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奇蹟之書》(Book of Wonder)中關於「鎮尼」的畫作


在阿拉伯(Arabians)傳統信仰中,有一種被稱為「鎮尼」(Djinn)的超自然存在。這種傳統由來已久,早在伊斯蘭教還沒誕生前,阿拉伯人便已經相信鎮尼存在。即便後來伊斯蘭教出現,鎮尼還是在許多伊斯蘭神話故事中出現。

「鎮尼」一詞有「隱閉者」或「躲避視線」意思。也就是說,他們不喜歡露面,這就很自然發展出許多關於「鎮尼」的神秘傳說和故事。「鎮尼」是羅馬化稱呼,在英語語境裡,則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稱為「精靈」(genies)。不過,這種「精靈」與傳統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的「精靈」其實並不一樣。

那麼「鎮尼」究竟是什麼?

鎮尼被認定是擁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有時奉為是神明,有時被指是惡魔,身影經常出現在阿拉伯傳統信仰和伊斯蘭教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裡。舉個讓人容易理解的例子—《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燈神其實就是一名鎮尼。

描繪《一千零一夜》中燈神出現在阿拉丁面前一幕(十九世紀畫作)

在前伊斯蘭時代,阿拉伯人敬拜鎮尼,將之奉若神明。然而,這不代表「鎮尼」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神明。他們沒有不死之身,而是棲息在廣大沙漠的惡靈,有時會以動物姿態出現在不淨之地。阿拉伯人最初認為,鎮尼源於那些被其他神明超越,落得墮落下場的神明。

也因為他們曾經是神明,阿拉伯人對鎮尼既敬畏又恐懼,相信鎮尼擁有帶來疾病和精神病的能力。如果某人患上稱為「馬傑農」(Majnun)的精神病,就是因為他被鎮尼入侵了身體。

後來伊斯蘭教出現後,「鎮尼」的定義有所改變—他們是人類五官無法察覺到的生物,仿如天使或惡魔般,是實在卻沒有形態的生命,由真主阿拉所創造的無煙火中誕生。據說亞當還沒誕生時,鎮尼早已遍佈整個世界,而後來的穆罕默德(Muhammad)則是神派到現世並同時作為人類和鎮尼社會的先知。

在猶太教中也有鎮尼身影。相傳古代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王(King Solomon)也曾得到神賜與他能與鎮尼和動物溝通的能力。最初,神本來要讓鎮尼和人類和平共處並一起生活。但隨著時間過去,鎮尼卻開始漸漸變得自私和腐朽。為此,神派出天使降臨世上與之對抗。

受所羅門王差遣的鎮尼

伊斯蘭教義中提到,鎮尼其實跟人類一樣,可以在獲得救贖後得到第二次機會。隨著伊斯蘭教不斷壯大發展,鎮尼地位逐漸下降,最終降格為類似精靈的存在。此時,鎮尼與人類的地位已經無異,同樣必須接受神的審判,死後或上天堂,或落地獄。

隨著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傳至非洲、土耳其、伊朗和印度等地區,「鎮尼」概念也隨之出現在那些地方,並在地化並演變出不同概念。例如,曾信奉瑣羅亞斯德教(Zorostrianism)的波斯人(Persians)將鎮尼比喻為惡神「德弗」(Daeva)。德弗與善神阿胡拉(Ahura)對立,會趁機迷惑和支配人類。

摩洛哥人也有著與類似概念,更設計出一套特別儀式,用作驅除鎮尼。不過,值得留意是,縱使不同地域的「鎮尼」有些許相異性,但他們仍有共同點—就是他們擁有與人類相似的社會結構,除了會吃會喝,還有信仰、家庭乃至情感。

圖片來源:

  • The genius of the lamp appears to Aladdin and his mother: Wikimedia Commons
  • The djinns: Book of Wonder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