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建城者羅慕勒斯正在用犁定義羅馬城的邊界


【究竟是國王?還是部族酋長?】
本文摘自《SPQR:璀璨帝國,盛世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榮光古史》
作者:瑪莉‧畢爾德
譯者:余淑慧、余淑娟
出版社:聯經出版

十九世紀的懷疑論者有很好的理由質疑羅馬史家留下來的那些關於王政時期的作品。首先,這幾位國王的事蹟有許多接續不上的漏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年代問題。在羅馬史家筆下,從西元前八世紀中期到西元前六世紀末這整整兩百五十年的時間裡,羅馬只有七位國王在位,而且還包含羅慕勒斯在內。我們很難想像早期羅馬這幾位國王如何可能如此健康,又如此長壽。因為這表示每位國王平均在位三十多年。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君主政體中的國君能有如此一致、如此長壽的平均壽命。

這個問題最簡便的解決方法有二。一是假設王政時期比羅馬人所估算的時間短,二是假設這段時期的國王人數遠比傳世紀錄中的七位更多(我們接下來將會發現有幾個人物很符合「失落的國王」這一身分)。但是也有另外兩個可能,一是關於這個時期的文本遠比前述兩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更誤導人心;再者,姑且不論年表,羅馬國王的性質實際上跟李維和其他羅馬史家所描寫的截然不同。

延伸閱讀:古羅馬文明的第一階段|羅馬王國

這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古代羅馬史家傾向於有系統地把王政時期予以現代化,並且誇大王政時期的各種成就,彷彿他們都帶著某種愛國的放大鏡來看待王政時期的歷史。根據他們的說法,早期的羅馬已經有元老院和公民集會這類建制──事實上,這類建制是五百年之後才設立的;另外,王政時期的王位繼承並非世襲制,古代史家在描述列王的繼承程序時,他們採用一個很複雜的法律程序,其中涉及先任命一個「中間王」(interrex),接著再經由公民投票選出一個新王,最後加上元老院的批准,這才產生一位合法的新王。

再者,關於王位轉移以及這過程中涉及的權力掙扎和鬥爭,早期羅馬史家的描寫似乎與西元一世紀羅馬帝王時代的宮廷鬥爭並無違和之處。據李維,塔奎尼亞斯被謀殺之後,王后塔娜奎爾(Tanaquil)小心翼翼隱藏國王已死的消息,直到她確保她屬意的人選塞爾維斯可以順利登上王位,這才公布國王的死訊。她的這些手段和操作,與西元一四年奧古斯都死後,皇后莉薇雅(Livia)的運作手法並沒有什麼差別(頁四四四)。事實上,這兩件事是如此相似,以至於某些批評家懷疑在西元前二○年代寫作的李維,很有可能是在西元一四年之後才完成《羅馬史》的這一部分,而且他很有可能是以那年發生的事件作為寫作的藍本。

同樣的,羅馬與鄰近城邦的關係也描寫得稍微誇大了點;我們會看到各種條約的簽訂、使節的往來、正式的宣戰等。至於羅馬與鄰邦之間的戰爭,其規模也寫得太誇大了些,彷彿交戰的雙方是強大的羅馬軍團與同樣強大的敵軍。我們在這裡會讀到種種描寫古戰場的文字,例如騎兵如何突襲敵軍的側翼,步兵如何被迫撤退,敵軍如何被打得落花流水……還有各式各樣描寫兩軍交戰的陳腔濫調(或真實戰況)。事實上,這樣的語言大量出現在史家對那段時期的描寫裡;許多史家信心滿滿地提到西元前七世紀和西元前六世紀羅馬的「對外政策」,彷彿這種事情真的存在似的。

此時我們需要核對一下現實情況。不論我們選擇如何描寫早期羅馬人的都會社群,其規模大致是介於極小到很小之間。在前歷史時代,人口總數是出名地難以估計,不過羅馬「最初的」人口至多只有幾千人而已──姑且先不論當時各自零散的聚落究竟在何時開始自認自己是「羅馬人」。根據現代的標準算法,到了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被推翻的時候,亦即到了西元前六世紀末,我們估計那個地區大約住了兩萬到三萬人左右。這只是一個理想的估計,根據的是該地區土地的大小、那個時間點羅馬所可能統治的領土大小,再來是那樣的面積大約可以合理居住多少人。這樣的估計,其可能性遠大於古代史家提到的那些誇張的數字。

李維徵引了西元前二○○年,羅馬第一位史學家畢克托爾(Quintus Fabius Pictor)的作品;據畢克托爾的說法,王政時期的末期,羅馬成年男性的人口約有八萬人,若加上女性和孩童,則總人口數將會超過二十萬人。對於古義大利這個新社群而言,這個數字是很荒唐的(這個數字接近西元前五世紀中葉雅典或斯巴達最繁榮時期的人口總數)。再者,從考古遺跡來看,這段時期也沒有找到這樣大小的城邦曾經存在過的痕跡。這個數字唯一的好處是與古代史家筆下那個誇大的早期羅馬世界是相符合的。

不用多說,我們也不可能知道這個範圍很小的早期城市聚落的任何相關制度。除非羅馬與古代所有地中海地區(或任何地區)的古老都市迥然不同,不然羅馬的制度結構應該比古代史家所描寫的來得鬆散。王位轉移的各種複雜的程序──包含選舉「中間王」到全民投票到元老院批准等,在這個脈絡下是不太合理的。這類描寫至多是以相當晚期的語彙來改寫早期的歷史而已。軍事活動的檢驗是很好的參考點,因為光是地理本身就應該讓我們駐足沉思。我們只須檢驗那些英勇戰事發生的地點即可了解:所有戰役都發生在羅馬城內大約半徑十二英里的範圍內。

儘管史家詳細描繪的戰役風格宛如羅馬大戰漢尼拔的迷你版本,不過用我們現代的語彙來說,那些戰役實際上的規模也許更接近某種搶奪牲畜的突襲,而且參與者嚴格來說甚至還可能稱不上是「羅馬人」。在歷史上,許多早期聚落一旦發生私人暴力事件──不管是私刑正義、家族世仇、游擊戰役等,其實都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受到國家的管控。早期各式各樣的衝突通常都交由某個個人及其從人私下解決──這群人我們今日可能會稱之為私人軍閥。而且,戰役究竟是為「國家」而打還是為了有權有勢的首領而打,早期羅馬人並不太清楚這中間的差異。不過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後者,即為首領而打才是早期羅馬的實際情況。

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了解早期的羅馬國王?那塊石碑上的「國王」一詞又如何解釋?拉丁文rex當然可以指現代意義的「國王」──就這一點,我們與西元前一世紀的羅馬人對這個語詞的認知大致相同。和我們一樣,他們提到這個語詞時,腦海裡浮現的不只是一個獨裁權力的意象和象徵,他們同時也會想到理論意義上的統治形式,一種和民主或寡頭政治相反的政府形式。但是這種想法不可能出現在幾百年前那群石碑刻寫人的腦海裡。對刻寫石碑的人而言,rex這個字很有可能意味著個人的權力和權勢,而且此種權力和權勢並不具有結構與「憲法」的含意。如果我們要討論羅馬歷史這個早期階段的現實情況,而不是神話,我們或許最好使用「部族首長」或「老大」這類語詞而不是「國王」;也最好也使用「酋長(chiefly)時代」來形容這段時期,而不是「王政(regal)時代」。

下一篇:【SPQR(二)】羅馬共和兩個世紀的轉變:從塔克文王朝到大鬍子西庇歐

《SPQR:璀璨帝國,盛世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榮光古史》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圖片來源: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