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為克莉絲汀娜光臨羅馬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


上一集:【那些歐洲君王傳奇】是堅守原則,還是不負責任?不愛江山愛自由的瑞典女王:克莉絲汀娜(中)

喜愛天主教藝術

上回提到,克莉絲汀娜放棄了她的王位,離開了瑞典前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ntwerp, Belgium),不久後更改信了天主教。不過,天主教比新教路德宗(Lutheranism)有更多繁文縟節,克莉絲汀娜又怎會能夠變成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事實證明,她並沒有因為改信了天主教而改變自己對宗教的看法。

例如,她第一次進行天主教聖餐禮(First Communion)時,便毫不掩飾地拿「聖餐變體論」這個在很多基督徒眼中十分神聖的儀式開玩笑。所謂「聖餐變體論」,是指進行聖餐禮時,被神父祝福過的無酵餅和葡萄酒,會分別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聖血。克莉絲汀娜當時認為,「聖餐變體論」在哲理上極其荒謬。由此可見,無論克莉絲汀娜是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她始終從一而終—質疑那些離地宗教理論和儀式。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天主教有更多繁文縟節,但比起新教路德宗,克莉絲汀娜對天主教卻較有好感,原因當然不是天主教教條較為適合她。還記得克莉絲汀娜是個飽覽群書、知識淵博的人嗎?新教建築實而無華,天主教建築卻極具藝術氣息。克莉絲汀娜特別喜愛巴洛克式(Baroque)的天主教建築,對那些壁畫、建築、雕塑和音樂尤為喜愛。縱使如此,這些令她驚嘆的藝術作品,卻始終沒有讓她更為虔誠,在當時她還是讓人感到離經叛道。

聖依納爵堂,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充滿巴洛克式藝術風格的天主教教堂

克莉絲汀娜的行為讓那些極虔誠的天主教徒如同新教徒一樣,感到難以置信。這位瑞典前女王,往往把自由放在世間任何東西之上,包括信仰。她沒為信仰作出什麼奉獻,卻經常周遊歐洲列國,接受各國宴請,與許多思想家作學術辯論,參觀許多年輕貴族必到的文化景點。根據我們對她的了解,天主教所以能吸引克莉絲汀娜,完全非因為它的宗教理論,純粹是因為教廷坐落在這個充滿古典藝術氣氛的千年古都-羅馬(Rome)。

企圖復辟

然而,放棄王位雖然使她不再需要為國家大事擔憂,但並不代表她從此便擁有絕對自由。現在,她已不是瑞典女王,本來擁有的女王特權也同時失去,是她久久未能接受和適應的。有一次,在法國宮廷作客時,身邊侍從蒙納爾德希(Monaldeschi)開罪了她,憤怒的克莉絲汀娜輕率地處決了這名侍從。事情隨即激起了法國人巨大反感,及後更演變成大型示威抗議行動,表達對克莉絲汀娜的嚴重不滿。從前克莉絲汀娜處決阿諾.美辛紐斯(Arnold Messenius)父子時,仍是女王的她還是能得到瑞典國會通過法律外衣去滿足她的處決合理性。如今,她卻不再有國會在背後撐腰,替她收拾殘局了。

克莉絲汀娜因為失去了女王特權,曾不太熱心地試圖要求復辟。一六六○年,卡爾十世(Karl X, King of Sweden)去世,由年幼的兒子卡爾十一世(Karl XI, King of Sweden)繼位。克莉絲汀娜認為,當初她只是把王位傳給表哥卡爾十世和他的後代,如果卡爾十一世沒有子嗣而離世,王位理應歸還給她。可克莉絲汀娜已是個天主教徒,瑞典國會認為她早已失去繼承王位的資格,因此最終克莉絲汀娜沒能復辟成功。

科西尼宮

定居羅馬

克莉絲汀娜最喜歡的城市是羅馬。初到羅馬時,她受到梵蒂岡(Vatican)熱烈歡迎。當時教宗亞歷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帶領許多學者和藝術家一同迎接這位貴賓,從此克莉絲汀娜便住在梵蒂岡側翼。這位前任瑞典女王來自新教國家,如今卻決定改信天主教,教廷覺得這是天主教一場「重大勝利」,是一樁成功的「宗教政變」。為慶祝「重大勝利」,教廷為克莉絲汀娜舉辦了盛大晚宴、戲劇表演、煙火匯演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慶祝活動,持續了一個月。自此,克莉絲汀娜餘生便居住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區(Trastevere)的科西尼宮(Palazzo Corsini)。科西尼宮是一座參照文藝復興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由設計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建築師多納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設計,無怪乎克莉絲汀娜會選擇這裡作為她的居所了。

一位瑞典前女王住在一座由著名建築師設計、富有文藝復興藝術感的巴洛克式建築,噱頭很大,從此科西尼宮便成為羅馬的社交焦點和熱門旅遊景點,愈見熱鬧。有見及此,克莉絲汀娜在這裡成立了文學沙龍(Literary Salon),後來文學沙龍演變成義大利歷史悠久的亞凱迪亞學院(Arcadian Academy),是基於古希臘和羅馬田園詩詩風的重要啟發地。在這裡,羅馬每個角落的藝術家、詩人和遊客雲集於此,享受著互相辯論、欣賞音樂和吟詩作對的自由。除此之外,克莉絲汀娜也創立了全羅馬第一所公眾劇院,並舉辦奢華派對,熱心贊助許多年輕學者和藝術家,幫助他們發展事業。

克莉絲汀娜雖然對宗教並沒興趣,但對學問和藝術發展的追求,卻是無容置疑的。

亞凱迪亞學院院徽

與教廷不咬弦

不過,雖然她對天主教藝術抱有濃厚興趣,但卻非教廷原本所希望的。教廷希望克莉絲汀娜能夠成為一個象徵,向新教徒展示天主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不過明顯地,克莉絲汀娜並沒有這個打算,以致梵蒂岡與她的關係愈來愈差。當教廷以超高規格的盛大宴會歡迎克莉絲汀娜光臨過後,他們之間的蜜月期很快便結束了。克莉絲汀娜曾與謀殺案有關,與替她打理財政的天主教樞機德喬.阿佐利諾(Cardinal Decio Azzolino)又疑似有染,亞歷山大七世漸漸無法忍受克莉絲汀娜「古怪」、「不道德」的行為。他這樣評論克莉絲汀娜:

「她是個沒有土地的女王;沒有信仰的基督徒;沒有羞恥心的女人。」

雖然克莉絲汀娜與亞歷山大七世後繼者克萊芒九世(Pope Clement IX)關係較為好些,但到了英諾森十一世(Pope Innocent XI)時,與教廷關係又跌至低點。英諾森十一世這樣評論克莉絲汀娜:

「這個女人已經對公眾構成了道德危機。」

克莉絲汀娜是個十分崇尚自由的人,她的思想與天主教並不契合。她那巨大的影響力,對教廷來說絕對是個威脅。為了減低克莉絲汀娜對公眾的影響,英諾森十一世甚至威脅強制關閉她創立的公眾劇院。

天主教樞機德喬.阿佐利諾(十七世紀畫作)

雖然克莉絲汀娜已經脫離新教並改信了天主教,但不代表她就此無條件支持天主教。例如在一六八五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King of France)宣佈取消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南特敕令是十六世紀末法國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 King of France)頒佈的法令,內容主要承認國內胡格諾派(The Huguenots)的宗教自由,並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胡格諾派是在法國興起的新教教派,有時會稱為法國新教。也就是說,路易十四取消南特敕令,意味著他打壓國內新教徒。克莉絲汀娜為此極力批評路易十四的做法,更莫名奇妙的向教廷投訴。她所以對這件事如此不滿,並非因為她曾是個新教徒,而是她覺得每個人應擁有平等自由和權利,不應因為信仰不同而遭受打壓。在今天看來,沒人會質疑她的觀點,但在她那個時代,這種想法卻不為當時—尤其是社會上層所接受。

南特敕令

克莉絲汀娜是個自傲的女性,從不理會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也曾對牽涉自己在內的謀殺案完全不在乎。她活出獨特自我,不受道德約束,也從不為自己行為作任何辯解,因此落得不受任何基督教派支持的下場。雖然如此,她對藝術和文化的貢獻卻廣受到民眾認同。

一六八九年,克莉絲汀娜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臨終前接受了聖禮。她與當時教宗亞歷山大八世(Pope Alexander VIII)關係不錯,後者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大和精心的葬禮,並讓公眾瞻仰她的遺容。克莉絲汀娜最後被安葬在她生前喜愛的聖伯多祿大教堂中,是目前為止僅三位能夠擁有此榮耀的女性。雖然,克莉絲汀娜一生總是不被理解,大半生輕蔑著自己的信仰,但她始終能貫徹始終地活出自己認為最自由的人生,死後也得到教廷莫大尊重,在我們看來,也算是活得不錯吧!

位於聖伯多祿大教堂中的克莉絲汀娜女王紀念碑

圖片來源:

  • Church of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 Rome, Lazio, Italy.: Wikimedia Commons
  • The rear entrance of the Palazzo Corsini in Rome, seen from an angle.: Wikimedia Commons
  • Arcadian Poets drom Accademia dell’ Arcadia (Rome) Seal: Wikimedia Commons
  • Portrait of Cardinal Decio Azzolino (1623-1689): Wikimedia Commons
  • Tombstone of 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 St. Peter’s Basilica, Vatican (1702) – Work of Fontana Carlo (1634 or 1638-1714): Wikimedia Commons
  • Carousel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Palazzo Barberini in honour of Christina of Sweden on 28 February 1656: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