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明人繪)
【分贓還是外派?周初封國的建立】
本文摘自《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
作者:野蠻小邦周
出版社:遠足文化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數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二伯駕崩了,被謚為周武王,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流言四起的日子。我自魯國返回鎬京,打算跟父親報告我的魯國開拓史。到鎬京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二伯,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誦兒還在,我要保護二哥的孩子,不必難過。」
喪儀完畢,父親要到東土平叛,我也要回到曲阜作戰,於是便同行。我們過了孟津,父親說:「我捉條魚給你。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心裡暗笑他的迂,這事只要交給傳令兵去做便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看見他揭起衣裙摸魚,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就流下來了。父親撈到一條白魚,跟當年是一個樣子,繩索串著,一股腦兒放在我的馬車上。於是他抖抖溼掉的衣裙,心裡很輕鬆似地說:「沒事,當年我也給你二伯這麼幹,我那時躲在船下,他可誇我了……」。從父親臉上晶瑩的水光中,我彷彿能看見某種年輕而熾烈的情緒復燃,那種青春的,羞澀的,難以啟齒的感情……直到父親轉身離去。
我很開心,父親的心裡,不再只有二伯了呢……
傳說英姿勃發的武王,率領三百輛戰車、勇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大軍渡過盟津,各方友軍來會。這支氣勢如虹的軍隊,往東直指商首都,長驅直入。
末代帝王商紂傾盡所有軍隊,以七十萬人應戰,孰料這場敵寡我眾的戰事,就在商軍隊一片倒戈聲中迅速終結,商紂自焚而死,武王成為中國北方大地新的統治者。
迅速拿下商朝的周武王,旋即面對的是如何鞏固周人的統治權。商朝國祚數百年,對中國黃河流域各邦國有強大的影響力。至商王朝末期,影響力逐漸衰退,即使有些邦國離商而去,他們也未必會聽令於西方新興的周。何況,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商覆滅後還有大大小小的商貴族遺留在首都近郊,商王朝東部地區更有許多與商若即若離的方國。周人只是消滅商王朝的「中央政府」,地方勢力仍在。以武力擊敗統一的敵人已然不易,如何有效填補商王朝留下的權力真空,使地方勢力俯首聽命?如何不要讓軍隊在各地為了平叛而疲於奔命?難題才正要開始。
四面楚歌的諸侯
周人的解決方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封建制度。
封建是怎麼一回事?是王子帶著國王爸爸的祝福,到一個富裕的領土接受臣民供養嗎?還是帥氣的騎士帶著長劍騎著駿馬奔馳而至,宣布今天開始這裡為我所統治呢?受封的諸侯是兩手空空,還是大包小包拉著車到封地去呢?或是吃著火鍋,唱著歌就上任了呢?
目前我們所知,最完整的封建紀錄是西周早期的宜侯夨簋(夨,音同仄),受封的宜侯把周王封他治理「宜」地的命令鑄在〈宜侯夨簋〉上:(下文中,□表示該處文字無法辨識)
唯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圖,省東國圖,王卜于宜,入土南鄉。王令虞侯夨曰:遷侯于宜,賜秬鬯一卣、商瓚一、□、弓一、矢百、旅弓十、旅矢千,賜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廿,氒厥宅邑卅又五,厥□百又四十,賜在宜王人□又七姓,賜甸七伯,厥盧□又五十夫,賜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夨揚王休,作虞公父丁尊彝。
周王將原封在虞地的虞侯夨改封到宜地,賜他美酒、象徵尊貴地位的瓚、代表天子授權的合法武力──弓矢,這些都是封建儀式的基本套路。
接著周天子告訴他受封土地的地點、人口:有河川、城邑、原屬周王室的人口、庶人等。宜侯改封的年代已經是西周早期中段之後,受封的土地上已經有直屬於周王室的人民居住,周王將這些人悉數轉移給宜侯,宜侯提著一卡皮箱即可入住。
只有宜侯這麼歡樂就國嗎?西周建國之初受封的諸侯又是怎麼受封的呢?《左傳》記載衛國祝佗敘述周初封建的歷史: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皥之虛。(皥,音同號)
周天子封周公之子伯禽時,給他裝飾華麗的車馬、旗幟、玉器、良弓,各種官員與器物,以及六個殷貴族家族。他帶著這大隊人馬與周王的賞賜,前往千里之遙的曲阜建國。
和時代稍晚的宜侯不同,伯禽受封的商奄一帶並不在周人的控制下,伯禽到這裡的目的就是建立據點。也就是說,伯禽大包小包帶著很多東西和人手,到了一個都是敵人的地方,從蓋房子開始。
他們有多辛苦呢?伯禽在曲阜苦心經營了三年,才終於能回老家向周公報告魯國已上軌道。但沒想到,伯禽雖然苦心孤詣打下魯國根基,位在魯國南方的徐戎、淮夷還是叛變了。不僅身為魯國國君的伯禽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作戰,成王也率軍親征,「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前面說過,魯國統治的地域是商奄之地,這次的叛變顯然包含了魯國治下的區域,成王的征伐可說是將該地原居的族群連根拔起,才終於讓魯國周邊的情勢穩定下來。
與伯禽同時受封的姜太公,也是費盡苦心才使齊國首都營丘不再動盪。《史記》記載姜太公到封地去時,是連夜低調趕路,在黎明之際,眾人都還沉睡時抵達營丘。才剛安頓下來,鄰近的萊夷就興兵與姜太公爭奪營丘。所以史學家錢穆說,周人所謂的封建是武裝移民,受封的諸侯不是去領地享受各種高規格待遇,而是帶著軍隊到封地建立屬於周人的軍事基地。每個封國都是周王室戰略網上的據點,藉著各封國在封地的軍事擴張,周人才牢牢控制住東方的新領土。
小邦周的大棋局
伯禽、姜太公經營東方時,周武王也將商首都朝歌封給紂王之子武庚,以安撫殷商貴族,並且命令管叔、蔡叔監視這位前朝王子。管叔與蔡叔是周武王時受封,各領有管、蔡國。
除了伯禽、姜太公、管叔、蔡叔外,同時受封的還有召公之子,去了遙遠的北方燕國(參見本書第二十篇〈遠得要命王國的奠基者〉)。這是周人軍事擴張的第一步,先控制商人核心區,接著在可能控制區域的東端、北端定錨。
周初受封的管叔、蔡叔,大家都知道他們後來勾結前朝王子叛亂。管蔡之亂平定後,周王重新規劃了前朝王子的舊封地,派出了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建立衛國,封紂王的哥哥微子在宋國,這是第二波封建,沿著交通要道布置軍事占領區。除了往東與往北,往南推進的腳步顯然較慢,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動作,如曾國、蔣國就建立在黃河以南的戰略要地上。
周人封建國家的數量可能以百計,多到有一些封國雖然見於史書,但我們已經無法確知是在何時分封,如文王之子建立的曹國,武王之子建立的應國,周公之子建立的凡國、蔣國;還有些僅見於青銅器,史書沒說也不知明確地方的,如楊國。但大致可以推定,周人的封建是隨著軍事行動逐漸推進的,最重要、規模也最大的封建集中在武王、成王兩代之間,其後雖然還陸續有幾次建立新封國,但封建規模都不如周初。
雖然不能確定所有封國的封建時間,但可以從封國的位置判斷周人的戰略布局。齊、魯、燕是周初三位開國功臣受封的國家,三國連成周王朝最外圍的防線:燕國扼住往東北的通道,齊控制了泰山北麓的海線交通,魯則掌握泰山南麓與黃河四條支流。太行山東麓與西麓的交通幹道分別為邢、衛、凡與晉、芮(音同瑞)等國把守;出了陝西,往東的路線則有成周、曹國、宋國,往南則分別由應國、曾國與蔡國、蔣國鎮守。宋─蔣一線以東是淮夷活動區,終西周之世都沒有真正拿下這個地區。最後要說明,左圖僅標出較重要的以及周王室直系親屬建立的國家,實際上周人的封建網絡更加細密。可以說,周人在黃河流域及其南北側張開了一張緊密的控制網。
封建看起來是天羅地網,但只是在戰略要衝上建立一個個據點而已,對新領土細密的軍事與政治控制,並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以山東半島為例,考古遺址表明,周文化對當地的影響在西周早期還不是很明顯,到西周中期才延伸到山東半島東部。這表示,西周早期周人雖然在政治上可能一定程度控制這個區域,但直到西周中期,周文化才深入這個區域,讓此地區成為西周國家真正意義上的一部分。
周人在控制區影響力的提升,不僅是諸侯之力,周王室對外部封建諸侯的援助也很重要。以軍事活動來說,西周開疆拓土往往是周王徵用地方諸侯的軍力作戰,如〈晉侯穌鐘〉就是周王令晉侯穌(音同蘇)征伐宿夷。雖然周王室仰賴諸侯在各地開闢疆土,但王室並不是坐享其成,周王必須時時後援諸侯的軍事任務。例如〈小臣簋〉就記載山東半島的東夷大規模叛變,以地緣來說,魯齊兩國首當其衝,可以想像當時魯侯和齊侯都要備戰,但顯然兩國的力量無法控制叛亂的東夷,所以參與這場戰事的小臣記載伯懋父率領殷八師(直屬周王室的軍隊)平亂,一路打到海濱。
西周的封建體制並不是單純的領土賞賜,而是周人因應周初政治現實採行的政策。這個政策是中央王室在內與諸侯在外相互支援,同氣連枝,達成對中國北方的實質統治。因此西周才成為中國第一個落實地方控制的朝代。駐守封地的諸侯及其下屬,並不是耽溺享受的貴族,個個都是強悍的戰士,正是他們的剽悍與堅忍,造就了輝煌而為後世嚮往的西周王朝。
給臺灣人的商周史
穿越3000年!商周時代,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是他一輩子奮鬥想回到的黃金年代。曾經邊緣的「小邦周」,吸取「大邑商」的優點,結合本土文化和制度,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上古文明的商與周,離臺灣那麼遠,又那麼近。
圖片來源:
- 周武王像,明人繪: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