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英國英女王衛隊步操


【低能走路部】
本文摘自《白目英格蘭:穿越到16世紀當混蛋,叫罵吃屎、仇女仇富、一言不合就單挑,莎士比亞也無賴的反指標文化攻略》
作者:露絲.古德曼(Ruth Goodman)
譯者:戴榕儀、葉織茵
出版社:創意市集

在這世界上,一切的高尚、恰當、純正與合宜,都很容易淪為被嘲笑諷刺的對象,說得具體一點,人或思想的地位越高、越受推崇,可以嘲弄的空間就越大,取笑起來也就越有趣。不過當然,諷刺位高權重者和文化支配人士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必須非常敏銳地拿捏輕重才行。

低能走路部

低能走路部的成員有哪些特徵呢?想知道的話,請去找一把木製大湯匙塞在束腹左側,左手放在湯匙上,手肘指向側邊,角度越尖銳越好;身體的重心盡量往後擺,右手臂則要誇張地狂甩,走路時,兩腳之間也記得維持六英吋的距離。只要滿足前述的所有條件,就能把士兵學得維妙維肖,讓友人莞爾,同時讓模仿對象尷尬臉紅;由女性來學的話,效果更是特別好,而且因為是女生,所以就算被嘲弄得再厲害,也不好對她們太過嚴厲。士兵會透過肢體語言來闡明自己的身分與使命,因此動作和舉止都與一般男性不同,但看在有心人眼裡,這些細節都是惡搞的絕佳素材;又因為軍人素以愛惹麻煩出名,有時甚至被批為社會公害,許多人為了報復,都會大加嘲弄。

所以軍人究竟為什麼要採取低能走路法呢?他們身上的服飾與裝備的確是因素之一,但影響不大,主要動機純粹還是文化上的既定觀念,具體而言,是因為軍人認為自己有必要虛張聲勢,擺出氣勢磅礡的模樣。軍事手冊經常會要求士兵培養帶有侵略性與傲氣的舉止,態度要有自信並不失驕狂,才能散發出「剽悍」(bravery,多年來,這個字在英文中的意涵已有所改變,現在多帶「英勇」之意)的氣息。剽悍的士兵得隨時待命,一聲令下就要能衝鋒陷陣,由於當代的戰爭仍屬近身殺敵的型態,所以必須具備這樣的心態,打起仗來才會有利;至於剽悍的精神該如何維繫、加強呢?當時的人認為,適切的肢體動作就是不二法門。

無論是站在原地或正在行進,士兵的雙腳都站得很開,這樣的姿勢在英文中稱為「legs akimbo」,和重裝駕馬的騎士有幾分相似—鎖鏈製和板製的盔甲將他們的身體壓出固定形狀,騎馬時用來防摩擦的厚重護腿裝備,也造成了類似的影響。不過戰爭型態改變後,護甲的重量減輕,覆蓋範圍縮減,徒步作戰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如果要說騎兵是因為軍事裝束與盔甲的緣故,腿才張得那麼開,倒還合理,但這樣的解釋用在不需穿戴護甲的火槍手和其他兵種身上,可就說不通了。

亨利八世有一張非常有名的畫像,畫中的他身穿宮廷服飾,場景也完全不含軍事元素,但他的雙腿仍站得很開,腳掌微微外八、與肩同寬,甚至比肩膀還外擴一些,這基本上就是在透過姿勢強調他三軍統帥的地位。亨利八世當然擁有多套盔甲,會參加長槍比武(極為仿古的嗜好,幾乎像在演歷史劇),精通多項武藝,騎馬技術傲人,也經常打獵。即便如此,他仍刻意透過這樣的站姿,宣示自己不是紙上談兵之輩,而且具有古代騎士的精神,是歐洲戰爭舞台上不可忽視的要角,簡而言之,就是藉此虛張聲勢。姿勢是這幅畫的重點,而亨利八世也站得十分到位,雙腿既牢且穩,帶有霸道意味,重心的位置也放得剛好,下巴內收,胸膛則開闊堅挺。這之中要是有哪個細節出錯,威儀感馬上就會減弱:腰桿或臀部只要一個沒打直,效果便會大幅減損;胸膛就算只是內縮一丁點兒,都會使他精心營造的幻象破滅;另外,下巴更是一定要記得內縮,否則整個人看起來就會像個狂妄的菜鳥,明明緊張得要命,卻還為了掩飾不安全感,故意驕傲地用鼻孔看人。由於國王已將這種軍事站法培養成習慣,眾人當然會爭相模仿,當中還有許多人其實並不是士兵。

伊拉斯謨認為這種站姿對當時的男童而言極不恰當,因此曾給予建議,不過從下段文字看來,他大概也知道沒有誰會聽勸:「雙腿和膝蓋須併攏,站立時腳掌間的距離也不應過寬。」由於無法說服男孩採取庶民應有的站姿,所以伊拉斯謨允許他們以和緩一點的方式模仿國王的開腿步態,只要不學得太誇張,那麼他願意屈就接受男子氣概掛帥的軍人式肢體語言,不過我想,男孩子那麼調皮,一定會故意大學特學、尋他開心吧。

若想在行進間維持重心與雙腿間的距離,同時保持肩膀與下巴的位置,必定要特別練習,不可能不學就做得好。理想上而言,走路時要有種昂首闊步的傲慢模樣,步伐要長,而且不能走得太快,雙腿也要張得夠開,讓身體自然地左右搖擺。如果速度、步幅和重心都拿捏得宜,就能營造出自信的神氣,但要是步伐太小,則會顯得蹣跚,看起來愚蠢難耐。要想撐起帶有男子氣概與軍人傲氣的表象,踏步時讓腳內旋是個很不錯的訣竅,方法是在腳掌剛離地,仍位於臀部下方時,讓掌面自然地偏向身體中軸,然後在腿前跨時,刻意稍微外八,不過動作別太過頭,否則可會淪為笑柄。對此,伊拉斯謨在著作中批評得相當嚴厲,甚至還流露出明顯的仇外情結:「雙腳不要左右搖晃,這種動作請留給瑞士兵即可。」由於軍人所攜的武器也是造成開腿走法的因素,所以走路時把拇指插入腰帶,或雙手叉腰都有幫助。不過對於這點,伊拉斯謨也有話要說,在他看來,把手叉在腰上「只是模仿戰士的小伎倆」。

雙手叉腰、手肘外撐的姿勢可擴大個人空間,讓自己看起來更加自信、不馴,也更具侵略性。以現代場景而言,可以想像年輕男子滿帶挑釁意味地坐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的長椅上,雙腿張得很開,佔掉左右兩側的空位,而且明知自己理虧,卻還一副「有種就來跟我吵」的模樣。說到這裡,各位應該已經猜到伊拉斯謨也曾對這種行為表示反對了吧,不過當然,他非難的並不是巴士和火車這類情境。

軍人式走法佔據的空間很大,即使身上沒有武器,都不免會碰撞到身邊的人,要是再帶上劍(sword)和圓盾(buckle),原本就已大搖大擺的士兵大概會覺得自己就像古代浪漫冒險傳奇中的英雄(swashbuckle),走得更加昂首闊步。這兩種武器都配戴於臀部左側,其中劍會插在懸掛於腰帶的套子中,呈方便抽取的四十五度角,而握柄則位於大腿頂部的髖關節處,以利拔劍,讓人就算在行進間,也可以把劍握得很穩;至於圓盾,則可置於劍的後方,牢牢地綁或掛在腰帶上,這麼一來就不怕鬆脫了。不過許多年輕男子都不喜歡固定得太緊,這樣他們在街上神氣活現時,劍與盾才會鏘然發出啷鐺聲響,招來眾人的注目。

所以基本上,當時的景況大概會是這樣:滿身軍人傲氣的年輕男子抬頭挺胸地邁步前行,趾高氣昂、步態大搖大擺,路人紛紛回頭多看兩眼,但卻有個腰插木製湯匙的女子,和一群屁股搖來晃去的小男孩隔著一段距離跟在他身後,所有人的手肘都使勁地向外猛撐,身子也都因為後傾得太厲害而快要跌倒,逗得大街小巷笑聲迴盪。

延伸閱讀:【白目英格蘭】讓我們從「髒話」開始,了解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面

《白目英格蘭:穿越到16世紀當混蛋,叫罵吃屎、仇女仇富、一言不合就單挑,莎士比亞也無賴的反指標文化攻略》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充滿惡搞、髒話、無厘頭和暴力的文藝復興時代潛規則……
★看不順眼就開罵,攻擊鄰居不檢點,還一言不合就流血鬥毆;
★人人都是徵信社,看到偷腥現場,立刻當起糾察隊告上法庭;
★信奉「裸露是信仰的象徵」,全身光溜溜地進行裸體敬拜;
★不知節制喝個爛醉,結局竟是遭人脫褲看鳥?!

圖片來源:

  • Soldiers of the Grenadier Guards march out of Buckingham Palace (London, England) at the end of the Changing of the Guard ceremony: Wikimedia Commons
個人頭像照片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