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伊朗納克歇—洛斯塔姆遺跡的石雕,描繪了沙普爾一世如何羞辱被俘的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


波斯帝國

在西元三世紀至七世紀這段期間,位於中亞伊朗地區曾存在一個強大的帝國。它西鄰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東鄰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並無時無刻不在擴張,從這兩大帝國手中奪去了不少領土。他們是波斯人,信奉一個名叫「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宗教-世上最古老的一神教。這個帝國便是被稱為波斯第三帝國的薩珊王朝(Sasanian Empire)。薩珊王朝盤踞亞歐貿易的要道上,因此十分富裕。而且,它擁有極多元的種族和文化,曾是知識和學術的中心,是當時推動知識傳播的先行者。

西元前四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被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ar the Great)征服而毀滅,昔日屬於波斯人的領土如今落在希臘人手中。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這塊土地落入他的部將塞琉古(Seleucus)手中,並建立了希臘化王國-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直至西元前一世紀,塞琉古帝國被安息人(Parthians)推翻,這塊波斯土地從此落入了安息帝國(Parthian Empire)手中。安息帝國是個高度希臘化的國家,而且興起後一直與西方的羅馬帝國對恃。雖然與羅馬帝國偶有衝突,但很長時間中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始終保持著彼此間的和平,為了方便貿易,兩國的邊界亦沒有確實地訂明。

位於伊拉克近巴格達的泰西封古城遺址僅現存的薩珊王朝建築—塔克基思拉宮

取代安息帝國

真正取代安息帝國中亞霸主地位的,不是來自羅馬帝國的入侵,而是來自帝國內部的崩潰。位於伊朗南部地區珀西斯(Persis),一個波斯部落首先起兵反對安息人的統治。這個波斯部落的首領名叫帕伯格(Papak),是個波斯貴族,其父是位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名叫薩珊(Sasan)。不久後,帕伯格的兒子阿爾達希爾(Ardashir)率兵佔領多個安息帝國的城市。阿爾達希爾是個軍事奇才,他最終成功打敗了最後一位安息國王,並在泰西封(Ctesiphon)的王座上宣佈了波斯帝國的重建,成為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這個新的波斯帝國被阿爾達希爾以其祖父之名命名,也就是薩珊王朝。

阿爾達希爾一世作為一個波斯人,他內心最希望的,便是重建昔日舊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光輝。他新建立的薩珊王朝,有很多地方跟隨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傳統做法。例如,他使用波斯國王的傳統稱號「沙漢沙」(Shahanshah),即「萬王之王」的意思。而且,薩珊波斯人還在昔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王傳統墓葬之地上刻上了自己國家的輝煌事蹟,以加強薩珊王朝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歷史聯繫。

刻有阿爾達希爾一世肖像的銀幣

與安息帝國相比,薩珊王朝是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在阿爾達希爾一世接近二十年的統治中,他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定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使多年信奉此教的阿爾達希爾家族,成為帝國合法的王位繼承人。而且,由於薩珊王朝建立的初衷是要恢復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榮光,於是奪回王朝昔日領土便是薩珊波斯人的最大目標。因此,羅馬帝國雖然能夠與安息帝國和平共處下互惠互利,但卻成為了薩珊王朝的眼中釘。尤其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文化,讓他們想起了波斯帝國曾被希臘人征服的屈辱。

對羅馬帝國和貴霜帝國的侵略

西元241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的兒子沙普爾一世(Shapur I)繼承王位,他將成為羅馬帝國的夢魘。他自稱為「伊朗地區和非伊朗地區的君王」,可見他是個非常有野心的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持續地對羅馬帝國用兵,侵擾其東部邊界。當時羅馬帝國正處於三世紀危機的混亂時期,薩珊王朝藉此取得了不少軍事上的勝利。例如,薩珊王朝在西元244年成功在一場戰役中殺死了羅馬帝國皇帝戈爾迪安三世(Gordian III, Roman Emperor)。繼任的羅馬帝國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Philip the Arabian, Roman Emperor)只好與波斯求和納貢。薩珊王朝的文獻有一段這麼形容:「他們(羅馬)給了我們500,000第納爾(貨幣單位),成為了我們的附庸國。因為這次勝利,我們把沙普爾形容為『沙普爾就是勝利』。」

在往後的二十年,沙普爾一世繼續侵擾羅馬帝國位於敘利亞和土耳其的領土,羅馬帝國屢戰屢敗。在西元260年的埃澤薩戰役(Battle of Edessa)中,波斯軍隊俘虜了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Valerian, Roman Emperor)。這事震撼了羅馬帝國朝野,因為皇帝被俘一事在羅馬歷史上是從未發生過的。而在波斯一些遺留下來的繪畫裡,瓦勒良被沙普爾一世當成上馬用的腳踏,受盡屈辱和折磨,不久後被因禁至死。然而,薩珊王朝對羅馬帝國戰事的高峰,也僅此而已。他們在西元262年被羅馬軍隊重創,丟失了不少曾佔領過的土地。此後,沙普爾一世未再對羅馬帝國展開入侵了。

位於伊朗納克歇—洛斯塔姆遺跡的石雕,描繪了沙普爾一世如何羞辱被俘的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

除了向西擴張外,薩珊王朝還有向東擴張。他們奪取了很多屬於貴霜帝國的土地,如巴克特里亞(Bactria),粟特(Sogdiana)和健馱邏(Ghandara)等等。為了管理如此大的帝國,沙普爾一世創立了一套薩珊王朝特有的管理制度。制度最頂端是國王,國王會任命總督管理不同地區,並設有祭司(Asronan)、戰士(Arteshtaran)、平民(Wastaryoshan)和工匠(Hutukhshan)四個階級。

沙普爾一世為王朝奠定的基礎帶來接近四個世紀的安穩。在西方,與羅馬帝國外交上大體相安無事;在東方,薩珊王朝也成功把邊界擴張至接近中國。可是,在其他地區,薩珊王朝卻遭受了不少的挫敗。例如,在伊朗東部地區興起的嚈噠人(Hephthalites,也稱為白匈人White Huns),便在西元五世紀時佔據了薩珊王朝北部大片領土。

多元宗教和文化

薩珊王朝與安息帝國一樣,統治著極多元的民族和文化。這是由於除了本身統治的土地有著多個種族的人定居外,也因為薩珊王朝本身便坐落在絲綢之路貿易的要道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商旅都會途經薩珊王朝,這些人來自中亞、印度、阿拉伯半島、埃及、東地中海、高加索、希臘和羅馬。他們除了帶來商品外,還會把自身文化傳入了薩珊王朝。這不但使波斯人更為富裕,而且也獲得了不少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

西元六世紀,薩珊王朝的軍事和文化在國王霍斯勞一世(Khosrow I)的統治下達至極盛。他改革了行政制度,確保帝國有足夠和迅速的能力調動軍隊應付潛在的軍事危機或內亂。整個國家被他劃分為四部份,由直屬他的將軍管理。

宗教方面,雖然瑣羅亞斯德教是薩珊王朝的國教,但這不代表其他宗教在國內被完全禁止。佛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仍然十分普遍。拉比猶太教(Rabbinic Judaism)的一本重要經典《巴比倫塔木德》(Babylonian Talmud) ,便是在薩珊王朝統治時期所著成。

不過,這種宗教寬容並不是必然。瑣羅亞斯德教既然是國教,那麼其他宗教必會被政府所壓抑。在三世紀時,一位名叫摩尼(Mani)的宗教領袖,其創立的摩尼教教義雖然建基於基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教義的影響,但他仍然被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鼓動下被政府折磨而死。而且,當基督教在西元380年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後,薩珊王朝便隨即把基督徒視為敵人,基督徒被迫害的情況變得十分普遍。雖然如此,一些不承認羅馬教廷的基督教派,例如聶斯脫里派基督徒(Nestorian Christians),則被允許在薩珊王朝的國土裡繼續存在。

最後的榮光

薩珊王朝在其最後的日子裡對文明進步仍有相當多的貢獻。在六世紀時,學術發展十分蓬勃。霍斯勞一世在貢迪沙布林(Gondishapur)建立了一所學院,供逃離羅馬帝國迫害的聶斯脫里派基督徒一處容身之地。這些基督徒帶來了大量珍貴的古希臘和古敘利亞文獻,這些文獻記載了當時的藥理、哲學等學問,並隨即被霍斯勞一世下令翻譯成波斯文。

在王朝存在的最後一個世紀,即七世紀時﹐由霍斯勞二世(Khosrow II)帶領的波斯軍隊仍與東羅馬帝國屢有衝突。波斯軍隊成功佔領了不少屬於東羅馬帝國的城市,例如耶路撒冷(Jerusalem)、羅德斯(Rhodes)和亞歷山卓(Alexandria)等等,而且曾一道逼近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不過,這些軍事勝利卻為薩珊王朝帶來了極大代價。因為長年戰事,使薩珊王朝和東羅馬帝國雙方都耗盡國力。

霍斯勞二世時期,薩珊王朝最大版圖(西元621年)

西元628年,東羅馬帝國反攻薩珊王朝,霍斯勞二世被殺,成為了薩珊王朝國運的轉捩點。在王朝南方,阿拉伯人開始崛起,他們看見薩珊王朝搖搖欲墜。西元633年,他們攻擊波斯城市,然後在三年後佔領了泰西封。西元651年,阿拉伯人推翻了薩珊王朝最後一位國王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III),薩珊王朝至此滅亡。從此,這個地區陸續伊斯蘭化,波斯遺民帶著瑣羅亞斯德教信仰逃到印度。可幸的是,阿拉伯人除了繼承薩珊王朝的領土外,還繼承了薩珊王朝對學問和知識的重視。他們好好保存了留在薩珊王朝故土的大量學術文獻,並把這些知識傳播到其他地方。

延伸閱讀: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其實受到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影響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