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奴姆胡夫借用了羊頭創世神之名,意為「克奴姆保護我」,但在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名字就是胡夫(約西元前二五八九至前二五六六年在位)。這位新國王將其父親遺留的壯觀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完成了埃及史上最宏大且最受美譽的著名地標:吉薩大金字塔。
在此期間,太陽作為「偉大的雌雄一體」,毫無疑問地被奉為至高神祇。赫特菲爾絲是「神的女兒」,是太陽神的女兒哈索爾和塞克美特在人間的世俗化身。她的丈夫斯奈夫魯則敬奉太陽神的另一個女兒瑪阿特,採用的帝王名「奈布瑪阿特」,意即「真理之王」。
在位於赫利奧波利斯的太陽宮殿中,板著臉的拉神坐在寶座上,他的維西爾圖特站在眾神之父身後,諸神也齊聚在宮殿中肅立——一場重要的司法審判正在進行:被告埃及之王賽特的權力受到質疑,作為原告的正是他的侄兒荷魯斯。
這些金字塔只有十二公尺高,而且沒有內部墓室,發揮的功用與先王的墓葬建築大為迥異。這些迷你型地標如同石頭形式的聲明,就像是印章,將國王的權威標注在每個行政區(省分)中,宣告都是他的領地。其中一座小金字塔稱為「胡尼的王冠」,為三層梯級的花崗岩結構,矗立在巨象島上。
在旁觀的歐美人士面前,這位國王將他在剛果發起的行動宣傳為慈善活動,超越只考慮國族利益的帝國主義,要追求更廣大的人道主義目標。他說,這協會總部之所以位在布魯塞爾,正是因為比利時是個中立國。但事實上,他是用幾個組織來玩藏球遊戲,以此掩蓋他藉機奪取的龐大個人權力。
隨著帝國擴大,羅馬諸神也出口到各個新的行省,許多神殿也在各行省興建起來,方便信徒在當地為諸神舉行獻祭。但羅馬諸神並不是一群忌妒的神,祂們出口到各地也不是為了改變異教徒的信仰。戰敗地當地的神祇並沒有被羅馬諸神取代,而是繼續留在當地,讓當地人民自由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