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工業革命的標誌


【工業的革命】
本文摘自《人機文明傳:一部技術枴點上的世界通史》
作者:杜君立
出版社:大寫出版

上一篇:【人機文明傳】機器史三部曲(一):人類如何讓機器取代工具?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完全是一系列歷史事件催生和輻輳的結果。很多歷史學家將17世紀的科學革命視為東西方之間的關鍵差異。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相輔相成,構成工業革命的前提和動力,推動了社會與政治的變革。英國得風氣之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現代國家。馬克思特別強調科學和資本主義的密切關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並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像不到的。」

在東方世界沉迷於權力壟斷和傳統農業時,工業時代的西方世界已經將技術進步視為獲取利潤的唯一前提,科學技術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從英國紡織業採用珍妮紡織機,到瓦特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從鋼鐵冶煉技術的革新到化工技術發展,這一從無到有、風起雲湧的工業革命進程,前後持續了1個多世紀。從1776年瓦特和博爾頓進行蒸汽機的商業化生產,直到20世紀初創造出大批量生產的流水線作業技術。

人們一般將工業革命的發生時間放在1760-1830年間,並將英國視為發源地,但其實從中世紀起,歐洲就走上這條通往工業革命的「漫長跑道」,直到後來的「騰飛」,時間革命、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等,都是工業革命重要的鋪墊。工業革命從起始、積累、發展到騰飛的過程,就像是水壺裡燒開水,水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加熱,最後突然沸騰,水變成了蒸氣,衝開水壺蓋子。

同時應當承認,英國只是這條「跑道」中的一節,大部分新技術都是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後來的美國產生巨大效應的,換言之,工業革命的成果是逐漸顯現的。借用英國歷史學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話說,這是一場「漫長的革命」,甚至直到今天仍沒有結束。準確地說,工業革命既不是棉花革命,也不是蒸汽機革命,而是觀念革命-技術從此被視為進步的階梯。

延伸閱讀:在鬧鐘發明前,人們是如何確保不會遲了起床?

工業革命在初期並不被人注意,當時甚至到處彌漫著一種悲觀的情緒。「自從某幾本書籍和小冊子出版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5年,它們假裝要說明國家的財富正飛速衰退、人口減少、農業蕭條、製造潰敗、貿易破滅。」亞當‧史密斯在1776年完成《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時,他根本沒有注意到在自己眼皮底下出現的「工業革命」,就連李嘉圖和馬爾薩斯這些生活在工業革命時期的「古典經濟學家」,也未能認識到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歷史巨變。

在歷史上偉大的工業革命的前夕,沒有任何巨大變革即將來臨的信號或預兆。資本主義是一個不速之客。沒有人曾經預見到機械工業的發展,它讓人們大吃一驚。隨著堤壩崩潰,一股不屈不撓的大潮席捲了舊世界,並帶來了全球貿易的時候,英國人事實上還曾以為國際貿易會永久性地衰退下去。

事實上,這場無聲的工業革命比發生在同一時期的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更具有歷史意義。「近代大工業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餘年中在英國產生的。它的發展,自始就是那麼迅速並且造成那麼些後果,以致人們能夠比之為革命,的確,許多政治革命還不如它這麼徹底。今天,大工業在我們的四周;它的名稱似乎可以不需要說明了,因為它能使人想起那麼多的熟悉而動人的形象:這就是許多建立在我們城市周圍的大工廠,冒著煙的高煙囪及其夜間發出的火焰、機器不停的震動以及成群工人像螞蟻那樣的匆忙。」

工業革命為人類打開了現代之門,而18世紀的英國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現代化進程中。事實上,「science(科學)」一詞直到1840年才被創造出來;同樣,「現代」和「傳統」之間的對立也是19世紀的發明。人是一種喜歡給事物命名和貼標籤的動物,在這方面,作家和歷史學家最有天賦。在19世紀20年代,「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一詞,首先被法國作家使用,顯然這個說法是模仿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而來。法國大革命改變了法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儘管變革方式不同,其性質卻相類:通過某種變革模式創建一個新型社會。「作為體制的『工業』始於1776年左右,『民主』大約也在同時期成為一個實踐用詞。」

從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開始,「工業」(industry)一詞就不僅限於「技藝、努力、堅毅、勤奮」等人類特質,而更多地被用來描述一種生產製造體制和活動。「革命這一現代概念與這樣一種觀念是息息相關的。這種觀念認為,歷史進程突然重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之前從不為人所知、為人所道的故事將要展開。18世紀末兩次偉大革命之前,革命這一現代概念並不為人所知。」縱觀人類歷史,過去1萬年中人類經歷的兩次最大變革,一次是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一次就是工業革命。

前者大約開始於西元前8000年,迎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後者則開創了過去兩個世紀至今的現代全球文明。如果說從石器時代製造工具開始了農業革命的話,那麼鋼鐵時代製造機器拉開了工業革命的歷史大幕。機器取代人的技能,無機能源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由此產生了現代經濟。

可以這樣說,從人類歷史開始直到200年前,全世界的勞動產品幾乎都是用手工工具完成的,主要依靠人畜的肌肉力量,輔以水力和風力,木制的槓桿和滑輪是僅有的人工機械。但從此以後,人類就進入機器時代,機器越來越複雜,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是機器製造的,而且根本不再需要人體肌肉力量,全部力量都來自其他能源。這場工業革命從蒸汽機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英國成為一個成熟的工業強國。

英國18世紀的經驗性發明創造,無一例外地可以追溯到對能源、原材料的節省,對時間的節省,減少對水力、風力以及人力等不可預測能源的依賴。人們為了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而應用機器,這並不僅僅出於減少勞動力成本的目的;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與勞工相比,機器具有許多比較優勢。機器不僅使標準化生產易如反掌,還可以完成一些單純人力無法實現的事情;除此之外,它們既不會罷工,也不會疲憊或生病。

「工業革命」(或者說「產業革命」)完全改變了國家與社會,處於重要歷史時間點的1660-1832年被歷史學家克拉克稱為「漫長的18世紀」。18世紀之前,英國還算不上一個大國,落後於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1700年,法國的經濟規模是英國的兩倍,人口是後者的三倍;但從1650年到1800年,倫敦人口由35萬增長到90萬,達到巴黎兩倍。從1760年發生工業革命以來,僅僅一個世紀,英國就迅速超越法國,以及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發展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從英國興起的這場機械化浪潮,迅速席捲了整個歐洲和美國。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的歐洲,僅在非洲和亞洲有一些沿海據點;然而到1911年時,歐洲和美國已經成為現代世界的主宰者。工業革命賦予歐洲以不可阻擋的推動力和影響力。雖然在此之前,歐洲也有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也有過無數次技術革新,但那時的產品主要都是奢侈品,只與少數人有關;工業革命以機器和工廠推動了大量生產,這些大眾消費品改變了最大多數人的生活。我們可以從一件小事來認識「工業革命」的意義—

工業革命時期,新技術的主要代表產品是廉價的可洗棉布,隨之,從植物油提煉出來的肥皂得以大批量生產。普通民眾第一次買得起內衣褲——它由可洗纖維做成,富人常貼身而穿,故稱「貼身衣褲」。人們可以用肥皂洗衣,甚至洗澡。……所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普通民眾常常比一個世紀前的國王、王后的生活更清潔衛生。

中國的所謂工業革命,最早可以推到晚於英國100年的「洋務運動」,但持續的政治滯後和動盪並未改變農業的主流經濟結構;真正全面的工業革命其實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而徹底以機器大量生產的工業品代替手工產品,則不到40年歷史。但僅僅40年時間,被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就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一個機器時代的國家。

關於工業革命何以發生在英國,一直是經濟學和歷史學中最讓人浮想聯翩的話題。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Robert C. Allen)認為,新技術和新機器之所以能在英國得到大規模地應用, 是因為英國是一個煤炭價格便宜,而人力成本較為昂貴的國家。其他國家則相反,煤炭昂貴而人工便宜。在18世紀,倫敦的煤炭價格僅相當於巴黎和北京的一半,而倫敦的工人工資卻是北京的3倍。發明機器離不開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用其他相對充裕和便宜的資源,如煤、蒸汽動力、資本,來取代相對稀少和昂貴的資源,比如人力。

發明紡織機械是為了降低單位紡織品的人力成本,這樣才能與人力便宜的印度棉紡織織品競爭;紐科門蒸汽機幾乎全部都在煤礦使用,是因為這裡的煤炭近乎免費。瓦特蒸汽機大大降低了煤消耗量後,蒸汽機才得被應用在遠離煤礦的工廠。「唯有在英國這樣的煤炭工業規模龐大的國家,才會對先進的煤礦排水技術產生迫切需求,也唯有英國能做到無限量地免費供應充當機器燃料的煤炭。這樣一來,科學發現轉化為實用技術的昂貴代價就只有英國可以承受了。」

從社會角度來說,較高收入的主流人群意味著一個中產階級的形成。這也驗證了懷海德所說,「現代技術首先是在英國由繁榮的中產階級創造出來的,因而,工業革命便從這裡開始。」

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力、大規模工廠生產代替工廠個體手工勞動為標誌,從一開始就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機器所傳遞的理性主義成為幾代人心目中的智慧和美學典範。伏爾泰學習英國經驗後,在法國發起理性啟蒙運動,使近代科學精神廣泛傳播,引發了法國大革命,推動了民主和科學進步。發生英國的工業革命和發生在法國的民主革命,被霍布斯邦合稱為「雙元革命」,這是「從遠古創造農業、冶金術、書寫文字、城市和國家以來人類史上最巨大的轉變,這個革命已經改變了並繼續改變著整個世界」。

這場雙元革命不僅改變了世界,而且塑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代社會。它不僅僅是工業本身的勝利,也是資本主義的勝利;不僅是自由平等的勝利,也是中產階級社會的勝利,更是現代經濟和現代國家的徹底勝利。歷史學家羅伯特‧瑟斯頓(Robert H. Thurston)在1878 年發出如此讚嘆:「全球當前正進入機械紀元,看看此刻取得的偉大勝利,未來無疑不會再達到這樣的高度了,我們已經進步到無與倫比的巔峰了。」

1859年,狄更斯出版了《雙城記》——「雙城」即巴黎和倫敦;他以法國大革命與英國工業革命為背景,在批判的同時提醒人們,暴力革命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理性和寬容才能帶來社會進步。就在《雙城記》出版的同一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該書在揭示自然界殘酷的生存法則的同時,對大自然的生命進化讚美道:

從自然界的戰爭中,從饑餓和死亡裡,產生了自然最可讚美的東西——高等動物。這是一種磅礡壯麗的生命觀:生命連同它的幾種力量,最初僅僅被注入到一兩種形態裡。在這顆星球遵循著萬有引力定律而運行不息的歲月之中,無數最美麗、最奇妙的形態,已經從那個極為簡單的起點進化出來了,而且還在無窮無盡、生生不息地進化著。

下一篇:【人機文明傳】機器史三部曲(三):機器的專制,使人類踏上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人機文明傳:一部技術枴點上的世界通史》

從東方主宰到西方崛起,用「科技史觀」推演人類版圖進化;
當君王和朝代不是主軸,戰爭與革命只是場副作用──
一本以技術革命談論數千年人類文明軌跡的大歷史鉅著

圖片來源:

  • Photograph of a painting of St.Rollox Chemical Works at the opening of the Garnkirk and Glasgow railway in 1831 painted by D.O.Hill: Wikimedia Commons
個人頭像照片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