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有四座宣禮塔的阿也蘇菲亞清真寺,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


什麼是宣禮塔?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裡重要的建築物,是供穆斯林禮拜的場所。不少清真寺會建有塔樓,名叫「宣禮塔」(Minaret),是清真寺最易分辨到的建築物。宣禮塔原是稱為「穆安津」(Muezzin)的伊斯蘭教宣禮師用作召喚信徒禮拜的地方。直至今天,其任務已被安裝在各處的擴音器所取代,宣禮塔實際作用已經不大。不過,由於宣禮塔是清真寺十分顯眼的建築結構,因此它其實還有其他用途和意義。

宣禮塔並沒有統一設計準則。在不同地方,由於當地文化和教派差異,不同地方和不同時期的清真寺,宣禮塔的設計可以截然不同。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些世上比較著名和特別的清真寺,以及它們的宣禮塔建築。

首先,是否清真寺都必定有宣禮塔呢?

「宣禮塔」一字源於阿拉伯文一個辭彙,意思是「標燈」,指那些建於海島上、為船隻引導的燈塔。因此,在阿拉伯文中,「宣禮塔」與「燈塔」是共用同一個辭彙。這正表示宣禮塔與燈塔有著相近意義,具有引導、通知和明燈的意思。

然而,早期出現的清真寺並沒有宣禮塔。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死後八十年,宣禮塔才正式出現。

宣禮塔何時出現的?

那麼,為什麼清真寺開始建立宣禮塔呢?在伊斯蘭教,古蘭經是該教最重要的經典。不過,除了古蘭經外,《聖訓》(Hadith)也是穆斯林必讀經典。它記錄了先知穆罕默德的說話和行為,是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參考。

其中,《聖訓》記載了穆安津(宣禮師)一職出現的原因。相傳有穆斯林偶然得知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分別使用號角和鐘錘召喚信徒進行禮拜後,他們來到了先知跟前,告訴穆罕默德他們希望同樣有類似做法。於是,穆罕默德委任了他的傳令官比拉爾(Bilal)作為通知信徒禮拜的官員,成為了歷史上首個穆安津。

早期的穆安津為了讓城中信徒容易看到他的身影,一般會來到清真寺最高點進行宣禮(Adhan),好讓信徒能夠輕易得知禮拜時刻來臨。後來,阿拉伯人入侵信仰東正教(Orthodox Church)的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該國的西亞領土陸續落入穆斯林手中,位處該地的教堂望樓和希臘式瞭望塔便成為了穆安津宣禮的地方。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穆斯林受到這些望樓和瞭望塔啟發,為清真寺設計出宣禮塔。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時期,麥地那(Medina)、大馬士革(Damascus)和福斯塔特(Fustat)這些重要伊斯蘭城市,一些清真寺開始出現塔樓的建築結構,是宣禮塔原型建築。

倭馬亞大清真寺

宣禮塔作為清真寺標準建築結構出現,要去到八世紀中期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時期。《伊斯蘭教建築大典》(Dictionary of Islamic Architecture)作者安德魯.彼得森(Andrew Petersen)曾表示,宣禮塔是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用作宣示宗教權威的工具,九世紀初就有多達六座清真寺加建宣禮塔。這些清真寺被稱為聚禮清真寺(Congregational Mosques),是舉行稱為「主麻日」(Jumu’ah)-星期五禮拜的地方。

位於敘利亞的倭馬亞大清真寺

當時,只有承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地位的地區,清真寺才建有宣禮塔。而那些不承認的地區,如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統治的埃及,清真寺則完全沒有宣禮塔或類似建築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宣禮塔全都位於「米哈拉布」(Mihrab)的正對面。「米哈拉布」也稱作「壁龕」,是清真寺另一個獨特結構。它位於清真寺禮拜殿內的小房間,朝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Mecca),這個朝向麥加的方向在伊斯蘭教中稱為「基卜拉」(Qibla)。基卜拉對於穆斯林來說很重要,因為每當他們禮拜時,都必須向著基卜拉。

中古的阿拔斯王朝是伊斯蘭世界鼎盛輝煌的時期。正因如此,它對伊斯蘭文化影響很大,建有宣禮塔的清真寺便是一例。阿拔斯王朝滅亡後,宣禮塔仍繼續成為後來興建的清真寺的標準結構。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倭馬亞大清真寺(The Umayyad Mosque),是眾多設有宣禮塔的清真寺中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有時也會稱大馬士革大清真寺(The Greate Mosque of Damascus)。

倭馬亞大清真寺建成於八世紀,由倭馬亞王朝第六任哈里發瓦利德一世(Al-Walid I)下令建造,是現存最古老的石造清真寺,位處之地在古代跟宗教息息相關。該寺前身是一座希臘式神廟,一世紀時羅馬人用來供奉主神朱比特(Jupiter,即希臘神話中的宙斯-Zeus)。

四世紀時,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國教,這座神廟從此被當成教堂,用作紀念聖人施洗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並改稱聖約翰大教堂。七世紀時,敘利亞地區被崛起的阿拉伯人佔領,聖約翰大教堂便被改建成為了現在的倭馬亞大清真寺。有趣的是,施洗約翰同為穆斯林和基督教尊敬對象,因此現時清真寺裡還繼續設有安放著施洗約翰頭顱的神壇。

倭馬亞大清真寺三座宣禮塔之一:新娘宣禮塔

雖然倭馬亞大清真寺是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建成,但當時這座清真寺還沒有宣禮塔。直到八五○年,第一座宣禮塔才被加建到清真寺,名為「新娘宣禮塔」(Minaret of the Bride)。相傳這個名字出自一個典故,源於一位提供鉛料建設塔頂的商人把女兒嫁給了當時敘利亞的統治者。

新娘宣禮塔以石材建成,擁有一個四角形底樓,塔頂是鉛製尖頂,在過去不斷經歷重建。這是拜占庭式典型基督教教堂望樓的設計風格,因此一般相信,新娘宣禮塔應是受到當時教堂望樓啟發。

倭馬亞大清真寺三座宣禮塔之一:爾撒宣禮塔

倭馬亞大清真寺還有另外兩座宣禮塔,一座名叫「爾撒宣禮塔」(The Minaret of Isa),另一座名叫「奎貝堡宣禮塔」(The Minaret of Qaitbay)。爾撒宣禮塔中的「爾撒」就是基督教中的耶穌基督,他在伊斯蘭教中被認為是先知之一,但不像基督教中被認為是救世主。爾撒宣禮塔建於一二一七年,是三座宣禮塔中最高的一座,樓高七十七米,得名於當時穆斯林一個傳說-人們認為爾撒將會在審判日來臨之時重新降世在這座宣禮塔上。至於奎貝堡宣禮塔則建於一四八八年,以當時統治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馬木留克王朝蘇丹奎貝堡(Qaitbay, Sultan of Mamluk Sultanate)命名。

倭馬亞大清真寺三座宣禮塔之一:奎貝堡宣禮塔

凱魯萬大清真寺

位於突尼西亞的凱魯萬(Kairouan, Tunisia)是北非馬格里布地區(Maghreb)最古老和最神聖的城市,是繼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後,伊斯蘭世界中第四個聖地。六七○年,拉伯將軍奧卡巴.伊本.納菲(Uqba ibn Nafi)建立了凱魯萬,並在同年修建了北非最古老和最宏大的清真寺-凱魯萬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Kairouan,也稱作奧卡巴清真寺/Mosque of Uqba)。這座清真寺曾受到破壞,現存的凱魯萬大清真寺是在九世紀重建而成的。

位於突尼西亞的凱魯曼大清真寺

凱魯萬大清真寺跟倭馬亞大清真寺一樣,都設有宣禮塔。然而,兩者風格卻截然不同。不同於倭馬亞大清真寺,凱魯萬大清真寺只有一座宣禮塔。宣禮塔樓高三十二米,是整座清真寺最高點。凱魯萬大清真寺的宣禮塔擁有三層結構,而倭馬亞大清真寺的新娘宣禮塔則只有兩層。凱魯萬大清真寺與倭馬亞大清真寺也有個共通點,就是宣禮塔的底樓,都是四角形建築。

剛剛提過,宣禮塔的出現受到基督教教堂望樓影響,而宣禮塔與教堂望樓的風格卻是互相影響廿對方。倭馬亞大清真寺的宣禮塔是參考敘利亞教堂望樓而建成,而當伊斯蘭教傳入伊比利亞半島(Iberia,即今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之地)後,清真寺建築文化也隨之進入當地基督教諸王國。該地的教堂望樓風格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與清真寺宣禮塔十分相似。

亞歷山大燈塔

我們不停提到最初的宣禮塔受到敘利亞教堂望樓影響。那麼,那些教堂望樓又源自哪裡呢?原來,這些望樓建築,與古典時期的希臘人興建的燈塔有關。

前三世紀時,埃及受到批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統治,其建立者是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原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ar the Great)的部將。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建立的廣大帝國便迅速瓦解,部將們紛紛割據一方自立為王,而其中托勒密一世便佔領了埃及。他定都位於埃及北部沿岸的港口城市阿歷山卓(Alexandria),是亞歷山大大帝在埃及建立的城市。

亞歷山大燈塔假想圖

埃及托勒密王朝在亞歷山卓興建了古代七大奇觀之一-亞歷山大燈塔(Pharos of Alexandria)。這座燈塔毀於十四世紀,現今我們只能從德國考古學家赫爾曼.蒂爾施(Hermann Thiersch)著作中知道這座燈塔分成三部分,每部分漸向上收窄。燈塔底樓呈四角形,中樓為八角形,頂樓則是圓柱體。每逢夜晚,官員會利用塔內螺旋坡道登上塔頂點燃火種,成為一顆閃耀著黑夜的明燈。

到了伊斯蘭時期,亞歷山大燈塔影響了西亞地區清真寺宣禮塔和教堂望樓的建築風格。有趣的是,當埃及進入馬木留克王朝時期後,宣禮塔跟亞歷山大燈塔的設計極為相似,同樣分成三部分-四角形底樓、八角形中樓和圓柱體頂樓,讓我們藉此看到古代亞歷山大燈塔的真實面貌。

這種三層設計的宣禮塔,隨著時代不斷變化。例如,早期底樓很高,後來則愈來愈矮;早期中樓很短,後來則愈來愈長。至於最容易看到的圓頂,最初設計得十分華麗精細,但十四世紀後,卻漸變成簡約普通的石造圓頂。

與阿拔斯王朝時期不同的是,宣禮塔在馬木留克時期,並非只在聚禮清真寺中找到,在一些較細小的清真寺和陵墓,也能發現相似建築。

薩邁拉大清真寺

聚禮清真寺宣禮塔底樓多設計成四角形,但並不是一種絕對標準,世界各地不少清真寺有著各式各樣的底樓設計,而中亞伊斯蘭世界,宣禮塔被設計成圓柱式。例如,位於伊朗希拉夫(Siraf),九世紀曾有聚禮清真寺宣禮塔呈圓柱式狀。位於伊朗法赫拉季(Fahraj)和納因(Na’in),現存著類似的聚禮清真寺宣禮塔,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十世紀。

十一世紀後,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崛起並征服了伊朗地區。這種圓柱式宣禮塔風格也隨著伊朗併入塞爾柱帝國而傳到帝國其他地區,如安那托利亞(Anatonia,位於今土耳其)、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

在伊拉克,若要說歷史上最著名的清真寺,便非薩邁拉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Samarra)莫屬。它建於九世紀時的阿拔斯王朝,由哈里發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下令興建。可惜的是,這座清真寺毀於發生在十三世紀時的蒙古人入侵,只剩下清真寺外牆和宣禮塔沒被破壞。

位於伊拉克的薩邁拉大清真寺遺跡

該宣禮塔被稱為瑪爾威亞塔(Malwiya),意思是「蝸牛殼」,源於它那向上螺旋狀,高五十五米,底部闊三十三平方米。如要登上塔頂,則需逆時針地利用外圍的螺旋坡道,圍繞宣禮塔走五圈。據說,穆塔瓦基勒曾騎著一隻驢沿著這條螺旋坡道登上塔頂。

為什麼在薩邁拉大清真寺的宣禮塔會跟其他宣禮塔的形狀有如此大分別呢?原來這跟該地的古代文明有關。古代伊拉克地區是米索不達米亞古文明(Mesopotamia)所在地,當時蘇美人(Sumerians)修建一種宗教建築-金字形神塔(Ziggurats)。金字形神塔雖不是螺旋狀,但卻是層層疊高的建築物。由於當時穆塔瓦基勒想興建一座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如果沿用教堂望樓那種風格,以當時建築技術來看,根本沒可能建得太高。因此,他很有可能參考了金字形神塔形狀,把宣禮塔建成極闊的螺旋式底樓。

設有兩座宣禮塔的阿克巴陵,位於印度

宣禮塔的意義

然而,雖然宣禮塔是伊斯蘭教重要的宗教建築,但在東非、阿拉伯、印度和遠東地區,並非所有清真寺都有宣禮塔。例如,十七世紀的印度由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後來興建的清真寺才開始建有宣禮塔。

跟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相似,莫臥兒帝國並不限制宣禮塔只能出現於清真寺。帝國最早期修建的四座宣禮塔,皆非建於清真寺,而是建在第三任皇帝阿克巴(Akbar)的陵墓。

今天,穆安津利用宣禮塔召喚信徒禮拜的情形已經很少發生,其任務已被安裝在城內各處的擴音器取代。然而,這些結合了宗教、文化和歷史的宣禮塔,自古代起到今天,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果宣禮塔只為了純粹的實用,就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建築風格。因此,宣禮塔除了有其宗教意義外,還象徵了該地文明的起源與文化。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