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性的馬斯頓荒原戰役(二十世紀畫作)


上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三)】查理一世的荒唐統治:專制王權與資本主義勢力的正面對決

議會分黨分派-「騎士黨」和「圓顱黨」

查理一世跟議會撕破臉後,帶著支持王室的貴族及士兵,揮軍從諾定咸(Nottingham)前往倫敦,英國內戰一觸即發。

當時的議會陣腳大亂,畢竟這班議員只是政客,議政還可以,口沫橫飛滔滔不絕,在經歷過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Queen of England)的英明時代和詹姆士一世(James I, King of England)的和平主義後,他們根本沒有打仗的經驗。慌忙之際,就很容易分裂。議會此時分成了兩派,一派算是比較著重傳統的,他們認為,我們只是與國王鬧鬧交,用不著要把國王趕盡殺絕。君君臣臣,頗有舊日騎士的作風,衣著紳士,戴著鬈毛假髮,所以他們被稱為「騎士黨」(Cavaliers),是堅實的保王派。

騎士黨的典型造型

至於另一派,就是以議會中的清教徒(Puritans)為主,認為必須確實地把國王置於議會的約束之下,讓整個社會更自由和更公平,不存在特權,而且要去除英國國教中所有天主教的繁文縟節,成就正統的新教。他們與騎士黨完全迥異,知行合一,一字謂之曰:清。他們衣著樸素,也不戴假髮,把頭剃成平頭裝,頭髮極餖。與騎士黨相較之下,他們的臉顯得比較圓,因此就被稱為「圓顱黨」(Roundheads)。

騎士黨與圓顱黨雖然在對國王的處理上意見不同,但他們在宗教方面卻同氣連枝,反對天主教儀式,並支持英國國教。只是,圓顱黨對宗教純正性的執著要強得多。

帶著軍隊的查理一世(Charles I, King of England)可不理會你這個議會分成「圓顱黨」還是「方顱黨」、「騎士黨」還是「紳士黨」,總之跟我作對的就是叛黨。面對來勢洶洶的王軍,騎士黨與圓顱黨都找自己的陣營加入。騎士黨因為有保王傾向,捍衛傳統,他們便聯同一些貴族籌集裝備,北上加入查理一世陣營。至於圓顱黨,與查理一世從小勢不兩立,因此只好倉卒組織軍隊,稱為議會軍。

圓顱黨的典型造型

英國內戰爆發!

讓我們來看看王軍與議會軍的實力比較。王軍兵力約八千人,多來自英格蘭的北部,不比倫敦富裕,補給自然要差一點。至於議會軍,來自南方繁榮之地,資源充足,而且因為平民大都反對查理一世的暴政,支持圓顱黨的人為數眾多,所以志願當兵的人絡繹不絕。因此,當時議會軍兵力約二萬人。如果就這樣看牌面,議會軍在資源和兵力方面都比王軍優勝,天時地利人和皆齊,似乎要打贏這場仗不是大問題吧?

這樣就錯了。

除了資源和兵力外,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還有兩個十分重要而且是主宰的因素,就是用兵之道和士氣。議會那些文人議士,全無打仗經驗,也不知如何指揮軍隊。反之,王軍中的將領大多是對打仗見慣見熟的老牌貴族,面對那些弱不襟風的議員,簡直如虐菜一樣。加上查理一世這次是破釜尋舟之舉,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態,滿肚子都是氣,當然士氣高昂。至於議會那邊,因為太不知所措,又抱著如果輸掉便一無所有而且更會被清算的懦弱心態,士氣未戰先低。他們往往心態就是希望國王臨崖勒馬,坐低談談,不要訴諸干戈。兩軍如此大的心態落差,未開打高下已立見。

於是,議會軍一與王軍碰頭,便被打得落花流水,王軍咄咄迫人,議會軍卻節節敗退,狼狽得不敢出營,只好瑟縮於東南方。跟看王軍已經兵臨城下,圓顱黨卻在戰爭中運用得到他們最擅長的絕技-找幫手!記得之前蘇格蘭曾派兵迫查理一世悔過嗎?這次,議會軍與蘇格蘭組成聯軍,南北夾擊,終於成功牽制了王軍的氣焰,暫時打成平手,蘇格蘭真是功不可沒。

但,這只是打成平手啊,戰爭陷入了膠著狀態,誰也佔不到便宜。怎麼辦?等奇蹟啊?是啊,就是奇蹟啊。

一六四四年,是英國內戰的轉捩點(同時也是華夏歷史的轉捩點啊……)。話說有了蘇格蘭援軍在後方纏繞王軍,議會軍決定不再死守,一鼓作氣主動出擊,進攻查理一世的大本營-約克(York)。查理一世立即派了外甥萊茵的魯珀特親王(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 )應戰。在人數上,王軍處於劣勢,但依據往績,議會軍只是雜牌軍,不堪一擊!於是,魯珀特親王不把議會軍放在眼內,一衝就去。誰知,主動進攻的議會軍心態與捱打時截然不同,竟然奮勇作戰!在人數上劣勢的王軍,與議會軍混戰了半天後,終於潰敗而去,四千人戰死,一千五百人被俘,王軍主力在此役後可算是被殲滅了。這就是有名的馬斯頓荒原戰役(Battle of Marston Moor)。馬斯頓荒原戰役是議會軍由敗轉勝的關鍵戰役,而指揮這場作戰的議會軍主帥,叫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奧利華.克倫威爾

說起奧利華.克倫威爾,他有個祖先叫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心水清的讀者可能知道,他就是主理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大明星亨利八世(Henry VIII, King of England)與王后離婚的重要功臣,也是英國脫離教廷的間接推手。克倫威爾家族不算是貴族,也不是平民,而是一種名叫紳士的階級,算是平民與貴族的中間層級。奧利華.克倫威爾擁有不錯的履歷,出身士紳,劍橋大學畢業,又是一名清教徒,憑著與議會的重要人士有些親戚關係,順利進入了議會,在政治生涯中算是平步青雲。

延伸閱讀:【鐵腕.都鐸王朝(六)】亨利八世把王后休了,只因生不出個兒子

克倫威爾與其他議會人士不同之處,在於他不認為政治只屬於議會。內戰爆發後,他在家鄉組建了一支騎兵部隊。因為自身是清教徒的關係,他組建的這支軍隊也是信仰極強的清教徒部隊,對捍衛宗教達至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步。在馬斯頓荒原戰役最奮勇與王軍作戰的,就是他的這支部隊。被打敗的魯珀特親王事後為克倫威爾的這支部隊起了個綽號:「老鐵騎軍」(Old Ironsides)。

奧利華.克倫威爾(十七世紀畫作)

馬斯頓荒原戰役後,議會軍在軍事上有了明確的方向。不論是王軍還是議會軍,在打仗時,他們往往都是臨時拉夫,英國並未有正式常備軍。於是,議會提出了一個非常先進的想法-議政的去議政,打仗的去打仗。說簡單一點,就是軍政分離。摻和政治的,就沒有軍權;打仗行軍的,就沒有治權—唯獨一人例外。在這個非常時期,只有克倫威爾可以身兼軍政兩職,而且議會還允許他在軍隊中抽選二萬多人,按照他訓練騎兵隊的方式特訓。這支改革後的常備軍,就是「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

改革後的議會軍再不是昔日那支業餘隊伍了。一六四五年,查理一世面對著這支全新的議會軍,完全不是對手。不久後,他的軍隊就幾乎被消滅了,自己的大本營也被攻破,內戰的第一階段就這樣結束了。圓顱黨大獲全勝。

第二階段內戰

國王既然輸了,為甚麼說內戰只是第一階段結束呢?因為有第二階段啊,主因就是議會分贓不均啊。

查理一世戰敗後,逃亡到了蘇格蘭。蘇格蘭人看到國王這麼熱情來到,就二話不說把他綁了起來,著英格蘭用金錢把他贖回去。哈哈,這真有趣,畢竟查理一世也是蘇格蘭國王,而且是來自歷史悠久的蘇格蘭王室斯圖亞特家族(House of Stuart),現在蘇格蘭好像不認自己似的,蘇格蘭人可算是個理性民族呢。

對於如何處置查理一世,圓顱黨也開始分成兩派了。第一派來自議會,是支持將英國國教轉為長老宗(Presbyterianism)的長老派。蘇格蘭國教也是長老宗,因此他們想聯合一起把查理一世接回來,順勢完成把英國國教變成長老宗的理想。畢竟長老派擁有強大政治影響力,他們是在這場內戰中得益最多的人。另外一派則是軍隊,他們在內戰中出力最多,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加上長老派忌憚,想藉行政手段解散軍隊,有點兔死狗烹之嫌,使軍隊極度不滿。

不過,軍隊擁有的就是武力,他們與長老派無法達成共識後,以欠糧為理由,把國王接回來扣押,隨即殺進國會,把這些長老派趕走。把長老派趕走後,軍隊內部卻開始分裂,一派是由上層軍官組成,另一派則由下層軍人組成,被稱為「平等派」(Levellers)。平等派是打仗先鋒,講的是理想,不論是在宗教、社會層面都希望人人平等和自由。所以,他們支持解散以貴族為主的上議院和廢除王室,認為英國國策應由以平民組成的下議院主導。不過,上層那些軍官著重的是統治權,那些甚麼世界大同眾生平等的書生理想,他們一概沒有興趣,也不想費時與平等派爭論。

於是,作為上層軍官首領的克倫威爾,理所當然地帶著軍隊又把平等派鎮壓了一下,英國議會的聲音從此就平靜了很多。

紀念兩名平等派被殺的立碑,位於牛津

就在軍隊自己內部爭論不休時,焦點散失的查理一世成功逃走了。逃到哪裡去?蘇格蘭啊(真是的…才剛被抓了一次)。被趕走而不忿氣的長老派,於是北上聯合了蘇格蘭,向還被扣押在蘇格蘭的查理一世開了一個條件。他們說,如果你肯把長老宗變成英國國教,幫助我們回英格蘭奪回議會,那麼長老派和蘇格蘭便願意把你扶回英格蘭當國王,前事不計!

查理一世心想:啊,這麼一敗塗地都能夠有機會翻盤,划算!於是一口答應了。於是,蘇格蘭軍隊這次站了在查理一世這邊,揮軍南下了,英國內戰第二階段,正式開打!

不得了,怎麼辦呢?沒有平等派的話就沒有作戰能力,克倫威爾只好答應平等派的一些要求,就是廢除那些老舊貴族的特權和議員資格。於是,軍隊又重現團結了。新模範軍果然厲害,很快就把查理一世的軍隊再一次打得落花流水。一六四八年,蘇格蘭兵敗回國,議會軍則凱旋班師回到倫敦,基本上,英國內戰終於消停了。

走向共和

仗打完了,接下來要幹甚麼呢?例行任務-清理門戶!首先,克倫威爾把騎士黨和長老派的所有成員一概逐出議會,致使當時的議會人數只剩下九十人左右,因而有了「殘缺議會」(Rump Parliament)的稱呼。安撫了平等派後,以克倫威爾為首的上層軍官派別,就從此獨攬大權了。

清理了議會後,接下來便是處理查理一世。查理一世是克倫威爾獨攬大權的障礙,所以必須除掉。幸好,他不用做甚麼麻煩政治操作了,本身查理一世的所作所為在倫敦朝野已達至神憎鬼厭的程度。克倫威爾也很盡責,為他羅致了差不多六十種不同罪名,而且全都是很嚴重的,但都不外乎是甚麼暴君、國家公敵之類的叛國罪名。

一六四九年一月,倫敦廣場一片寒冷,但仍有很多市民來到,熱鬧紛紛。原來,他們是來觀看查理一世的最後一面,他們不是懷緬國王,而是要親眼看著他死。雖然如此,查理一世仍從容走到行刑台上,在被砍頭前沒有放棄他作為國王的尊嚴,一語不發、冷靜地走上斷頭台,成為了英國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被處死的國王。

查理一世被處決的刑場(十七世紀畫作)

國王死了,英國的歷史何去何從呢?是否就這樣改朝換代?當然不是這樣,是連政體也改變了-英格蘭進入了史上唯一一次的共和時代-英格蘭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關於克倫威爾與英格蘭聯邦的歷史,我們下篇再談。

查理一世引發的英國內戰不僅是單純一場王室與議會之間的政治博奕。這場戰爭除了促使前文提到的資本主義革命外(議會由資本主義者控制),還有很多巨大影響。例如,拜內戰所賜,英國實行了軍政分離。而且,因為歷經久遠的和平後,當混亂的時代來到時,社會自然孕育很多思潮,人們對宗教、文化、社會、政治就有了新的想法。這些思潮是後來英國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的重要基石,及後更大大的影響了整個歐洲以至世界的發展。

下一集:【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五)】因反對獨裁而建立的英格蘭聯邦,是個更獨裁的國家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