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帝國


【十六與十七世紀:鄂圖曼的擴張】
本文摘自《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
作者:沃特.席代爾(Walter Scheidel)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衛城出版

如果歐洲各國無力建立單一的超級大國,那麼歐洲以外的競爭者是否有可能成功?鄂圖曼帝國是這個時期唯一可能的選項。鄂圖曼人起源自於十四紀初在安納托利亞西北部由土耳其戰士及其盟友組成的同盟,這個政治體在小亞細亞迅速擴張,並且進入巴爾幹半島與羅馬尼亞。一四五三年,鄂圖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一五一六年到一五一七年,鄂圖曼人取代馬木路克人成為敘利亞與埃及的統治者。

一五二六年,匈牙利遭鄂圖曼人侵擾,絕大部分的黑海沿岸地區都在鄂圖曼人的控制之下。馬格里布的東部與中部地區出現幾個鄂圖曼的附庸政權,成為鄂圖曼對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基地。蘇丹國建立龐大的海軍,將歐洲人趕出地中海東部據點,並且向西拓展勢力。一五二七年,蘇丹原本的兩萬常備軍,透過贈地的方式增加了九萬人,其中三分之二住在與歐洲接壤的地區,不過實際能夠動員的只有一部分。

這是伍麥亞時代以來第一次有這種規模的帝國如此接近拉丁歐洲。鄂圖曼人統治的領域大致等同於一千年前東羅馬帝國巔峰時期的領土—少了義大利,但多了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尼亞與黑海北部流域,兩個國家甚至以同一座城市做為首都。與第一個哈里發國不同的是,鄂圖曼帝國的國祚較長:鄂圖曼帝國一直維持全盛時期的領土直到十八世紀末,之後有些領土雖然獲得了自治,但鄂圖曼至少仍維持名義上的宗主地位(圖6.4)。

然而,就像伍麥亞哈里發國,鄂圖曼人在拉丁歐洲並未獲得太大進展。一五二九年、一五三二年攻打維也納失敗,一六六四年與一六八三年又嘗敗績。同樣的,一四八○年到一四八一年的登陸南義大利之戰與一五六五年圍攻馬爾他(Malta)都未能獲勝。十六世紀中葉與法國結盟發動的海上軍事行動收效甚微。一六六八年奪下威尼斯統治的克里特島,這是鄂圖曼最後取得的微小成果。

延伸閱讀:【中古騎士錄】今天的聖約翰救傷隊,昔日的中世紀三大騎士團之一-醫院騎士團

十七世紀初,西班牙艦隊已經有能力在地中海東部擊敗鄂圖曼人。一五九○年代到一六五○年代,鄂圖曼帝國的安納托利亞核心地區因為接二連三的軍事叛變與省區官員叛亂而動搖。中央政府努力想維持對軍事資源的充分控制,但國家的效能無法趕上持續進步的歐洲。到了一六○○年,鄂圖曼的人均稅收已落後西班牙、威尼斯、尼德蘭、法國與英格蘭。從絕對數字來看,西班牙的稅收是鄂圖曼的三倍。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鄂圖曼的稅收若以白銀來衡量,則無論在人均還是絕對數字都停滯不前,反觀歐洲幾乎每個地方都穩定增加,有些地區甚至大幅提升。

一六○○年,鄂圖曼帝國以西的歐洲人口(波蘭以東除外)大約是鄂圖曼帝國人口的二點五倍。人口的失衡也反映在軍事人力上:十六世紀中葉,英格蘭、法國、西班牙與奧地利合起來的軍隊總數是鄂圖曼帝國的二點五倍,一七○○年時比例更達到四比一。無論哪個蘇丹都無法期望自己可以征服拉丁歐洲。

有人也許會提出反駁,認為歐洲的軍隊各自分裂,而且各國軍隊首先對抗的是歐洲人自己,反觀鄂圖曼人則完全服從於單一政府。然而,有兩個因素抵銷了這項優勢。假設鄂圖曼更堅定地往歐洲推進,我們就必須考慮這種假設可能產生的二階效應。歷史上法國會與鄂圖曼合作,是因為後者離法國最近的前線仍有八百公里遠,但當鄂圖曼深入奧地利與巴伐利亞甚至抵達萊茵河流域時,兩國是否仍會合作就存在疑問。更重要的是,鄂圖曼帝國與後方另一個亞洲大國存在著長期衝突,雙方時戰時和,這個大國就是伊朗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Iran)。

延伸閱讀:【年代記事】鄂圖曼帝國大事年表

從一五一四年到一六三九年, 遜尼派鄂圖曼人與什葉派薩法維王朝持續爭奪伊拉克(一五一四年,鄂圖曼人從薩法維王朝手中奪取了伊拉克)與南高加索的控制權。兩國交戰了八次,一百二十六年中,有五十五年處於交戰狀態。一開始鄂圖曼人處於上風,到了十六世紀,在伊朗進行改革與鄂圖曼內部不穩之下局勢開始逆轉:巴格達淪陷了十四年,直到一六三九年才被鄂圖曼人收復。歐洲與伊拉克戰區競相成為鄂圖曼帝國關注的重點。一五五○年代,鄂圖曼在東方的軍事行動限制了在西方的作戰,到了十七世紀初,情況則是反過來。

考慮前述所有的狀況,我們幾乎不可能建立可信的廣大鄂圖曼歐洲帝國的反事實情境。顯然,即使歐洲各國之間的衝突加劇,鄂圖曼人也沒有能力大舉入侵歐洲。這就導致另一個反事實情境也難以成立:既然鄂圖曼人無法成功往歐洲擴張,歐洲各國也就不會停止內鬥並共同抵抗鄂圖曼人的入侵。從財政與軍事能力來看,當鄂圖曼帝國擴張至歐洲時,它的國力已經落後於歐洲幾個主要國家。隨著歐洲各國彼此競爭造成國家形成加速,鄂圖曼帝國落後的幅度還會持續擴大。

宗教上的差異也可能成為鄂圖曼進一步擴張的障礙:雖然阿拉伯人成功征服與統治黎凡特、馬格里布與伊比利半島數百萬的基督徒(以及伊朗的祆教徒),但這些人口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並未像近代早期的歐洲那樣組織成較具凝聚力與較有能力的國家。因此,我們無法根據鄂圖曼成功征服基督教巴爾幹半島來推論鄂圖曼繼續往西推進時也能順利收服基督徒。讓歐洲西部地區數千萬名基督徒被成功吸收及長期默許穆斯林政權的時機很可能已經逝去。

無論是攻陷維也納或入侵義大利,這些合理的歷史重寫無法改變結構性因素。要讓鄂圖曼人統一絕大部分拉丁歐洲,必須做到非常大規模的歷史改動:我們必須提高鄂圖曼帝國的內部穩定與財政能力,而且還要將薩法維帝國(與其他中東競爭者)從歷史中抹除。

這樣的歷史改寫無法充當可信的反事實情境,因為勢必將導致大規模的時空環境改變。儘管鄂圖曼人在初期取得驚人的成功並維持長期的韌性,但鄂圖曼帝國卻缺乏動員技術、軍事優勢與集中所有資源投入單一戰區的能力等入侵拉丁歐洲的必要條件。

延伸閱讀:【大逃離】可一不可再!東羅馬帝國內海復興夢-為何終歸曇花一現?

《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

人類逃離大一統帝國,才有繁榮與自由!
統一vs分裂,全球帝國史.宏觀比較之作

本書分析拜占庭、阿拉伯、查理曼、德意志、蒙古、鄂圖曼、哈布斯堡與拿破崙等八個歐洲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藉由「反事實思考」的假設性思想實驗,逐一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等多重方面,檢證這些案例與羅馬帝國的條件差異,找出大一統帝國重建不能的根本原因。

隨著重建大一統帝國的一次次失敗,歐洲逐漸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多中心列國體系與權力分立。當權力不再定於一尊,競爭成為新的常態。各國不斷競爭的結果,提高了創新的制度誘因,替日後的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與現代化創造了新的可能與機會。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