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三世


有去過奧地利維也納旅行嗎?維也納是文化之都,到處都是美侖美渙的建築物。而這個城市最著名的建築,便是昔日奧地利王室的王宮霍夫堡宮(Hofburg)。如果你參觀這座宮殿,來到其節日大廳(Hall of Festivals)外的牆壁,會發現一塊以德文刻著以下字句的紀念碑:

「波蘭國王及聯軍統帥約翰三世在一六八三年九月十三日從土耳其圍城中解放了維也納後,來到此處與民眾見面。

-約翰三世國王解放維也納三百周年委員會,一九八三年九月」

在十七世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土耳其人圍攻,正值危急存亡之秋。當時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約翰三世(John III, King of Poland and Grand Duke of Lithuania)率領波德聯軍來到維也納,擊退了土耳其人,解除了維也納的危機,成為了當時奧地利的救命英雄。因為這樣,三百年後,後人為紀念他的幫助,在霍夫堡宮約瑟夫廣場(Josefsplatz)的奧古斯丁教堂(Augustinian Church)牆壁懸掛了這塊紀念牌匾。

懸掛在維也納霍夫堡宮的約翰三世紀念碑

那麼,就讓我們介紹一下這位約翰三世。

出生貴族

約翰三世原名約翰.索別斯基(John Sobeiski),是波蘭史上其中一名偉大的國王。當時波蘭與立陶宛結成了共主邦聯: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因此他同時也是立陶宛大公。在他統治期間,勉強還能讓當時己經日暮西山的波蘭在歐洲中站穩住腳。

他自幼出生在波蘭的貴族家庭。約翰祖先原本只是位階比較低的貴族,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代時,憑著自身努力成功晉身到波蘭貴族政壇一流位置,在波蘭議會擁有議席。波蘭議會由貴族組成,國王頒佈的政策必須得到議會通過才可實行,而且議會有權投票選出繼任國王,因此是波蘭最高的權力機構。約翰成長過程與一般波蘭貴族無異-接受良好教育,環遊歐洲吸收不同地方文化和知識。憑著父親在政壇的地位,約翰成長後也開始參與政治。

瑞典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中得到極大利益和土地,崛起成為當時的歐洲霸主。波蘭位處瑞典南方,因此當時除了俄羅斯和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外,北方瑞典也是波蘭極大的威脅。長大後的約翰開始在波蘭軍隊裡效力,有著很彪炳的戰績。一六五五年,約翰借助瑞典人對抗波蘭國王約翰二世(John II, King of Poland & Grand Duke of Lithuania),但就在次年反過來擊退入侵的瑞典人。

約翰二世

一六六七年,他被派到波蘭東部邊境,抵禦著韃靼人(Tatars)和哥薩克(Cossacks)的侵擾,在波蘭累積了名聲和威望,逐漸在軍中晉升至「蓋特曼」(Hetman)。「蓋特曼」是中歐國家例如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的軍隊指揮官頭銜,除了指揮軍隊作戰外,還擁有相當於宰相的權力,地位僅次於國王。

成為國王

約翰妻子瑪麗亞.卡齊米埃拉.達爾昆(Maria Kazimiera d’Arquien)很有野心,一直幫助丈夫在波蘭政壇往上爬。她是個法國人,早年喪夫,後來才嫁給約翰。成為約翰夫人後,瑪麗亞便專心為丈夫鋪排助他在政壇上更進一步。

一六六八年,約翰二世國王退位,貴族議會進行了繼任國王選舉。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約翰卻在這場選舉中敗給另一名波蘭貴族-米哈烏.維希尼奧維茨基(Michael Wiśniowiecki)。奇怪,約翰有如此高威望,又有賢妻幫助,怎會還是輸掉了國王選舉呢?原因一言敝之,米哈烏身世比約翰更顯赫,還有當時歐洲勢力龐大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支持。

米哈烏是十四世紀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Władysław II, King of Poland)弟弟的後代。瓦迪斯瓦夫二世本是立陶宛大公(Grand Duke of Lithuania),後來他娶了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後便與妻子共治波蘭。雅德維加逝世後,瓦迪斯瓦夫二世成了唯一的波蘭國王,使波蘭和立陶宛變成共主邦聯,其家族自此統治波蘭及立陶宛近三百年。因此,瓦迪斯瓦夫二世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奠基人,其家族地位在波蘭自然十分之高。而且,米哈烏父親傑里米.維希尼奧維茨基(Jérémi Wiśniowiecki)是個名將,曾多次成功在波蘭邊境阻擋哥薩克入侵。

瓦迪斯瓦夫二世

於是,大家都認為這位米哈烏的出身,十分適合當波蘭國王。於是在一六六九年,在父親和家族名聲加持下,米哈烏就順利獲選成為了波蘭國王。

雖然約翰沒能成為國王,但瑪麗亞仍努力斡旋於波蘭貴族之間,同時爭取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King of France)的支持,為自己丈夫鋪排成為下任國王。為此,她常常前往法國遊說,與丈夫經常天各一方,只靠書信來往。約翰為表思念而寫給瑪麗亞的書信,便成為了日後研究波蘭歷史的重要材料。

米哈烏是哈布斯堡家族扶植上波蘭王位的,所以他基本上變成後者的傀儡。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位,其權力核心位於奧地利。然而,他的統治時期很短,在位只有四年便逝世。當米哈烏逝世時,約翰剛好在與土耳其人一場戰役中大獲全勝,旋即威震波蘭。於是,在得到法國支持下,加上自己極高聲望,約翰終於成功擊敗另一位由哈布斯堡家族支持的國王候選人,被選為波蘭國王,稱約翰三世。

約翰三世

維也納之戰

跟米哈烏一樣,約翰的王位是由外國扶上去的,因此他初期的外交政策傾向法國。波蘭與法國的結盟,對神聖羅馬帝國形成包圍的狀態,同時讓約翰三世有了壓制位於波蘭西方的普魯士(Prussia)。他希望藉這個機會奪取普魯士的土地,以補償之前波蘭在與鄂圖曼帝國的戰爭中喪失的領土。

但是,後來發生一系列事件,讓約翰三世的外交政策,從靠攏法國轉向昔日敵人哈布斯堡家族。首先,在約翰三世眼中,鄂圖曼土耳其人始終是波蘭大患,東南部經常與之發生衝突,而後來法國竟與土耳其人結盟。其次,路易十四不願支持約翰三世兒子成為下任波蘭國王,讓他十分不滿。其三,波蘭貴族開始不滿他與法國來往過密,擔心他會藉著法國的強勢擴充王權,威脅到他們利益。波蘭貴族勢力很大,為免引起國內政治危機,約翰三世便轉而與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靠攏,與當時皇帝暨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Holy Roman Emperor/Archduke of Austria)結盟。

維也納之戰

在利奧波德一世與波蘭的盟約中,雙方同意若其中一方首都受到外敵攻擊,另一方便會全力救援。這項條款在後來被證實是極其重要。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包圍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形勢十分危急。鄂圖曼帝國希望攻陷維也納,作為進軍歐洲的跳板,因此他們的軍隊來勢洶洶,志在必得。約翰三世聞訊後,遵守了與利奧波德一世之間的盟約,迅速集結了一支二萬五千人的波德聯軍,前往馳援維也納。當他到達維也納後,由於約翰三世的軍事才能早已人所共知,而且軍階最高,因此成為了當時整支七萬五千人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在他率領下,最終在數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大敗鄂圖曼帝國軍隊,成功擊退了土耳其人,解除了維也納之圍,成為當時奧地利的英雄。

延伸閱讀:【年代記事】鄂圖曼帝國大事年表

接連失利

然而,雖然在維也納之圍中取得漂亮勝利,但約翰三世在匈牙利(Hungary)的作戰卻不太成功。本來,他想藉著解放屬今天羅馬尼亞(Romania)的摩爾多瓦(Moldavia)和瓦拉幾亞(Walachia),把土耳其人的勢力趕出東歐,並把波蘭勢力延伸至黑海。這個計劃,觸動了利奧波德一世的神經,因為他同樣有意把勢力伸至匈牙利以至東歐,約翰三世逐漸與利奧波德一世交惡。約翰三世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作戰幾乎都是失敗收場,更差點被敵軍俘虜。他那個想把波蘭勢力推至黑海的夢想,始終沒能實現。

在其統治期後半,約翰三世經常臥病在床,與波蘭貴族的關係變得愈來愈差,戰功或政績乏善可陳。因為約翰三世身體差,他幾個兒子開始爭權奪利,各自盤算爭取籌碼競逐下任國王,並在政壇各自結黨,家族成員變得互相猜忌。一六八三年後,因為對土耳其人取得大勝,波蘭內部認為已經解除了鄂圖曼帝國對波蘭的危機,開始不再團結對外,反而出現了內部分裂。基本上,十七世紀末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貴族都在互相攻擊,幾乎演變成內戰。

約翰三世把外交政策的重點放在對抗土耳其人。為此,他與傳統敵人俄羅斯作出讓步。一六六七年,本來屬於波蘭領土的基輔(Kiev)被俄羅斯人佔領。為了能專注抵禦鄂圖曼帝國的威脅,約翰三世與俄羅斯人在一六八六年簽訂「永遠和平條約」(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承認了俄羅斯對基輔的擁有權,換取雙方承諾永遠互不侵犯。也確實因為有了這條約,早已日暮西山的波蘭才有足夠力量對抗南方土耳其人和韃靼人的威脅。

約翰三世雖然在軍事和外交上上比較成功,例如擊敗土耳其人、與世仇俄羅斯關係正常化、壓制普魯士、與哈布斯堡家族結盟反對法國獨大等等,但對內始終未能扭轉國王弱勢和貴族專權的根本問題。約翰三世在位期間雖然致力挽救衰弱的波蘭,但在統治後半期卻變得力不從心。不僅其家族因為爭權而分崩離析,同時亦無法團結國內和削弱波蘭貴族的巨大影響力,波蘭的貴族民主制度始終成為了國家重新振作的絆腳石。這些問題最終成為導致波蘭在一百年後覆滅的主要原因,任約翰三世再英明,也無力回天,波蘭的滅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延伸閱讀:白鷹、騎士與貴族民主:中歐強權波蘭—立陶宛聯邦簡史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