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貞火守護著羅馬城的聖火(十八世紀畫作)


【火與國家】
本文摘自《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譯者:余淑慧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閱讀:【諸神的起源】多神宗教、一神宗教和地方神靈,祂們代表著怎樣的文明和宗教思想?

在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其總部外面立著一尊印度神像,一尊永遠站在火圈內跳舞的濕婆(Shiva)神像。許多來這裡的訪客都覺得有點不安,不知為何這個強調理性的科學研究中心,怎麼竟在門口安放一尊神像來迎接客人?但說真的,再也沒有比濕婆更適合安放在這個地方的神像了。理由並不只是因為印度長久以來一直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密切合作,共同經營多項研究計畫。主要的原因在於:在印度的傳統裡,濕婆的火既能創造與支撐我們的生命,也會毀滅我們的生命。火終將逸出人類的理解範圍,或脫離人類的控制,就像核能一樣 。

當然,並不是只有印度的傳統曾在危險、搖曳的火中發現神。古典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曾到天庭盜火,送給人類使用。對猶太人來說,摩西曾在燃燒的灌木叢中看見上帝;對基督徒來說,聖靈是以火舌的形象降臨在使徒之間。在許多社會裡,可見但不可觸,充滿力量卻沒有具體形象的火是最明顯、最直接的神聖象徵。

然而火也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有人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火。大概一百萬年前吧,我們的老祖先一旦學會了用火,火不但提供保暖與安全(阻擋危險的動物不使其靠近),還聚集了整個社群,使大家圍在火堆旁煮食與用餐。煮熟的食物提供人類更多的卡路里和蛋白質,人類的大腦因而得以在數萬年間持繼續成長發展。當社群成員圍坐在火堆前,他們會分享彼此的故事。火於是成為社會的焦點。不過這個概念應該並不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焦點」(focus)就是拉丁文「壁爐」的意思,每一次我們使用這個字,就在無意之中對火的聚集力量─那無可匹敵的力量致敬。圍坐在火堆前想像自身的那個社群可能是一家人、一個村落,甚或一個國家。對羅馬和波斯這兩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而言,火成了國家團結最基本的神聖徽誌─—雖然火在這兩個帝國的成聖方式極為不同。

波斯和羅馬這兩個帝國曾在公元3世紀為了奪取中東的統治權而打得你死我活,今日則在大英博物館的古幣展示區面對面共處一室。來自波斯的是一枚金幣,大小大約相當於10便士硬幣,上頭刻著瑣羅亞斯德的的聖火祭壇和兩個男性侍奉者。來自羅馬的是一枚深色的青銅幣,上面刻著維斯塔神殿和著名的維斯塔貞女(Vestal Virgins)。

對羅馬人來說,維斯塔(Vesta)是司火的處女神,負責保佑家宅和爐火的安全。她是一位百分之百的家宅女神。不像其他女神,例如維納斯(Venus)或茱諾(Juno),她完全沒有情愛方面的荒唐艷聞或軍事方面的冒險故事:她只是待在家裡,坐在火爐邊,保護家中所有居住者的安全。不過,就某個意義而言,她卻是羅馬最重要的女神。不像其他神祇,她在羅馬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只擁有一座神殿,就蓋在羅馬廣場的中心;很不尋常的是,這座神殿裡並沒有維斯塔女神的神像─維斯塔女神只存在於神殿內那盆永不熄滅的火焰之中。但是那盆爐火和那座神殿也是羅馬城與羅馬帝國的爐火,羅馬人的成功與存亡完全依賴維斯塔女神的火焰。維斯塔女神的爐火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象徵。她的火焰必須永遠保持燃燒,因此,神殿裡的爐火必須隨時有專人照管。

我們可以在這枚大約鑄造於公元200年的銅幣上看到這一景象。銅幣的一面刻著一間圓形神殿,上頭寫著Vesta Mater的字樣,意即「母親維斯塔」,因為這位處女神也具有典型的母親形象─這一矛盾現象其實在許多社會裡都會出現。一如既往,銅幣上沒有女神的神像,倒是在火爐的兩側分別站著三名女子。據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畢爾德(Mary Beard)解釋,這幾位女子就是維斯塔貞女:

她們就是維斯塔的女祭司;她們只有一項最重要的任務:照管羅馬城的神聖之火。在羅馬廣場的中央,在維斯塔神殿裡,有一個我們現在可在銅幣上看到的火爐。這盆爐火必須永遠維持燃燒,不能熄滅。維斯塔貞女既然是維斯塔女神的祭司,她們的工作就是隨時維護那盆火,不使熄滅。

只有那些純潔無暇、特別為這個目的而挑選出來的年輕女孩,才有資格照管像這樣一盆具有信仰與政治意義的火。一般來說,神殿設有六位貞女祭司 ,她們在任職期間必須保持處子之身。瑪麗.畢爾德繼續解釋道:

如果神殿裡的火熄了,那就表示羅馬人與眾神建立的關係出現障礙。一旦那樣的障礙出現,你就得做點什麼來矯正。譴責的手指很有可能會指向其中一位女祭司,懷疑她可能已經失去了處子之身。

犯下這種錯誤的維斯塔貞女,她面臨的懲罰是可怕的死刑—─活埋。從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這種刑罰曾經施行過幾次。既然這樣,到底有哪些人會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據瑪麗.畢爾德的解釋,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這份工作所帶來的地位:

就像幾乎所有的羅馬祭司職位,這是一份只有菁英階級才能擔任的工作。這份工作之所以非常特殊,那是因為這份工作只保留給貴族女子。這份工作使貞女祭司和她的家庭位居羅馬宗教世界的中心,當然在羅馬的政治世界也是如此,因為這座神殿和爐火正好就位於羅馬政治空間的中心。這群女子擁有許多特權─例如劇場裡最好的座位等等。她們雖然是在照看一盆爐火,但那可不是烤肉的爐火。她們負責看管與照顧的,其實是某種足以代表羅馬這個國家本身的事物。

如果把銅幣翻過來,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維斯塔神殿和國家這個概念之間的連結充滿了女性特質。在這面銅幣上,你看不到預期中的皇帝頭像;相反地, 你看到的是一個女子的半身像,從上頭所刻的Iulia Augusta,可知這是尤利亞.多姆娜(Julia Domna)尤利亞.多姆娜的丈夫是皇帝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 (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他在公元193年開始統治羅馬,一直到公元 211年為止。由於他在王宮位址蓋了第二座維斯塔神殿,於是把皇后請出來做廣告,宣傳羅馬女人的理想形象:照管家庭與國家的爐火。因為被連結到維斯塔女神之火,皇后於是可以分享某些維斯塔貞女的政治責任,同時也擔任國家之母的角色。

據瑪麗.畢爾德指出,在男性占極大優勢的羅馬政治圈,女性擁有這樣的權力是極為罕見的,而這個例子在後世擁有一個長久且迷人的來生:

在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想像中,維斯塔貞女一直是個鮮明有力的象徵。你會發現,後世許多歐洲貴族女子和出身帝王之家的女子,她們都會從這個典型羅馬版本的女性權力當中,試圖取得某些獨特的權威。

一點也不令人驚訝的是,最懂得利用這份歷史資訊的其中一位形象操縱者就是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作為一位貞女女王(Virgin Queen),她的繼承權與合法性一直遭受羅馬天主教教廷質疑。伊莉莎白一世想必會覺得很高興,因為她發現有機會把自己打造成古羅馬政治制度的繼承人,這個制度認可未婚女子,願意把國家大事託付給她,而且這個制度又比教廷更為古老。曾有一位維斯塔貞女被懷疑失貞,結果她拿著篩子取水,以此證明了她的貞潔。因為這個典故,伊莉莎白在這張畫像(她還有許多幅這樣的畫像)拿著一個篩子—─這形象既可強調她的貞潔,也強調她足以擔當保衛國家的獨特身分(這個事例想必讓伊莉莎白感到很欣慰,因為羅馬天主教教廷屬意的王位繼承人是蘇格蘭女王,但是沒有人會把這位女王跟貞潔畫上等號)。兩個世紀之後,法國的瑪麗.安托內特(Marie Antoinette)為了強調她身為模範妻子與母親的角色,並且在政治領域裡擁有適當的位置,她也請畫師把自己畫成維斯塔貞女。可以理解的是,她捨棄了象徵貞潔的篩子,選擇站在象徵國家的爐火旁,以此表示她會為國家效力。我們在此看到的兩位女子,她們就像數百年前的尤利亞.多姆娜一樣,藉由與維斯塔貞女的聯繫,讓她們的國人知道他們可以把跟國民有關,甚至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任務交給她們─—她們會照管國家的爐火。

神聖的爐火這個概念擁有驚人的生命力。令人欣喜的是,這則故事還有民主的最後一章,故事背景是世界第一次大戰的第一個秋天。很快地,大家就清楚知道,像規模這麼大的戰事,不僅男人要上戰場打仗,全體國民都必須參與才行。1914年10月,威爾斯作曲家艾弗.諾韋洛(Ivor Novello)創作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最久的愛國歌曲 :

當你的心充滿了思慕,
保持家裡的爐火燃燒;
儘管年輕男子身在遠方,
他們會夢見自己的家園。

就像古代的羅馬,英國本來並不容許大部分女子擔任任何政治角色。但在1914年,英國此時召集每一位女子動員起來,以妻子、母親或姊妹的身分,負起拯救國家的責任:照管家裡的爐火。因為每一座爐火,就像維斯塔神殿上的爐火,都是國家的聖火 。

延伸閱讀:【諸神的起源】從羅馬的農神節到基督教的聖誕節,這個節日代表甚麼?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攜手合作,由前大英博物館館長、知名作家尼爾.麥葛瑞格執筆撰述。全新觀點切入人類的信仰,以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超過200張精美全彩圖像,透過珍貴的物件、藏品、繪畫、地景、歷史照片,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

圖片來源: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