯。時至今天,凱爾特語系最後的一支威爾斯語已逐漸式微。

蘇格蘭王國(Kingdom of Scotland)

蘇格蘭旗

蘇格蘭(Scotland)與英格蘭的恩怨情仇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凱撒大帝入侵不列顛後,凱爾特人逃往北方,長期與不列顛尼亞行省對峙,羅馬人稱這個地方為卡來多尼亞(Caledonia)。哈德良皇帝在兩地之間修建了城牆,成為了蘇格蘭與英格蘭邊界的雛形。後來到了君士坦丁一世時,更是被判為異端的阿里烏派(Arianism)教士根據地,長期與南方敵對。

1066年諾曼入侵,威廉公爵征服整個英格蘭。當時的英格蘭王逃往蘇格蘭,並與當地王室共結秦晉。後來英法百年戰爭爆發,蘇格蘭與法國結盟,侵擾英國後方。17世紀時,英格蘭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逝世,因她並無子嗣,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絕嗣。由於蘇格蘭王室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曾與都鐸王朝聯姻,因此當時的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James I)。不過,由於來自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不太懂得英格蘭的統治文化,因此後來爆發了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英國成了君主立憲制國家,及後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更使英國變得強大。蘇格蘭的當政者在英國的威迫利誘下並考慮到蘇格蘭的一蹶不振後,認為與英國統一能改善經濟,於是蘇格蘭議會同意於1707年與英國合併成共主邦聯。

愛爾蘭王國(Kingdom of Ireland)

北愛爾蘭旗

最後就是愛爾蘭(Ireland)。愛爾蘭的原住民也是凱爾特人。1169年英國征服愛爾蘭,從此展開對愛爾蘭的統治。16世紀時,英王更兼任了愛爾蘭王位。1800年,英國國會通過與愛爾蘭合併,是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可是後來的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成了日後南愛爾蘭脫離英國統治的導火線。南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著宗教差異,南愛爾蘭信奉天主教,北愛爾蘭則是新教。1919年爆發愛爾蘭獨立戰爭,兩年後南愛爾蘭獲得獨立,北愛爾蘭則繼續留在英國統治下。聯合王國的名稱也變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圖片來源:

  • The Royal Mint has revealed the iconic figure of Britannia will return to rule: Express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