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汀娜女王退位儀式


上一集:【那些歐洲君王傳奇】是堅守原則,還是不負責任?不愛江山愛自由的瑞典女王:克莉絲汀娜(上)

煩人的宗教爭論

前文提到,克莉絲汀娜漸漸對新教路德宗(Lutheranism)產生厭倦感,而使她作出了改宗決定的,便是在一五四○年代在瑞典教會裡發生的長年宗教爭拗造成的。話說當時瑞典國教分成了兩派-溫和派(The Moderates)和強硬派(The Hard-liners)。兩派常常為教義和禮儀等等針鋒相對,爭吵不斷。向來重視自由思想的克莉絲汀娜對這種預設定義禮教的討論極度不耐煩,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和資源在一些對社會沒幫助的爭拗。而且,她發現無論何派也好,皆從沒想過要進行適應時代的宗教改革。在於克莉絲汀娜看來,這兩派其實是同出一轍,只敢在頑固保守主義中尋找一些沒意義的改變。

克莉絲汀娜當時行徑,在教派人士眼中算是離經叛道,因此他們常常挑剔女王行為,認為她根本沒有做好作為女王這身份的工作,而且更沒有盡力守護她父親古斯塔夫二世(Gustav II, King of Sweden)至死捍衛的瑞典國教。

「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十七世紀畫作)

於是,不甘受到教會約束的克莉絲汀娜作出了她人生兩個重大決定。

一六五○年,女王透過駐國內的葡萄牙大使暗地向羅馬教廷傳遞了一個訊息,表示她有意改信天主教。十七世紀的歐洲基督教世界早已四分五裂,不少國家已改信各種教派的新教,而改信路德宗的瑞典更是其中一個劇烈地從天主教轉投新教的國家。如今,羅馬教廷得知現任瑞典女王竟然有意改宗天主教,當然是求之不得了。於是,他們派出了以耶穌會士(Jesuit scholar)保羅.卡薩蒂(Paolo Casati)為首的天主教代表團來到瑞典與女王會面。

女王的內心掙扎

客觀的歷史進程就是這樣。當時瑞典人眼中,他們女王跟她父親比起來,實在過於任性了。然而,這真的只因女王任性而起嗎?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為什麼克莉絲汀娜會有著這樣的行為和決定。

首先,從她出生以降,便已經在新教路德宗強烈發展的時代環境下長大。當時每個人無不認為,瑞典作為新教國家這一原則是不可撼動的大勢所趨,國內事務皆應該朝著以新教教義為中心發展,就連當時還在位的瑞典國王「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也在捍衛新教的戰爭中戰死。因此,從小開始,克莉絲汀娜便被寄予厚望,在未來當要繼承父親遺志。

延伸閱讀:【年代記事】瑞典王國大事年表

新教在瑞典的影響還使克莉絲汀娜失去了選擇婚姻對象的權利。為了使瑞典在血脈和宗教得以穩妥傳承,她未來丈夫人選早被決定。或許,她父親希望能把女兒教導成一個德才並重,能堅負國家重擔的一代明君。因此,出於對女兒倍加愛護和對國家的責任心,他試圖把最好的宮廷教育和最有利她統治的環境,同時都準備好給克莉絲汀娜。然而,雖然古斯塔夫二世十分英明,但卻沒預料到,他為女兒準備的兩大重點-教育和統治優勢,其實為克莉絲汀娜心靈產生了兩種巨大矛盾。

克莉絲汀娜飽覽群書,培養出她那種追求自由和學識、重於批判思考的性格,認為人人都有權利決定自身的路要怎麼走,不應被命運束縛著,人生也不應被他人計劃好。豐富的學識讓她心中對路德宗教條產生質疑,對瑞典國教沒有留下什麼好印象。可是,擁有女王身份的她,本來便應該要為瑞典國教背書,也應該作為一個清晰的宗教好榜樣,但她卻不曾這樣做過。

克莉絲汀娜女王,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睛被誇大了(十七世紀畫作)

父親為她準備好的統治優勢,如今成為了她思想上的枷鎖,皆最終被她一一推翻,例如撤換宰相埃克塞爾.烏克森謝納(Axel Oxenstierna, Lord High Chancellor of Sweden),取消與表兄卡爾(Karl)的婚事並宣佈終身不嫁,以及放棄新教改信天主教等等。凡此種種,全因克莉絲汀娜同樣意識到心裡的兩種巨大矛盾,而最終蘊含在她體內的哲學家血液戰勝了統治者血液,並決定從此倒向身為自由人而非統治者的身份。

當克莉絲汀娜還只是個公主時,這種矛盾並不致於那麼強烈,她仍能夠享受作為一個孩童擁有的自由。可是,如今成為女王,雖然對自由的渴望有增無減,但現實卻迫使她感受到自由不斷地減少。

女王是同性戀者?

另一件讓當時瑞典人覺得她離經叛道的事,便是她被認為是同性戀者。

前文提到,克莉絲汀娜喜歡作男性打扮,甚至在公開場合也只肯以較為中性的打扮出席。而且,女王後來曾與一名女性有著十分親密的關係。雖然如此,女王是否同性戀始終只是瑞典人心裡的一個疑問,無從證實。事實上,真正讓人民吃驚的卻不是她那同性戀傾向,而是她曾與其一班男寵縱慾,並以揮霍無度證明自己對男性同樣有興趣。然雖則如此,她始終沒讓自己在男女關係上投放過多,因此這些男寵也無法得到什麼政治優勢。

無論克莉絲汀娜性取向是什麼,或許她是故意藉此向外間宣示自己要以自由意志生活的一種方式。

女王的心病

一六五一年,來自四方八面的批判和壓力,女王心理上好像出了大問題,變得喜怒無常,並失去了作為女王的決策力,且讓我們舉一個例子。話說一位名叫阿諾.美辛紐斯(Arnold Messenius)的人是個公認的陰謀家,經常在國內製造麻煩,早已被關在瑞典監獄多年。後來,女王覺得他跟自己十分相似,同是為追求自己深信的東西而決定釋放他,並拔擢他到宮廷擔任重要職位。可是,這人卻沒有因此而盡力報答女王的知遇之恩,卻以聖經中的「耶洗別」(Jezebel)稱呼女王,並到處宣揚女王曾有過有傷風化、淫穢到頂的故事。

所謂「耶洗別」,在舊約聖經中是以色列國王阿哈(Ahab)的妻子,是魔神巴力(Baal)的狂熱信奉者,離棄了耶和華。在新約聖經中,則指假借上帝之名,傳遞虛假訊息誘導人們離棄上帝、並鼓勵人行姦淫的人。也就是說,阿諾.美辛紐斯以極盡侮辱的方式批評女王離經叛道的行為,到處破壞女王名聲。

耶洗別之死(十九世紀畫作)

克莉絲汀娜為此事十分震怒,她下令立即處決美辛紐斯。不過,這仍不能平息怒火,她同時再下令處決美辛紐斯十七歲的兒子。不久後,她開始不再相信身邊的人,連近臣馬格努斯.加布里埃爾.德拉加迪(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也被免職流放。

當然,美辛紐斯如此侮辱女王,被處決也算是理所當然。但連他那十七歲兒子同被處決,以及馬格努斯被免職流放的做法,卻在瑞典朝野間引起了巨大批評。這些批評無疑使克莉絲汀娜頭頂的王冠愈來愈不穩。

女王心理狀況似乎愈來愈差。一位來自法國的醫生皮埃爾.布德洛(Pierre Bourdelot)卻看到了機會。他來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求見女王,聲稱有方法可以治好女王心病。女王接見了他,並著他展示能力。皮埃爾鼓勵女王多讀色情文學,並提出文藝復興時期大文豪法蘭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主張的享樂主義(Hedonism)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皮埃爾接著向女王引用法蘭索瓦.拉伯雷的名句:「fais ce que voudras.」,意即「隨心所欲」。

久受到外間壓力而心情低落的年輕女王,長年感到孤獨,身邊並沒人理解自己。如今竟然出現一位「高人」要自己隨心所欲行事,克莉絲汀娜好像終於找到了能夠理解自己的人。皮埃爾沒有使用治療心病的傳統療法,只要女王盡力放鬆和享受,拋開身邊所有枷鎖。皮埃爾其實並非什麼高人,他極有可能只是知道女王想聽什麼而配合說什麼。不過他卻成功得到女王歡心,最後帶著大量賞賜回到法國。

皮埃爾.布德洛

退位並離開瑞典

不管怎樣,女王狀況確實好了起來。經過皮埃爾的「治療」後,她堅定了心,做一件一直想做卻遲遲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女王為此事作好準備,收拾好行裝和屬於她的財富,運往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 Belgium)。一六五四年二月,克莉絲汀娜向國會提出退位請求,並把王位傳給表兄卡爾。

瑞典上下都十分驚訝,但又覺得理所當然,所以也沒多作阻撓。於是,一六五四年,克莉絲汀娜女王正式退位,由卡爾接任瑞典王位,稱卡爾十世(Karl X, King of Sweden)。由於女王把王位傳給了維特爾斯巴赫家族(House of Wittelsbach)支系普法爾茨-茨魏布呂肯王朝(House of Palatinate-Zweibrücken)的卡爾十世,因此瑞典瓦薩王朝(House of Vasa)至此結束。

卡爾十世

同年六月,已退位的克莉絲汀娜領著龐大車隊和超過二百五十人浩浩蕩蕩地離開瑞典,國會讓她帶走的財富基本上都足夠她餘生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一直以來,她從沒向任何人提及想改信天主教,避免影響到跟瑞典國會的談判而得不償失。直到她安全抵達安特衛普後,才在同年平安夜秘密地進行了改信天主教的儀式,儀式過後的一年都沒人知道她已非新教徒。

讀到這裡的讀者可能會問,既然克莉絲汀娜那麼討厭新教路德宗的繁文縟節,那為什麼還要改信天主教?天主教不是更多繁文縟節嗎?我們在下篇繼續談談。

下一集:【那些歐洲君王傳奇】是堅守原則,還是不負責任?不愛江山愛自由的瑞典女王:克莉絲汀娜(下)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