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官福惠全書》


【赴任地方官前,請先熟讀當官守則「官箴書」】
本文摘自《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
作者:陳一中
出版社:悅知文化

新科進士若外派至地方,初授的官職約在七品上下,主要是知縣(正七品),或是協助知府判案的推官(正七品),少數官運好的能擔任知州(從五品)。

當吏部發出任命通知後,除授予就任的憑證,還會給官員一本名為《授職到任須知》的手冊,吩咐官員務必細讀,一一遵行,這是由朱元璋親自制定的當官守則,他在前言寫道:「四書五經、修身治世之道,你們這些有抱負的人都已經研讀過了。而這本書雖然粗俗,卻是為官的機要,最好熟讀。」《授職到任須知》記載了三十一項地方官的職掌,大略包括祭祀禮儀、撫卹孤老、審訊獄囚、徵收田糧、曉諭百姓、管理衙役、視察物產、表彰節婦等事項。

《授職到任須知》是官方的文書,而官員也會將自己的從政經驗編寫成書,提供來者借鏡,例如《新官到任儀註》、《初仕錄》、《州縣事宜》、《知府須知》、《居官必要為政便覽》、《居官寡過錄》、《牧令要訣》、《讀律心得》、《辦案要略》,可以簡單地從書名就知道大致內容,不外乎是指導新任官員就任、施政與判案的技巧。這類的書籍通稱為「官箴書」,不僅分享為官心得,更可以展現自己政績與文采,以須知、便覽、要訣、格言、問答命名,試圖用簡易的方式闡述要旨,藉此吸引新任官員的注意。明人吳遵的《初仕錄》標題有「節供費、清田賦、造黃冊、勸農桑」。

清初官員鄭端的《為官須知》標題有「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用三、四字箴言的方式,讓官員容易記誦。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官箴書是黃六鴻的《居官福惠全書》,他在康熙年間先後擔任山東兗州府郯城知縣、直隸河間府東光知縣,「福惠」乃是取「造福地方,施惠百姓」之意,其詳實的內容,使此書在刊刻後廣為流傳,被初仕者奉為金針。

私著官箴書的特色是講求實用,記載了許多官書不能言之事,例如在京候選時,若不得已要借貸,最好向族人或同鄉協助,萬萬不可向富商、納粟監生借款,因為他們追債最緊,屆時被債務逼急了,非得拿官倉的銀兩來償債,有負於清譽,晚清文人李木庵向朋友告誡道:「今日之京債,即異日之公帑。」便是指這種情況。此外,選官之後,打探上司是否在京城,前去打招呼,送禮物是不可免的,但不宜餽贈過於貴重的禮品,否則不合乎法度。

清代晚期的官箴書《知府須知》開列赴任攜帶的書籍,除為官必備的《洗冤錄》、《折獄便覽》、《大清例律》、《居官自省》等書四十餘本之外,暢銷文學讀物《隨園詩話》、《鴻雪因緣》、《紅樓夢》、《聊齋志異》也名列其中,推測明代的官員也會如此吧!此外,在京城或沿途備買皮帽、朝服、香絹、京靴、小刀、書籍等物,不單可為自用,亦可當作餽贈上司的禮物,尤其前往不生產綢緞的地方,必定在上路前預先採買。

赴任最不可少的是家丁與僚屬,《大明律》規定功臣之家才賞給奴婢,庶民不可蓄奴,當士大夫家庭需要勞動力時,就與奴僕訂立有年限的契約,稱其為「雇工人」,或是收養為義子,隱諱地稱之為「義男」、「家人」,以逃避法律的規範,實際上仍是地位卑賤的奴僕。讀書人一旦有獲取功名,便會吸引許多奴僕前來門下投靠,希望能憑藉著士大夫的特權提升自己的生活待遇。為難的是當新官透露要攜帶家丁赴任時,新舊奴僕各個想要跟隨,不外乎是心存發財的念頭,宜謹慎挑選精明幹練、通曉官事者一、二人。

家族子弟則不宜隨同,因為官衙氣息最壞,年輕人血氣未定,容易受到迷惑,沾染賭博唱曲、養鳥畜魚、嬖優伶、狎孌童之類的惡習。至於親戚想謀個差事,應當設法婉拒,俗諺云:「莫用三爺,廢職亡家。」是指少爺(兒子)、姑爺(女婿)、舅爺(妻子兄弟)未必沒有才能,但有依附權勢之嫌,若將來違法究辦,還擔心親人責怪。與其造成家族失和,不如選用可信任的好友,才不會被拖累。

儘管在官學已學習過擬制判詞,但實際的案情往往更為複雜,因此許多官員會聘請私人顧問協助處理政務,稱之為「幕友」(俗稱師爺)。隆慶年間的進士李樂初任知縣時,家中族人便建議他聘一位熟悉法律的幕友同行,李樂婉拒了建議,選擇用豁達的心態去做官,但他的同僚卻沒這種膽識,據他的觀察,約有一半的新官會聘請幕友。清代更是如此,幕友專精劃分為刑名(刑事案件)、錢穀(稅務)、徵比(徭役)、掛號(編造文冊)、書啟(掌管文書)等類,處理刑案、稅務的幕友到了當地再聘請,才能找到熟悉地方民情的人。管理帳目、公文的幕友則選擇可靠的舊識同行,沿途可以照應,排遣寂寞。

相較於上京趕考,離京赴任的路途想必輕鬆許多,《知府須知》提供了一些消磨時間的方法,他建議官員路上無事可做的時候可以寫日記,以供他日備查。或者拿出佛經來唸,既有助於安定心神,又可消愆滅罪。途經名勝古蹟時,不妨停車瀏覽一番,遊歷山河美景,作詩抒懷,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若經過城郡,想起有親友留寓於此,必定前往拜訪,在夜裡挑燈話舊,維繫情誼。

俗諺云:「新婦看進門,新官看到任。」行抵府城之日,如年節將近,宜遲一、二日再到,當地官員就不必在過年時忙於接待。若遇上國忌、家忌或各節日,亦應避開,可暫居在寺觀中,擇日再到任。究竟何時適合上任呢?官箴書也有獨到的民俗建議,例如《新官到任儀註》內載「新官到任圖」、干支對照表,附詩云:「上官之日最難量,第一須防四不祥。受死之日君須忌,罪失亡字定有殃。」官員按圖推算就任的日程,宜避開不祥日、受死日,若在「遷」字到任,任內大吉;若在「罪」、「失」、「亡」字到任,則必定大凶,其列舉趨吉避凶的方法,此處不能盡言,且各地風俗不同,亦有不同的見解。

成化年間的官員陸容考據其由來,發現官員忌諱在正、五、九月上任,是因為唐宋時代崇尚道教,這三個月禁止屠宰,而新官上任,祭告應祀神壇,必用宰殺,於禮俗不合。另一位文人郎瑛認為這三個月對應的地支是寅、午、戌,五行屬火,故有所忌諱。晚清方大湜所著的官箴書《平平言》則以自身經驗為例:「余以正月回任,均忌月也。均未見有甚不好處,是其明證。」而有〈正五九月可上官〉、〈四絕、四離、四不祥、月忌不足信〉兩文,勸人為官不必迷信。民初文人徐珂更說人臣係避「正」、「九五」等專制時代的至尊之位,非有所不祥。

民俗紛紛,莫衷一是,只是圖個心安罷了!傳說某個知縣在祭祀城隍時,看到神座兩旁有銀錠,便有意中飽私囊,身旁的吏員告知銀錠是假的,知縣卻說:「我知道是假的,但今日新到任,要取個進財吉兆。」這則笑話固然是取笑知縣貪斂,卻也道出前程未卜的官員寄託徵兆的心理。

延伸閱讀:
【我要上京當官】誰知道當官這麼難:國子監生的仕途起落
【我要上京當官】熬夜讀書、舟車勞頓,都是為了上京趕考啊!
【我要上京當官】考場好比八點檔,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我要上京當官】比22K還慘,明代官員的微薄薪水與一點福利
【我要上京當官】翰林官職務好清簡,但升遷也好難
【我要上京當官】赴任地方官前,請先熟讀當官守則「官箴書」

《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

第一本解碼明代官場與科舉文化的通俗讀物。體驗一場最精采的明朝仕宦之旅!從科舉考試如何準備、應舉、舞弊、任職,再到當官之後如何賺外快貼補薪水(ㄒㄧㄝˊ ㄍㄤˋ),一路娓娓談至退休生活(ㄓㄨㄥ ㄕㄥ ㄈㄥˋ), 讀完即恍然大悟,原來上班族的喜怒哀樂全都在這裡了!

個人頭像照片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