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


塞族共和國

位於巴爾幹半島(Balkans)的東歐國家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以下簡稱波黑),國內接近一半領土是屬於一個擁有極高自治權的政治實體-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其實,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這個國家是由兩個政治實體構成,一個稱為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聯邦(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另外一個稱為塞族共和國。有趣的是,在東部還有一個特別的布爾奇科特區(Brčko District),名義上屬於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共同擁有,實際上又是獨立於兩者的行政特區。

跟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是,波黑並非一個以單一絕大多數民族構成的國家,而是由三個主要民族構成:塞爾維亞人(Serbs)、波斯尼亞克人(Bosniaks)和克羅地亞人(Croats)。塞爾維亞人在波黑是第二大民族,佔全國人口三成,主要聚居於塞族共和國內,同時也是塞爾維亞(Serbia)在國外最大的塞爾維亞人群體。

波黑領土:藍色為波黑聯邦領土,紅色為塞族共和國

那麼,為什麼波黑內有著如此大的塞爾維亞人群體,而且還是一個擁有極高自治權的政治實體呢?又為什麼這個塞族共和國沒有在南斯拉夫(Yugoslavia)解體時,劃歸給塞爾維亞呢?

首先,我們先說一說波黑近代史。波黑地區在十九世紀或之前,跟其他現代巴爾幹地區國家一樣,曾受到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近五百年統治。在這五百年中,很多波斯尼亞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這些人當時被稱為穆斯林族(Muslims)。十九世紀時,歐洲風雲色變,民族主義興起,波黑地區也不例外,經常尋求更大權利和自治權。波黑民族運動分成兩派,一派以克羅地亞人為首,一派則以塞爾維亞人為首。他們不約而同地宣稱穆斯林族與他們為同一種族,藉此擴大自身在波黑的民族地位。然而這其實是種政治角力,因為事實上在十九世紀以前,穆斯林族根本沒有自身民族身份認同。一八七八年,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奪取了波黑地區統治權,在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統治下,塞爾維亞人感覺自己權利和地位愈來愈低,與奧匈帝國關係變得愈來愈差。

南斯拉夫

這種潛在危機最終還是爆發了。一九一四年,一名來自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Sarajevo,也稱塞拉耶佛)刺殺了奧地利 大公法蘭茲.斐迪南(Franz Ferdinand,Archduke of Austria),他是當時奧匈帝國皇儲,這次刺殺事件迫使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由此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八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戰敗解體,波黑地區加入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王國主張統合斯拉夫人,原稱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olvenes),是由泛斯拉夫人構成的國家。

斐迪南大公與其妻出巡薩拉熱窩,不久後被刺殺

然而,雖說南斯拉夫王國是個泛斯拉夫人國家,但實際上卻由塞爾維亞人主導,王室也是來自塞爾維亞。波黑內的塞爾維亞人當然支持由塞爾維亞人領導南斯拉夫,但這種情況卻引起了國內其他非塞爾維亞斯拉夫民族不滿。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黑被法西斯(Fascist)烏斯塔沙(Ustaše)控制的克羅地亞吞併,發生了一次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事件,居住在波黑地區的猶太人和塞爾維亞人被大肆屠殺。這場屠殺從此使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間的關係達至了無法修補的缺裂。

戰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Yugoslavia Partisans)取得了南斯拉夫政權,在強人鐵托(Josip Broz Tito)領導下,克羅地亞重新併入南斯拉夫,波黑就此回歸南斯拉夫,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加盟共和國。然而,雖然南斯拉夫重組了,但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的矛盾,卻沒有因此而得到緩和。

當時,南斯拉夫一共有六個加盟共和國,分別是塞爾維亞、黑山(Montenegro,或譯蒙特內哥羅)、斯洛文尼亞(Slovenia)、克羅地亞(Croatia)、波黑和馬其頓(Macedonia)。波黑與其他幾個加盟共和國不同的是,其他加盟共和國由佔絕大多數的單一民族組成,波黑卻是由三個人口數目相近的民族組成-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穆斯林族。二十世紀中葉後,南斯拉夫實行壓制民族主義政策,宣揚「大斯拉夫民族」,此舉在波黑尤為重要。為了壓抑波黑境內的民族主義危機,波黑三大民族在波黑政府中有著對等的代表,以維持三大民族平等的表象。

不過,這只是一種表面和諧。民族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始終並沒有解決。

一九九○年代,東歐再一次發生劇變。以共產主義作為國策的南斯拉夫,經濟幾近崩潰,資源分佈不均,國內動亂日增。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排斥愈演愈烈。一九九二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和馬其頓(現稱北馬其頓 Northern Macedonia)率先脫離南斯拉夫獨立。這些加盟共和國相繼脫離後,南斯拉夫便更名為「塞爾維亞與黑山」。黑山和科索沃(Kosovo)也分別在二○○六年和二○○八年脫離宣佈獨立,南斯拉夫自此正式壽終正寢,變成今天的塞爾維亞。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諸巴爾幹國家

波斯尼亞內戰

南斯拉夫解體時情況並不和平,民族間矛盾最終演變成一場又一場的南斯拉夫內戰。而發生在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五年間的波斯尼亞內戰(Bosnian War),便是促成今天波黑塞族共和國出現的直接原因。

一九九二年,波黑境內舉行獨立公投。由於波斯尼亞克人(Bosniaks,也就是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人均支持獨立,所以公投在獲得六成多贊成票的情況下,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然而,波黑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卻反對這次公投結果,他們絕大多數反對脫離南斯拉夫。原因很簡單,南斯拉夫雖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議會中持份者也不少,但是主要職位卻多由塞爾維亞人擔任。也就是說,南斯拉夫是一個由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多民族國家。無怪乎波黑境內的塞爾維亞人,會反對波黑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因為這會直接影響他們在新成立的波黑國家中的地位。

於是,公投之後隨即而來的便是內戰,克羅地亞支持波斯尼亞克人和克羅地亞人,而塞爾維亞和黑山則支持波黑塞爾維亞人。波黑塞爾維亞人佔據波黑東部地區,宣佈成立塞族共和國,企圖擺脫新生波黑國家的控制。在戰爭期間,塞族共和國軍隊在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進行了大屠殺,超過八千名非塞爾維亞族裔被殺。整場波斯尼亞內戰十分慘烈,造成了十萬人死亡,其中波斯尼亞克人和克羅地亞人佔了三分之二。最終,雙方在一九九五年簽訂岱頓協定(Dayton Agreements),同意停戰。

悼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石碑

民族主義炸彈

在岱頓協定下,波黑成為一個邦聯制國家,波黑聯邦佔有波黑百分之五十一的領土,而塞族共和國則佔有餘下的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說,塞族共和國名義上雖為波黑一部份,但實際上卻是個政治實體,不受波黑聯邦干涉。戰爭爆發前,波黑各民族本混居在一起,但當戰爭結束後,敵對的兩大民族陣營卻分而居之。由於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各佔一半領土,兩者都無法完全支配對方,波黑從此變成一個極度分崩離析的國家,直至今天仍潛藏著極大民族政治危機。

有些波斯尼亞克人和克羅地亞人認為,塞爾維亞人並不是該地上的原住民,根本沒有資格佔據塞族共和國領土,他們只是通過清洗當地民族達至鵲巢鳩占。有些塞爾維亞人則認為,他們不應該置於波黑主權之下,而應併入塞爾維亞。由此可見,波黑未能以自身力量維持領土完整和統一,需依靠北約的軍事任務部隊維持波黑國內和平。

波黑存在極大的分離主義問題,民族間矛盾沒有因為停戰後變得更加融洽,問題反而變得更加嚴重。國內不少機構、學校和社區仍以種族作為劃分準則,各民族之間的合作幾乎不可能。而且,雖然歐盟鼓勵曾因內戰而逃離波黑的人返回家鄉,但即使是返回波黑的人還是不敢選擇居於自己種族處於少數的地區。因為國內種族問題,波黑的政治和行政架構極其複雜,而且加上國際持續干預,國家發展變得極為困難。因此,今天的波黑在東歐諸國中是個較為貧窮的國家,在經濟轉型上仍須克服很多政治問題。

圖片來源: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Map 1: MapChart
  • Franz Ferdinand and his wife Sophie leave the Sarajevo Guildhall after reading a speech on June 28 1914.: Wikimedia Commons
  • Location map of Yugoslavia (1946–1990): Wikimedia Commons
  • Commemorative stone at the Srebrenica-Potočari Memorial Center in Bosnia: Wikimedia Commons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Map 2: MapChart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