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紋章,包含了很多不同邦國旗幟


上一篇:【解構神聖羅馬帝國(三)】為甚麼德意志的國王,要當起羅馬帝國皇帝起來了?

不倫不類的神聖羅馬帝國?

上集說到,奧托一世在位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漸漸演變成一個德意志王國,而且與教廷確立的關係,奠定了今後神聖羅馬帝國的發展。十八世紀時,歐洲正值啟蒙時代,啟蒙思潮的主要代表者伏爾泰(Voltaire)用簡單的幾句評論了神聖羅馬帝國,相信大家也經常聽過:「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非帝國。」他認為這個「帝國」不倫不類,皇帝沒有實權,而且是個德意志人主導的封建王國,與古羅馬人風馬牛不相及,這個「帝國」也的確在他那個時代不久後煙消雲散。

以這句說話評論及總結神聖羅馬帝國,真的中肯嗎?其實並不然。伏爾泰身處的時代,是個主權國家已經確立、殖民擴張主義蓬勃的時代。他以當代的政治氛圍,去判定神聖羅馬帝國是失敗和荒謬,這顯然是有偏差的。如果要解構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在歐洲是個特別的存在,我們需要理解一下這個「帝國」在它一千年的歷史裡,究竟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而其「帝國」所含的意思,又是怎麼一回事。

伏爾泰

什麼是「皇帝」?

首先,讓我們說說什麼是「皇帝」。

歐洲的「皇帝」跟中國的「皇帝」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中國,皇帝是天子、九五之尊,權力並沒有制約,而且地位至高無上。不過,在歐洲方面則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提過,要在歐洲當皇帝,他只能當羅馬帝國的皇帝,其他非羅馬帝國的歐洲統治者,不能自稱為皇帝。皇帝這一詞,是與羅馬帝國緊緊扣著的。

羅馬帝國當年幅員遼闊,全盛時期的領土橫跨歐亞非,被認為是整個歐洲的正朔。如果能當上羅馬帝國皇帝,便等於成了整個歐洲的合法統治者。所以,「皇帝」不是絕對權力的同義詞,反而它是一種稱號,代表著的是統治地位。

早期的羅馬帝國皇帝,其權力是由羅馬法律所賦予,「皇帝」只是一系列的官職集合於一人身上的公僕,因此當時的羅馬帝國政治體制被稱為「元首制」。不過到了晚期的羅馬帝國,政治中心由西方的羅馬轉至東方的君士坦丁堡後,帝國宮廷開始受到東方專制君主色彩的影響(這裡的東方是指西亞一帶)。皇帝權力也開始不受限制,而且被神格化,他不再是個凡人,而是一個其他凡人不能直視的絕對權威所在。因此,晚期的羅馬帝國政治體制,被稱為「君主制」。這點被後來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皇帝所繼承,在往後的一千年歷史裡,拜占庭帝國始終維持著中央集權,皇帝掌握無上的權力,就連教權,也必須聽命於王權。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制-沒有中央集權!

至於中世紀的歐洲,情況則完全不同了。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後,西歐變成日耳曼部族的天下。這些部族的統治者為了讓戰士忠於自己並為自己服務,他們在掠奪西羅馬帝國的時候,會以戰利品和土地分封給有功勞的戰士。這種日耳曼式的賞賜傳統,後來變成了往後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眾日耳曼王國的最頂端是國王,在他之下是根據戰爭而得到不同封賞的貴族,貴族之下還有騎士,騎士之下便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農奴。

因為封建制度的關係,西歐封建主的權力來源是來自制度下層對上層的忠誠,如果國王的實力不能讓貴族或諸侯們真心折服,他的權力根本非常有限,無法號令貴族或諸侯。因為這些貴族或諸侯,本來就有一定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所以,要當一個比「國王」級數還要高的「皇帝」,亦即是整個歐洲的合法統治者,少點實力的君主還是當不了的。就算給你當上了,「皇帝」仍只是個虛名而已。

西元9世紀起,歐洲存在兩個「羅馬帝國皇帝」。一個是繼承自羅馬帝國的東羅馬帝國統治者-拜占庭帝國皇帝,另一個便是由羅馬教皇加冕的法蘭克王國國王卡爾一世(Karl I)。後來奧托一世(Otto I)也成功憑實力成為「羅馬人的皇帝」,由代表羅馬世界的羅馬教廷加冕承認。僅是這一點,法蘭克王國便與羅馬帝國產生了聯繫,變成「神聖羅馬帝國」,儘管除了這點外,語言、文化、傳統、血統和政制等等,都無一跟羅馬帝國有相似之處。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東方的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但是在逐步東正教化、希臘化、中央集權化、行省軍區化之後,它的古羅馬味道也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之無愧的「帝國」

先後成為「羅馬人的皇帝」的卡爾一世和奧托一世,都具有非常雄厚的實力,足以駕馭整個帝國,他們確實是做到了中央集權。所以這個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絕對是一個以君主為統治中心的帝國,並非當時其他日耳曼王國-諸如鬆散的西法蘭克王國(及後來的法國)、及位於西班牙而且內亂不斷的西哥德王國所能比擬的。

說了這麼多,那麼究竟神聖羅馬帝國配不配得起「帝國」這個名字?在伏爾泰身處的時代,是歐洲各國各世界不斷擴張的時代。在那個時代,所謂「帝國」這概念,是指一些強盛的領土型國家,這些國家統治著廣闊的土地,統治者有專制權力。的確,那時候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已沒什麼實權、帝國領土也不說是統一,而且沒有向海外擴張。

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非常多的邦國

不過,神聖羅馬帝國所以叫「帝國」,還是有其理由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帝國」其實是解作「羅馬帝國皇帝統治的領土」。在封建制度下,王爵統治的領土稱為王國,公爵統治的領土稱為公國,還有侯國、伯國、親王國等等。爵位的不同,決定了國家是何種級別。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內有著無數的這些封地,這些眾多王公侯爵領地的政治聯合,便是最高級別的「帝國」了。而在神聖羅馬帝國一千年歷史裡,也的確曾出現過很多很有實力,除能駕馭帝國裡的公侯外,還把教廷耍得團團轉的皇帝。這些皇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被稱為「帝國」委實當之無愧。

不過,這個帝國往後的發展,漸漸使它變得愈來愈不像一個國家,而趨向成為非常鬆散的政治聯盟。這些發展是什麼,在以後的文章我們再來探討。

十六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紋章,包含了很多不同邦國旗幟

下一篇:【解構神聖羅馬帝國(五)】充滿談判與商議,帝國的國王是選舉出來的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