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國子監


【誰知道當官這麼難:國子監生的仕途起落】
本文摘自《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
作者:陳一中
出版社:悅知文化

有次朱元璋微服出巡,見到一名監生正要進酒坊,便前去與他攀談,問監生是哪裡人?監生不知眼前的人是皇帝,答道:「重慶府人。」朱元璋遂出了一道對子:「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監生應道:「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朱元璋又驚又喜,再命他賦詩,監生吟道:「寸木元從斧削成,每於低處立功名。他時若得臺端用,要與人間治不平。」這首詩是比喻自己尚未受到重用,將來必有一番作為。朱元璋心裡高興極了,付清酒錢,告別監生。隔日召監生入謁,監生還不明所以,直到朱元璋笑著對他說:「你可記得昨日與天子喝過酒嗎?」監生才恍然大悟,惶恐地請罪。朱元璋不治他罪,反任命他為管理地方刑事的按察使 (正三品)。

監生流連酒坊是不被允許的事,這則皇帝與監生巧遇的故事大概是虛構的,但洪武時期的國子監生確實備受信任,拔擢為戶部主事 (正六品)、監察御史 (正七品)等高級文官者不在少數。且國子監生除了讀書,也常被交付各種任務,例如學習翻譯外文、丈量田畝、核定賦稅、清查黃冊 (戶籍冊)、修治水利設施、纂修曆法等事。可見在體制尚不健全的明初,監生具有高度靈活的機動性,可隨時供皇帝派任。

至明代中期以後,文官制度漸趨完備,任官大多侷限進士資格,使國子監生不再具有任官的優勢。加上景泰年間開放捐納,百姓只要上繳米麥,便可進入國子監就學,更使國子監充斥許多素質甚差的學生,竟有監生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在試卷上答道:「因怕如此,所以如此。仍要如此,何苦如此。」令人啼笑皆非。多數的監生只想撈得一官半職,無心於學業,人浮於事的情形下,有些國子監生到了五十歲還是沒出路,被裁退回鄉,便有一首嘲諷詩寫道:「五十年餘做秀才,故鄉依舊布衣回。回家早去養兒子,保了賢良方正來。」明代除了科舉外,仍保留薦舉制度,詔舉為「賢良方正科」有八品官,所以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早知道監生當官這麼困難,還不如早點回鄉試試看薦舉。

正途國子監生的任官流程圖

國子監生初授的官職多為地方上的首領官 (掌管衙署內部事務的官員)、佐貳官 (輔佐地方首長的官員),官品約在九至七品之間。因此許多監生仍不放棄舉業,期盼取得進士資格,獲取更高級的官職。但監生在兩京讀書,不便回鄉就考,朝廷遂准許監生就近參加順天鄉試 (北京)、應天鄉試 (南京)。

洪武十七年,即科舉復辦的那年,朱元璋知道不少監生高中舉人,高興地要禮部官員至監生的家鄉張榜,說道:「在京鄉試,多有取中的國子監生,為他肯學,所以取中。似這等生員,好生光顯他父母,恁部裡出榜於原籍去處張掛,著他鄉里知道。」後來為了不剝奪南、北兩京士子的錄取名額,朝廷另外專為監生設立保留名額,稱為「皿字號」卷,「皿」即是取「監」的下半部,作為代號。

總而言之,明代的官學教育有地方官學以及國子監兩種,唯有少數的充場儒士不須經由官學就能參加科舉,但大多數的士子仍須取得生員身分,進入地方官學就讀才能參加科舉。在地方官學表現優異的生員,有機會透過舉貢的方式進入國子監就讀,國子監生在明初備受器重,授職與升遷相對容易,成為科舉之外另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隨著文官制度漸趨完備,以及開放捐納入監,監生的優勢不再,面對宦途擁塞的困境,許多監生又回到了科舉之路。

延伸閱讀:
【我要上京當官】誰知道當官這麼難:國子監生的仕途起落
【我要上京當官】熬夜讀書、舟車勞頓,都是為了上京趕考啊!
【我要上京當官】考場好比八點檔,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我要上京當官】比22K還慘,明代官員的微薄薪水與一點福利
【我要上京當官】翰林官職務好清簡,但升遷也好難
【我要上京當官】赴任地方官前,請先熟讀當官守則「官箴書」

《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

第一本解碼明代官場與科舉文化的通俗讀物。體驗一場最精采的明朝仕宦之旅!從科舉考試如何準備、應舉、舞弊、任職,再到當官之後如何賺外快貼補薪水(ㄒㄧㄝˊ ㄍㄤˋ),一路娓娓談至退休生活(ㄓㄨㄥ ㄕㄥ ㄈㄥˋ), 讀完即恍然大悟,原來上班族的喜怒哀樂全都在這裡了!

圖片來源:

  • 正途國子監生的任官流程圖: 書內插圖
  • The Piyong Palace of the the Guozijian in Beijing: Wikimedia Commons
個人頭像照片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