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醜聞泥沼的山姆大叔(一八八五年繪,取自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鍍金年代】
本文摘自《美國威士忌全書:11名廠 × 6製程 × 250年發展史 讀懂美威狂潮經典之作》
作者:邱德夫
出版社:寫樂文化

墮落的溫床-威士忌圈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社會開始重整, 府組織從戰前的無為而治轉變為強而有力,各行各業很快的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表面的繁華卻遮掩不了政經交錯後的腐朽糜爛:鐵路大亨Collis Huntington向每一個新科國會議員展示裝滿現金的提袋,說客毫不掩飾的在參眾議院裡販售未上市股條,銀行家Jay Gould更伸手從投資客口袋裡掠奪錢財來謀取暴利。上行下效或風吹草偃,內戰時用生命捍衛聯邦政府的世代,也許是看慣了戰爭裡無情殺戮的殘酷,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麻木,前仆後繼的向利益靠攏。

深陷醜聞泥沼的山姆大叔(一八八五年繪,取自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巧取豪奪的唯物盛宴

從內戰後到進入二十世紀的這段時間,堪稱是美國歷史上最腐敗的時期,後世將一八七○-一九○○年左右的美國類比為「烤肉盛宴」(the Great Barbecue),但最常用的還是「鍍金年代」(The Gilded Age),語出馬克.吐溫(Mark Twain)和查爾斯.華納(Charles D. Warner)於一八七三年合著的一部小說《The Gilded Age:A Tale of Today》,用來諷刺美國社會在內戰後的貪婪和腐敗,而這個名詞也很快成為貪污、唯物主義和墮落的代表。

威士忌產業在這段時期的腐敗完全不落人後,或者說,由於美國稅收的一半以上都來自酒稅,所以威士忌產業提供了大量助長腐化的材料。在前面的章節中,提及好幾位影響產業非常深遠的人物或品牌,不過同一時間也存在大量利用添加物來作偽的精餾者,似乎正能量與負能量相互拉扯,並在市場上分庭抗禮。但實際情況是,在這段混亂的時期,由於缺乏製作規範和品牌意識,更無任何行銷、標示、包裝等規定來保障消費者,而消費者又偏向便宜的產品,導致如老克羅這類製作嚴謹的威士忌,因價錢昂貴,僅占市場的5%左右,其餘95%都是利用便宜的中性酒精調製而成的廉價酒。

但重點還是稅。威士忌稅在一八六八年降為0.5美元/酒度-加侖,而且剛蒸餾出來的新酒暫予免稅,等一年後稅務人員(稱為gauger)進入倉庫量測桶內酒液的酒精度、對照查看木桶上的標記和蒸餾紀錄,作為課稅的基準,只要量測人員與酒廠互相誠實以對,這種方式堪稱雙贏。不過任何想動歪腦筋的人都想得到,只要有辦法買通這些稅務人員,在紀錄簿和會計帳目上動手腳,可以輕易的破解制度,尤其是當稅率在一八七二年提高到0.7美元之後,作假帳的動機更是強烈。

官商勾結的執行方法如下:酒廠先記錄不實的產量,譬如僅記載半天的產量,但實際上運作一整天,而後將未登記的半天產品直接賣給批發商。這些酒因為沒放入保稅倉庫,所以完全免稅,獲取的利益以一定比例與稅務稽查人員均分。對蒸餾者來說另有額外產業優勢,由於非法獲利,可殺價賣出保稅倉庫內的酒,藉此搶占合法市場。

威士忌圈大審判

這種詐欺方式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當許多政府官員慢慢的注意到酒廠的產量和稅收出現差異時,不是立即舉發,而是紛紛要求分一杯羹,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賄賂圈,後世稱為「威士忌圈」(Whiskey Ring),而圈子的中心是約翰.麥當勞(John McDonald)。

麥當勞是內戰時期的陸軍准將,他的好友歐維爾.巴布考克(Orville Babcock)為格蘭特總統(即為內戰時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的秘書,他說服總統將麥當勞安插在稅務局,並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設立辦公室,負責大部分中西部的稅收工作。擔任稅務主管的麥當勞很快的發現職務上可介入的空間,所以在他的巧手安排下,與巴布考克每年約可拿四點五萬-六萬美元。由於髒錢來得容易,聖路易斯辦公室成為共和黨的地下黨部,如果競選公職的黨員發現選務困難,便請他修改稅率來謀取更多的競選資金。附帶一提,格蘭特總統於一八七二年當選連任,很難說完全沒有關係。

「威士忌圈」每年平均獲利一百五十萬美元(約合今日二點五-五億美元),圈中人持續擺闊、召妓、買票,終於在一八七四年引起財政部秘書班傑明.布里斯托(Benjamin Bristow)的注意。布里斯托可說是當時罕見的正直官員,根據他的估算,2/3的稅收都被這個圈子給污掉了,因此雇用了《聖路易斯報》的記者進入圈內臥底,暗中調查蒸餾廠買進的穀物和賣出的烈酒,經過長期的資料蒐集後展開搜捕,在全國主要的威士忌產區逮捕了與三十二間酒廠相關的三百名蒸餾者、量測人員和其他政府官員。

當布里斯托將調查資料送給格蘭特總統過目時,總統向他保證:「至少有一個人是清白的,那就是麥當勞,因為他是我秘書的好朋友。」布里斯托嚴肅的回答:「報告總統,麥當勞就是貪污核心!」結果麥當勞鋃鐺下獄,其他相關牽連人士總共被判處了一百多項罪名和三百萬美金的罰款。在這樁政商勾結案件中,總統只保住了他的心腹巴布考克,但是逃過刑責的巴布考克另外又觸犯了偽證罪,格蘭特只得將他下放去管全國的燈塔,七年後死於佛羅里達的一次船難事件中。

側繪威士忌圈審判 (圖片取自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

「威士忌圈」醜聞的爆發,曝露出酒廠產量和勾稽的漏洞,而為了填補這個漏洞,威士忌的生產管理也趨於嚴格。首先,必須檢查蒸餾廠是否藏匿暗管,避免產製的新酒偷偷流出,另外保稅倉庫的大門也上了兩道鎖,分別由稅務人員和蒸餾者保管。除此之外,所有的穀物、烈酒進出紀錄都必須完整登載,每個稅務人員手中都有一本手冊,根據手冊中每單位穀物可製作的酒精量來進行查核, 若有差異,酒廠必須提出說明。

各位試著回想一下大西洋彼岸的大英王國,在十九世紀中同樣也祭出嚴格的課稅辦法,今日每間酒廠必備的「保險箱」(safe),早年的鑰匙也是交給酒廠經理和稅務人員保管。因為人性本貪,這些辦法都是政府痛定思痛之後的作為,除了防止下一個醜聞發生之外,也不容放過任何一毛稅收。

八爪魚-威士忌信託

捲入「威士忌圈」醜聞的酒廠都是大酒商,對於為數眾多的小型農莊酒廠而言,一直以來的生存方式便是利用壺式蒸餾器將多餘的穀物轉換成酒,而後賣給這些大酒商,大酒商將來源不同、品質差異極大的新酒混合之後,送入連續式蒸餾器重新蒸餾成高酒精度、品質均一、但幾乎毫無風味的酒精,再根據不同的配方調入添加劑「精餾」成各式酒種,這種製酒方式幾乎成為「鍍金年代」的代表。

保稅年限延長-民主黨的國民飲料?

醜聞爆發後,聯邦政府採取的種種補救措施,似乎限制了酒商可能上下其手的機會,不過大型酒商並不完全反對較嚴格的規範,因為可藉此淘汰一些競爭對手。同時為了籌謀利益,這些大酒商在一八七九年遊說國會,將保稅年限從一年增加到三 年,一八九四年再延長到八年,比今日「純」(straight) 威士忌所需要的兩年還要長非常多。

在這段時期內,政府與酒商共同摸索雙贏的方式,只是時常產生漏洞和偏差。兩黨政治的互相干涉也造成影響,偏保守的共和黨在內戰後逐漸受到禁酒團體的支持,而民主黨則針對威士忌稅持續遊說立法,保稅年限的提高便是民主黨議員的成就,因此共和黨人把威士忌稱為「民主黨的國民飲料」。由於酒稅並未溯及既往,所以每一次國會提出增稅法案,與國會議員交好的酒商馬上加足馬力生產,而後快速的存入保稅倉庫內,以符合較低的舊稅率。這種完全不顧供需的生產模式風險極大,因為當保稅期限一到而必須繳稅時,假若市場環境不佳,酒商仍得忍痛出售,但如果價格看漲,又趕緊拚命生產,形成一種產銷不均衡的循環。

便因為製酒的風險極高,威士忌的價格幾乎成為全國各大報紙每日緊盯的報導,《華爾街日報》更將威士忌與煤、鐵等重要物資並列,如同今日的藍籌股。對酒廠來說,一旦財務發生危機,只得將保稅倉庫的存酒抵押給銀行變現,導致在一八八三年,肯塔基州半數以上的蒸餾廠幾乎都屬於銀行擁有。又由於抵押的酒越多,可換得的現金也越多,酒商更努力加速生產,讓倉庫裡的威士忌存量從一八七九年的一千四百萬加侖暴增到一八八二年的九千萬加侖,幾乎是需求量的6倍。

為了解決生產過剩的供需問題,銀行只得遊說國會再度延長保稅年限,一八八三年雖然通過了籌款委員會的審核,但被參議院打回票。氣急敗壞的銀行只好提出「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訴訟,因為確實,當時的威士忌產業猶如火車頭,每當一家大型酒廠成立,便能帶動鄰近如畜牧等產業的興盛,一旦關門大吉,許多產業也跟著蕭條。

全球威士忌首府

截至目前為止,筆者似乎將威士忌的產製焦點都集中在肯塔基州,但事實上,從內戰到禁酒令的這一大段時期,全美最大的生產中心是位在伊利諾州的皮奧里亞(Peoria)。由於這個地區是全美最大的玉米集散地,又擁有充沛的水源和足夠的燃煤、木材以及方便的鐵路運輸,因此每天可產出十八萬五千加侖的新酒(以100 proof 計算,相當於每天三十五萬公升,或每年一點三億公升的純酒精),十分驚人,也因此皮奧里亞被稱為「全球威士忌首府」(Whiskey Capital of the World),每年繳納的酒稅為全美的95%,也占聯邦稅收的50%。

一八六七年的Peoria(圖片取自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

市內絕大部分的酒廠都集中在伊利諾河兩側的Distillery Row,想當然爾的,全美最大的蒸餾廠也在其中,就是由約瑟夫.格林哈特(Joseph B. Greenhut)所成立的「大西部」(Great Western)。此人長得高大威猛,蓄著一部大鬍子,堪稱是富豪中的富豪,他所居住的豪宅曾接待過美國第二十五任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另外在紐澤西的華邸也曾借給第二十八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使用,長袖善舞、政商關係極佳。

在威士忌產業呼風喚雨的格林哈特,為了一統江湖,於一八八七年仿效石油大亨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標準石油信託」(Standard Oil Trust),聯合了六十五間蒸餾廠和八十間酒精生產廠─主要是生產中性酒精供精餾者使用─創立「威士忌信託」(Whiskey Trust,正式名稱為Distillers and Cattle Feeders Trust),很快的,媒體將這個龐然大物稱為「八爪魚」(The Octopus)。為了對付不願加入信託的蒸餾廠,他們將市場價格壓低,逼迫這些蒸餾廠或屈服加入陣營,或關門倒閉,等勢力強大後,聯合抬高價錢,共享共榮。

製作品質優異的波本、裸麥威士忌的蒸餾廠,被格林哈特視為不懂賺錢的蠢蛋,因此也被屏除於「威士忌信託」之外。基本上,格林哈特的策略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即便加入信託陣營,仍得看是否支持格林哈特打擊異己的策略,以及是否能提供最便宜的銷售價格,以致加入信託的酒廠最終僅存十二家,許多酒廠甚至是被縱火燒毀(酒廠失火是常見的意外,也因此成為犯罪的簡單方法)。

堅持品質的酒廠也不是沒有反制之道,他們聯合五十九間蒸餾廠成立自己的信託「肯塔基及倉儲公司」(The Kentucky and Warehouse Company),控制了一百三十五個品牌,賓州、紐約州的酒廠也仿效肯塔基州,紛紛成立屬於自己的同業聯盟,目的同樣是利用控制價格方式攫取利益。只不過信託公司越來越多之後,發現自己並無法像「標準石油信託」一樣長期壟斷市場,原因是跨入石油產業的門檻極高,而威士忌則相對為低,尤其是獲利模式更讓人眼紅,進而吸引更多的信託公司出現。

這些酒商無法預料的是,社會(或市場)改變的巨輪正無情的向前滾動,過去依附他們而生的批發商越來越傾向整合上下游產業,擁有蒸餾廠,同時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聯邦政府緊盯著這些同業聯盟,檢查是否有壟斷嫌疑,而且媒體更喜歡掀開信託公司的神秘面紗,以英雄方式報導懷抱美國夢的獨立酒廠。簡而言之,整個氛圍慢慢脫離「鍍金年代」,開啟了品質、品牌主導的新紀元。

《美國威士忌全書:11名廠×6製程×250年發展史 讀懂美威狂潮經典之作》

安東尼波登:「我絕對不會透露這杯美妙的波本是什麼,因為外面有太多狗娘養的會跟我搶!」

全美十一大傳奇酒廠巡禮,探究原料比例、蒸餾特色、品牌裝瓶,怎麼挑、怎麼品?解謎波本、田納西、裸麥三大主流美威,盤點六位蒸餾大師與「有再多鈔票也難買到」的夢幻逸品!

圖片來源:

  • A Great Past and a Pitiful Present: 書來插圖
  • Whiskey Trial: 書內插圖
  • 1867 Peoria: 書內插圖
個人頭像照片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