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東地區國家分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1. 實現了伊斯蘭共同體「烏瑪」的奧斯曼(鄂圖曼)帝國戰敗,於一九二○年簽下了議和條約「塞夫爾條約」而解體,變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2. 英國不負責任的外交手段,源於三個互相矛盾的秘密協定,包括「承認阿拉伯的獨立」、「約定與俄羅斯瓜分中東」、「承諾猶太人於巴勒斯坦建國」。這三項矛盾的秘密協定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滿,其中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的衝突嚴重,造成了糾結的以巴問題。
  3. 於戰爭中屢屢戰勝英軍的土耳其軍人凱末爾打倒了奧斯曼蘇丹政府,把歐洲軍隊趕出了安那托尼亞,以安卡拉為中心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並恢復了對伊斯坦堡的控制。為顯示新生的土耳其與奧斯曼帝國為兩個不同國家,凱末爾推行西化,並以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文成為土耳其語的書寫文字。
  4. 埃及從奧斯曼帝國中獨立的聲音不斷擴大,其代表於出席巴黎和談會議時被捕入獄。埃及因而發生大規模動亂,英國為平息民眾情緒同意埃及以獨立王國存在,然而統治實權仍掌握在英國手中。
  5. 英法兩國分割前奧斯曼帝國於中東的領土,扶植中東政權加以控制,其中英國扶植阿拉伯名門「哈希姆家族」分別統治約旦、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島。其中伊拉克王國於一九五四年的革命中滅亡,而阿拉伯半島統治者則被豪門紹德家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沙地阿拉伯,如今只剩約旦仍由哈希姆家族統治。
  6. 紹德家族的瓦哈比派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關係非常密切,沙地阿拉伯後來成了阿拉伯民族運動的重要據點。
  7. 沙地阿拉伯發現了世上最大油田,其財富的暴增動搖了英法兩國在中東的控制。後來沙地阿拉伯把石油開採權租給由美國出資成立的石油公司,美國開始對中東產生了影響力。
  8. 英國協助了以色列人建國,後來成立的聯合國同意把巴勒斯坦三分二的國土分給共佔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以色列人,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不滿,埋下了以巴衝突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 英法在中東的影響力逐漸消退,受教育的阿拉伯知識分子提倡社會復興主義,認為要排除歐洲列強對中東的壟斷統治。一九四七年,這些知識分子先在敍利亞成立了「社會復興黨」,並逐漸變得強大,最後獲得了權力,統治敍利亞至今。
  2. 一九五○年,伊拉克也出現了「社會復興黨」,推翻了由英國扶植的哈希姆政權。一九七○年,「社會復興黨」在侯賽因(海珊)的領導下建立獨裁政權,後來在二○○三年由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中被推翻。
  3. 一九四五年,埃及提倡在不損害阿拉伯各國利益為前題下,提議成立「阿拉伯聯盟」,並由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地阿拉伯、敍利亞、約旦和也門組成,目的是支援阿拉伯國家的獨立,並阻止以色列人於巴勒斯坦建國。
  4. 一九六○年,伊朗親美的巴勒維國王接受美國的援助開採石油,美國則派遣軍隊協助伊朗軍事化和現代化,然而秘密警察的白色恐怖、現代化引起的貧富懸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使伊朗社會極不穩定,此舉引起了伊朗人對美國的不滿。
  5. 埃及為反抗歐洲列強,企圖把歐洲勢力趕出埃及,因此向蘇聯購買武器與之對抗。一九五六年,以色列軍隊進攻西奈半島,英法為保有既得利益,以此為藉口出兵埃及。美國害怕蘇聯介入,因而譴責英法的軍事行為,聯合國後來通過停戰協議,英法兩國才退兵。此為「蘇伊士紛爭」,削弱了英法在中東的影響力。
  6. 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因「蘇伊士紛爭」在中東地區迅速推廣。一九六四年,巴勒斯坦人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張民族自決,將巴勒斯坦歸還巴勒斯坦人,並於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無宗教背景的國家,讓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和平共存。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後來得到國際承認為代表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機關。
  7. 一九七三年,埃及為奪回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而發動戰爭。戰爭其間,石油輸出國成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對抗由歐美主導的七大石油公司控制石油價格對中東的損害,把原油價格提高了四倍並減產,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後來OPEC成功重奪了石油價格控制權。這件事件就是所謂的「石油危機」。
  8. 黎巴嫩是個由多個宗教派系組成的國家,為防止宗教粉爭,黎巴嫩的統治機構各個職位分別由信奉不同宗教派別的政客擔任(其中包括伊斯蘭什葉派、伊斯蘭遜尼派、基督教馬龍派、希臘東正教),勉強維持秩序。然而基督徒在國內擁有許多特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穆斯林人口急劇增長,終於爆發了不可收拾的宗教對立。一九七六年,內戰一觸即發,黎巴嫩慘遭嚴重破壞。十五年的內戰後使黎巴嫩萎靡,至今仍無法恢復。
  9. 一九七九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伊朗因強行模仿美國的現代化,加上秘密警察對反抗派的鎮壓,以及貧富差距擴大和財政狀況惡化,令伊朗社會極不穩定。什葉派宗教領袖柯梅尼後來集合了不滿的平民推翻了親美的巴勒維政權,建立了反美的伊朗政權至今。
  10. 蘇聯害怕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會透過鄰國阿富汗影響其領土安定,於是於一九七九年入侵阿富汗,目的是要抑制伊斯蘭勢力。美國當時與蘇聯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阻止蘇聯擴張勢力,以資金和武器援助阿富汗和反蘇民兵。這次戰爭使阿富汗成為美蘇較量的犧牲品,經濟嚴重衰退,部族間更紛爭不斷一。後來稱為「塔利班」的學生組織不斷宣揚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以籠絡民心,最後成功於一九九六年奪得政權,展開高壓統治。美國於這次戰爭的資金和武器援助,孕育了阿爾蓋達組織。這個組織的組成者也從這次戰爭中看清了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的褻瀆,反西方主義萌芽。
  11. 同時,伊拉克也害怕伊朗的什葉派伊斯蘭革命會動搖其統治。一九八○年,伊拉克攻打伊朗,「兩伊戰爭」爆發,美國後來更介入支援伊拉克,使其與伊朗關係更加惡劣。這場持續八年的戰爭非常慘烈,伊拉克外債增加。侯賽因政權為重振聲威,先重整了國家財政,從美國得到了大量武器,成為中東第一軍事強權,並吞併了波斯灣國家科威特。他更呼籲阿拉伯國家必須統一,此舉從此使美國對其政權的忌諱。
  12. 侯賽因的野心造成多國忌諱。一九九○年,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多國聯軍決定攻打伊拉克,「波斯灣戰爭」爆發。伊拉克陷入混亂,這種混亂可能使波斯灣局勢再一步變得複雜,因此侯賽因政權最後並未被推翻。然而美國的過份介入(先是扶值伊朗、伊拉克,後來又攻打伊拉克),使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反美情緒高漲,更使恐怖活動日益頻繁,二○○一年更發生了震撼世界的美國九一一襲擊。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