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竹簡本


【第四章、進入戰鬥前先了解狀況:一、 學會等待與隱藏】
本文摘自《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
作者:胡川安
出版社:平安文化

《孫子兵法》是一本有系統的書,前三篇〈始計〉、〈作戰〉、〈謀攻〉是第一部分,分析戰爭的整體概念,接下來的〈形〉篇、〈勢〉篇、〈虛實〉篇則是打仗前觀察的事項,還有用兵之道。我們現在經常用「形勢」,將之視為一個詞,其實以前「形」與「勢」各有不同的意涵。簡單來說,「形」是戰爭前觀察對方的樣子,相互試探,探探對方的虛實,了解何時該發動大軍攻擊,或是暫時按兵不動;「勢」就是戰爭開始後,彼此的互動過程,隨著現場的情況隨時調整。

如何在觀察「形」的過程中取勝?孫子說以前善於打仗的人,一定是要先達到不會被敵人打敗,然後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先培養實力,再等待。前面幾章我們講到了實力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但有實力,學會等待,看清時機也很重要。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有時候學著不做任何事,或是學會等待也很重要。世界正值大疫的年代,以往我們都習慣到處跑,想要追求全球化,與世界接軌才有競爭力,所以大家也就一味的與人接觸。但在這個時代,如何不與人接觸才會戰勝這場戰爭。在家裡讀書,等待時機,充實自己,等疫情緩和之後,我們有了實力,才能往前衝。

日本的戰國時代有個很有名的故事,當時知名的武將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和織田信長聚在一起,欣賞一隻杜鵑鳥。這時他們聊起要如何讓杜鵑鳥叫?從武將的回答可以了解他們的個性,織田信長說:「杜鵑不啼,我就殺了牠。」不聽我的話,都可以除掉;豐臣秀吉說:「杜鵑不啼,我就逗到牠叫。」秀吉善於逗人發笑;德川家康則說:「杜鵑不叫,我等待牠叫。」

天下最後則是德川家康獲得的。

等待不只適合用於戰國的武將,曾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說過:「在耐心之外,隨時準備好一把上膛的槍。」等待背後有隨時觸發的準備,巴菲特在一九八七年寫給股東的公開信如此說。

管理學上還有一種專有名詞,稱為「等待效應」,正確運用在管理和行銷上,十分有用,會讓銷售能力提升,而且可以為品牌加分。人們不善於等待,尤其是沒有意義的等待,看不到目標的等待令人難受。以前我在監獄服替代役,我從台大的研究所畢業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去當軍隊的預官。如果服替代役的話,也會選擇坐辦公桌的文化役或是社會役。當時我的心態很簡單,要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服役。

受訓的過程中,長官問我們說:「什麼樣的受刑人最難管?」有些役男說煙毒犯、有些說殺人犯、有些說暴力犯罪。但這都不是正確答案,最難管的就是要等待最久,且看不到未來的受刑人。剛進到監獄的受刑人,如果前面還有十五年或是二十年的服刑期間,他們對於外面的生活還難以忘懷,面對前方遙遙無期的刑期,心理狀態還沒調適過來,最不好管教。

但是,那些即將受刑期滿,或是已經獲得假釋,只要半年或是三個月就可以出監的受刑人,最受管教,因為他們已經看得到自由的曙光,只要好好地將這幾個月平平安安地度過就可以。遙遙無期、看不到未來的等待讓人害怕,如果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就要盡量轉移他們的情緒。

我們也可以看到口碑很好的餐廳,外面大排長龍,很多餐廳會提供等待的顧客一些小點心,或是做些活動,讓他們不會覺得無聊。「等待效應」很有趣,可以顯示出人類心理的矛盾性格,往往我們選擇一件事情,最初都是出於自己的意思,但是時間久了,需要投注大量的時間和努力,而且前方不知道還要等多久,目標就會開始改變。

以我而言,從大學到博士畢業,一共接受了十四年半的教育。大學四年,研究所三年半,博士讀了七年。以往的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現在讀了博士也不會人盡皆知,還會成為流浪博士或是教授,找不到正職的工作。在如此久的學習歷程裡,我很焦慮。

等待會慌,因為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懸在那裡,沒有人給你答案。最近一部全球知名的影集《紙房子》,描述一群搶匪到西班牙國家造幣局搶劫的故事,他們擄獲了幾十名人質。由於手機容易定位,而且一打開就會被警察駭進手機的電腦系統,進而打開螢幕,知道裡面的情形。每一個人質,還有搶劫的人的手機都被收起,怕警察了解裡面的狀況。

搶匪一開始進來國家造幣局都有著明確的目的,而且團隊合作,十分有默契。然而,關在造幣廠的時間一久,無法跟外界合作,加上突發狀況一直來,很多成員就產生了懷疑,開始放棄,或是內鬨。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往往要更加想著自己的目標,當初為什麼要進來搶劫,為的是大筆的金錢,可以一輩子不要工作,但放棄就無法得到。

我們從小的學習同樣的可以用「等待效應」加以理解,比如說努力準備考試,考一百分有獎品或是糖果,都是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等到長大了以後,我們有了更大的目標,為了目標,學會等待,暫時拋下眼前的娛樂和玩具,有目標的等待是走向成功重要的法則。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提到要不被敵人戰勝的能力在於自己,要戰勝的人則需要敵人有可乘之機。善於作戰的人,只可以做到不被敵人打敗,卻不一定能使敵人被我打敗。勝利可以預先知道,但無法強求。兩軍交戰,會弄到兵戎相見,派出來的將領都會是一時之選,要能戰勝的人,需要掌握到好的時機。要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我們要能守住;如果想要戰勝的話,就要進攻。如果決定採取守勢,是因為兵力不足;選擇攻勢,則是兵力上相當充足。

我們可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英國之間的形式來討論,讀者比較容易從真正的戰爭中了解攻、守間的關係。德國當時在歐陸戰場上勢如破竹,消滅了波蘭,入侵了法國,讓法國臣服於德軍的鐵蹄之下。然而,當時英國沒有屈服,也沒有冒進,而是在等待時機,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首相邱吉爾。英國廣播公司評選「偉大的英國人」,曾經擔任首相的邱吉爾被評選為第一名。邱吉爾不僅是偉大的首相,還曾經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戰爭英雄。傳奇的一生即使在死後將近六十年,仍為英國人所懷念。

邱吉爾並不是神,無法預計最後英國會走向勝利,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確定,深怕英國打輸德國。在德軍即將入侵蘇聯的時候,當時英國議會和輿論傾向和德國妥協,但邱吉爾說:「當已入虎口,豈能與虎講道理?」當德國開始轟炸英國時,全國人心惶惶。

他堅信只有透過不屈不撓的意志,才能帶領英國走向最後的勝利,絕不妥協於德國的砲火。後來美國在關鍵時刻的救援,將大量的物資投入歐洲戰場,使得納粹逐漸產生敗象。結合反德的勢力,英國走過最黑暗的戰爭時刻。

至於如何善守與善攻,孫子提供了辦法。他指出善攻的人要在平日培養實力,提升水準,讓自己提升到對手無可超越的地步,一出手就要贏;善於守者則要保持住秘密,不要走漏消息。很多大型的企業,營業規模上兆,開發一個產品牽涉到幾百億的利潤,如果事先走漏消息,將會蒙受巨大的損失,所以善於守的人,就要將機密藏好。

孫子認為善守與善攻的人不容易被世人所發現,因為他們超過一般人的見識。那些可以預見勝利的人,不能算是最高明的;大家都說厲害的將軍,一直打勝仗,每個人都說棒,算不上最高明的。孫子比喻這就好像把毫毛舉起來怎麼算大力士,看得到日月怎麼算眼睛好,聽得到雷聲怎麼算耳朵靈呢?

同樣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用醫師舉例,我們經常認為的名醫都是有病症才去求助,然後藥到病除。戰國時期有個很有名的神醫扁鵲,據說他家有三個兄弟都是醫師,有人問他家裡誰的醫術最高,他說大哥治病都在未發之前,所以沒有人知道他治了什麼病;二哥都在病情剛發展的時候就治療,所以大家以為他專治輕症。大家來找我,都已經病入膏肓,快要沒救的時候才來找我,以為我醫術高明,但其實我的醫術最差,大哥的醫術最好,世間的人都無法了解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

以前那些善於打仗的人,他們在戰前就已經知道敵人易打,所以不會在戰史上面留下了不起的事蹟,也無法彰顯他們的勇猛。因為他們相當穩當,用全勝的角度思考,每一步都考量清楚,輕易戰勝那些已經處於敗局的敵人。但是,大家都喜歡有張力且刺激的故事,而不喜歡平淡無奇的發展,舉例來說:如果有兩位船長,甲船長駕駛了一艘大型郵輪,撞上冰山之後,與船共沉淪,堅守到最後一刻也不跳船,最後殉職。乙船長則是早就避開了冰山,在航道上繼續穩當的行駛,哪一個船長的故事會被拍成電影呢?

答案顯然是甲船長,鐵達尼號的故事就是如此。在電影當中呈現的,船長在最後一刻仍然死守著船,樂手們也盡職的彈奏,讓人印象深刻。但仔細想想,船長最重要的工作不就是讓船好好的行駛,不要撞上冰山嗎?同理,那些每天在自己崗位上盡好本分的機師、技工,都是讓船能夠穩定航行的幕後英雄,但不會成為電影的故事,可是卻是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同樣的狀況也反應在台灣的產業,我們每天都要有電腦和手機等3C產品為伍,像是蘋果、HP、Dell、IBM、SONY……等電腦,不同的品牌都有人使用。但在這所有品牌之後的幕後英雄是誰呢?其實就是我們電子大廠的晶片,負責全球極大部分電腦裡面不可或缺的零件,讓世界所有的電腦可以運作。當現在世界局勢壁壘分明的時候,美國和中國兩個大國在競賽,爭奪世界的霸權,現在的戰爭都是電腦與科技的戰爭,晶片就是其中最關鍵的零件,所以爭奪台灣也是爭奪霸權的關鍵。

《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

掌握兵法奧秘,逆轉人生困境!

最深入透徹的思考+最切合生活的實例,教你用《孫子兵法》學處世、悟職場、看人生,成為新時代屹立不搖的領導者!

兵法不是詐偽之術,而是一種生存之道,妥善權衡人生的輕重,成為「出奇制勝」的勝利組!

圖片來源:

個人頭像照片
作者

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賽羅曾說:「沒有書本的房間就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就從值得細閱的書本裡節錄精彩的文章,在這裡開始進入書的世界,尋找文字的魅力!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