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桶子裡的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
【第十二章 住在木桶裡|第十六章 當馬桶代替廁所】
本文摘自《古人房市怪現狀:小至房間配置大至都市設計、從西周到民國,古人房市也瘋狂》
作者:李開周
出版社:貓頭鷹
《住在木桶裡》
在埃及,在印度,在地中海,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精心打造他的宮殿,這時候,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住在木桶裡。
那是一個很大的木桶,足有九英尺高,直徑六英尺,第歐根尼白天在外面閒逛,睏了就爬進去,蓋上桶蓋,睡覺。
他不上班,也不能算是自由職業者,因為他從來不工作。靠什麼吃飯呢?他乞討。一隻盛飯的口袋,一隻盛水的杯子,靠著這兩件法寶,他可以在希臘任何一個城邦裡吃喝不愁。他沒有衣服,菜市場裡丟棄的麻袋都是他的衣服,他隨便挑,穿厭了再換,天冷就穿兩件,套一隻麻袋,再套一隻麻袋。對了,他還有一根木棍,用來打狗,這位號稱犬儒學派的代表,卻怕狗。不過,他學問是好的,而且名氣很大,以至於有一天,連亞歷山大都來拜訪他了。
亞歷山大和第歐根尼會晤的場面是這樣的:一個站在木桶外面,一個坐在木桶裡面,他們就這樣探討人生。倒不是第歐根尼不好客,他曾禮貌地邀請國王共用他的木桶,但亞歷山大不情願進去。說實在的,那木桶住一個人還算寬敞,兩人都進去就顯得空間不夠。鑑於此,他們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住所的。
亞歷山大問:「您幹嘛不離開木桶,給自己弄套房子呢?」
第歐根尼說:「生活在北歐的獵人,頭上、肩上套著皮囊,就可以一夜又一夜地睡在雪地上。生活在中亞牧人,在地上挖個方方正正的地窖,上面蓋上木板,也能世世代代住下去。一個好的住所,只要能避風,能擋雨,必要的時候能遮羞,就足夠了,我的木桶就是這樣一個住所,幹嘛還要再弄一套房子呢?」
亞歷山大說:「可是,木桶沒有房子住著舒服啊。」
第歐根尼說:「我承認住房子比住木桶要舒服,但木桶隨處都能找到,房子卻需要花錢。為了掙到房錢,你不得不花去半生的時間、精力甚至健康,這種用許多種不舒服來換一種舒服的買賣我是不會做的。」
我一直猜想,古希臘的房價大概和今天一樣高,以至於為了弄套房子,普通人必須耗掉半生的時間和精力。我還有理由猜測,第歐根尼可能就是被希臘城邦集體飆升而且越來越離譜的房價給激怒了,才決定放棄沉悶無聊的工作和遙不可及的房子,躲進一隻木桶尋找逍遙。
第歐根尼很逍遙。在那隻木桶裡,他可以隨心所欲地睡大覺,也可以長夜漫漫坐而不寐,他可以把蓋子合上做夢,也可以開著天窗看星星,他起身出外,不會有人催繳物業費,也不會有大房東、二房東攔住他要房租,而多少人為了住一隻更大更宏偉的木桶,一直忙活到老死,也不知道是他們占有了房子,還是房子占有了他們。
第歐根尼也不逍遙。第一,木桶確實沒有房子舒服,如果有位大好人,比如亞歷山大,把他的房子過戶給第歐根尼,而且不要一分錢,我猜第歐根尼會毫不猶豫地離開木桶,奔向房子。
第二,住木桶不用花錢,卻需要付出一些精神上的代價:被別人瞧不起。或許第歐根尼超凡脫俗,不怕別人瞧不起,可是絕大多數人都怕,所以第歐根尼的做法值得欣賞,卻很難模仿。
可以模仿的是另外一位,此人名叫呂徽之,南宋時期生活在杭州。當時杭州房價太高,又沒有經濟適用房,即使有,排號排到二十一世紀也未必能輪到呂徽之頭上,所以他忍無可忍,帶著老婆喬遷山林。若干年後,呂先生的朋友聽說他在某處隱居,就去找他,結果搜遍山林,寂無人跡,最後只發現一隻木桶,桶裡還有人說話,掀開桶蓋,一個是呂先生,一個是呂太太。
如果不是被朋友發現,呂氏夫婦就是在桶裡住一輩子,也不會被別人看不起。這個故事的教訓是,當您受不了高房價,發誓要住木桶的時候,一定要選人跡罕至的地方。可是,現而今哪還有人跡罕至的地方?
《當馬桶代替廁所》
關於明朝的房子,文人謝肇淛是這麼說的:「南方無茅屋,北方無溷圊。」溷圊就是廁所,北方無溷圊,意思是說北方沒廁所。這話聽起來嚇人,俗話說人有三急,沒廁所讓人去哪裡解決問題嘛!
謝肇淛的話說得太絕對,不過也接近事實。明朝初期某郡王建房,前廳房五間,後廳房五間,米倉三間,馬廄三間,什麼都建了,偏偏沒建廁所。如果說這位郡王把廁所給忘了,那麼弘治年間(一四八八-一五○五)另一位王公建房,門樓四十六座,牆門七十八處,水井十六眼,廚房近百間,同樣沒建廁所,不可能倆王爺一對糊塗蛋。除了王公大臣,市民們建房也有把廁所省略掉的,明代小說《禪真後史》描述一市民住宅,「四間側屋,中間五間彩畫高樓,隨後腰牆內又是五間大廳,前後共有十餘進高堂廣廈……。屋後有一片大園」(三十三回),也是萬事俱備,只欠廁所。該市民姓黨,是個大老闆,要說他建不起廁所,自然說不過去。
把歷史的指標往前撥,宋元時代的許多市民都住小套房,房小屋又窄,只好一家老小用馬桶,圖個節省建築面積,而官員和富人家裡還是要建廁所的。到明朝卻移風易俗,明明有地方建廁所的人家,也跟平頭百姓學起來,紛紛拋棄了廁所,而與馬桶打成一片,這是個什麼道理呢?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廁所不像抽水馬桶那麼人性化,每用一段時間你就得淘它,而淘廁所是很不友好的工作,即使讓別人去淘,也免不了噁心幾天。古代的馬桶雖然沒有抽水功能,卻能隨時倒掉,既省了淘廁,又不用聞異味。於是聰明的明朝人就不建廁所,即使有廁所也要用馬桶。比如說,上一章提到的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他去南方當縣令時,專門帶去一個馬桶,縣衙裡有廁所,但那是給皂隸這些下等人用的,海瑞才不跟廁所打交道。
清朝也保持了這個良好傳統,這個傳統使得明、清兩代愛好清潔的人士終於擁有了清潔。然而,如前所述,古代的馬桶沒有抽水功能,積存的內容仍然需要清理。皇宮裡的馬桶可以讓太監們一直運到皇莊附近的化糞池,在那裡變成肥料;市民家的馬桶誰來清理呢?一般來說,有從城郊來的收糞工,收糞工趕著騾車,騾車上架著糞桶,每天一趟,把各家各戶馬桶裡的東西運走。怕的就是哪天收糞工感冒了沒來上班,就有那愛省事的市民,早起推開窗戶,很敏捷地一倒。您能想像得到,明、清兩代的晨練者應該都是打著傘跑步的,這樣可以避免中獎。您還能想像得到,不幸中頭彩的朋友要衝上來理論理論,這也沒辦法,古往今來,誰沒往樓下倒過東西啊?!
《古人房市怪現狀:小至房間配置大至都市設計、從西周到民國,古人房市也瘋狂》
買房養老、房貸纏身?
我們有的煩惱,古人也有!本書帶領讀者穿越古今,觀看古代與居家有關的大小事情。從土地開發、房屋買賣、租賃、政策、居家環境、家居生活到裝潢整修。從官書到筆記,從書信到墓誌銘,多元史料見證千年房市如何運作和轉變。從歷史中觀察古人生活,但同時也看見「現在」,古人也和我們一樣有「居住正義」問題。
圖片來源:
- Diogenes: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