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上塞維魯皇帝給尼科波爾人書信內容的石碑


考古除了可以驗證史料的記載之外,其實還能揭露某個時代一些社會現象。例如,近年保加利亞尼科波爾(Nicopolis, Bulgaria)一個羅馬古城遺址,考古學家便發崛出了一塊石碑。這塊石碑上面刻著古希臘文,從翻譯後內容所見,碑上銘文源於一位羅馬帝國皇帝寫給該城的書信,後來被該城人民雕成石碑。

位於保加利亞的尼波科爾古城遺址

尼科波爾在二世紀時,是羅馬帝國東部一個城市。拉丁文雖然是羅馬帝國官方語言,但帝國東部地區希臘文更為普遍。其實,羅馬帝國是個雙語國家,拉丁語和希臘語文字皆為帝國流通語言,而因為羅馬帝國東部地區廣受古希臘文化影響,所以希臘文的使用反而較拉丁文更廣泛。因此,有刻上希臘文的羅馬時代石碑出土,並非怪事。

那麼,這封原是書信的碑文有何用意呢?原來,寫這封信給尼科波爾人民的羅馬帝國皇帝,是二世紀時在位的塞提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皇帝。內容大意是塞維魯皇帝感謝尼科波爾人民約七十萬個銀幣的饋贈,說尼科波爾人是「充滿信念和忠誠」。說白點,這是尼科波爾人用金錢給塞維魯皇帝的賄賂。

為甚麼他們要這樣做?話說上任皇帝康茂德(Commodus)昏庸而被暗殺,帝國馬上就出現了內亂。接替康茂德繼任為皇帝的人是康茂德父親-馬庫斯.奧利略皇帝(Marcus Aurelius)的軍事近臣,但在登基不久後又被幹掉。內亂不止。接著帝國便出現了四位爭奪權力的軍事強人,其中一個就是塞維魯。

尼科波爾出土石碑

尼科波爾當時押注在其中一個,確實是誰卻不可考,但肯定不是塞維魯。一九三年,塞維魯取得最終勝利,登基為羅馬帝國皇帝。尼科波爾人押錯注,現在當然懼怕不已。當時帝位爭奪戰又豈如現代民主社會般以和平投票機選出?那可是以命相搏,赤裸裸的明刀明槍和血腥鬥爭。因此,在這次賭注中押錯對象的尼科波爾人,十分擔心被清算。畢竟,這可是嚴重到有被滅城的風險。

為了自保,他們想到個辦法。他們看準塞維魯皇帝因帝位爭奪戰,早已耗費大量金錢,成功奪位後又雖要以錢財籠絡和犒賞手下將士。於是尼科波爾人決定傾全城之力為塞維魯皇帝獻上了一筆巨大的政治賄金以表忠,希望換來皇帝網開一面,放棄任何潛在清算之舉。

七十萬銀幣在當時可非小數目。尼科波爾建城於圖拉真皇帝(Trajan)年代,時間約為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雖然尼科波爾離帝國其他重心大城市還有段距離,但因為它座落在重要戰略地點,因此已發展成一個富裕之城。

塞維魯皇帝顯然極需這筆金錢,加上這個富裕城市主動表忠,對他來說簡直太好了,他不需大費周章去想如何清算這座曾經支持敵人的城市來刮取他們的財富。於是,他識趣地寫了封感謝信給尼科波爾人,潛台詞便是「我接受你們的賄賂,並赦免了你們」。

尼科波爾人當然不蠢,他們知道皇帝心思,決定立即把信的內容b雕成一樁石碑。表面上,這可作為「二次表忠」行為,但實際上更可作為證據,告訴皇帝:「這是你答應不追究的證據,不要反口覆舌。」這樣塞維魯皇帝也就無法收錢後反面。不過,就是因為雙方這種含蓄的政治角力而留下石碑,才留下了有力證據讓今天的我們了解當時那種繃緊的政治氛圍。

石碑還有一點十分有趣。塞維魯皇帝在信上署名自己是五賢帝之一的馬庫斯.奧理略後代。但根據史實,他與奧理略完全沒有血緣關係,而他自己本來就出生北非,奧理略根本沒曾到過那裡。不過,這點讓我們能窺探羅馬帝國前期政治現實-血緣並非繼承帝位的絕對合法和必要條件。與前代有影響力的皇帝建立連結,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條件在政治情勢完全改變的帝國後期,就已經沒那麼重要。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