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戰場相片


西元1912年的10月17日,剛從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即土耳其 Turkey)中獨立的巴爾幹國家保加利亞(Bulgaria)、塞爾維亞(Serbia)和希臘(Greece)向鄂圖曼帝國宣戰,而另一個巴爾幹國家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即黑山),則在9天前便已宣戰。

其實,鄂圖曼帝國在這之前一直統治整個巴爾幹半島(The Balkan Peninsula)。西元1908年,主張銳意改革的土耳其青年黨人(Young Turks)在馬其頓地區(Macedonia)的動亂動搖了蘇丹(Sultan,即鄂圖曼帝國的統治者)對歐洲領土的控制。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乘勢奪取了其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省份,更支持保加利亞宣布從鄂圖曼帝國中獨立。巴爾幹半島的勢力均衡給打破,雄心勃勃的塞爾維亞認為文化相近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應歸其統治,而背後支持塞爾維亞的俄羅斯(Russia)也因為奧匈帝國的舉動而非常警惕。

西元1912年春天,主張泛斯拉夫主義(Pan-Slavism)的俄羅斯慫恿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和希臘組成聯軍,搶佔鄂圖曼帝國在歐洲餘下的領土。儘管這些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友好,但在擁有一致目標下,他們還是組建了聯軍攻打鄂圖曼帝國,是為第一次巴爾幹戰爭(First Balkan War)。此時鄂圖曼帝國已經非常虛弱,而且還忙於應付與意大利在北非利比亞的戰爭。聯軍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徹底打敗了鄂圖曼帝國軍隊,佔領了其幾乎所有在巴爾幹地區的領土。戰爭結果震驚了歐洲列強,包括英國(Britain)、法國(France)、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俄羅斯在內的列強,便介入與巴爾幹諸國商討聯軍佔領的領土該如何瓜分。

西元1913年5月,歐洲列強達成共識。整個馬其頓地區都平均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蒙特內哥羅瓜分。但這個決定卻讓保加利亞非常不滿,因為保加利亞認為他們軍隊的貢獻比塞爾維亞要多。就在僅僅一個月後,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 of Bulgaria)在沒有跟他的政府商討下出兵塞爾維亞,是為第二次巴爾幹戰爭(Second Balkan War)。這些巴爾幹諸國以及鄂圖曼帝國,一個月前還是盟友,一個月後成了敵人:一個月前還是敵人,一個月後卻成了盟友。他的軍隊卻很快便被塞爾維亞、希臘、鄂圖曼帝國和羅馬尼亞(Romania)的聯軍打敗。同年8月10日,保加利亞與其他諸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Treaty of Bucharest)》後,喪失大量領土,塞爾維亞和希臘也從因此得以控制整個馬其頓的大部份地區。

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後,巴爾幹半島的局勢變得非常複雜,巴爾幹各國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張,變成了一個隨時引爆的炸彈,有「歐洲火藥庫」之稱。奧匈帝國本來預期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各自會在第一、二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卻最終失算。有俄羅斯撐腰的塞爾維亞卻愈來愈強大,泛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愈發深厚,使切身面臨民族主義分裂問題的奧匈帝國對此非常擔憂。

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也有類似的擔憂。西元1913年10月,他在一次給奧地利外交部長的書信中提過:「巴爾幹戰爭的結果與民族大遷徙是同一性質的,而現今的情況便是來自斯拉夫民族的一次強大衝擊。東方與西方之間終有一天將無可避免爆發戰爭…斯拉夫人天生就不該統治者,而只該服從,這他們必須受到教訓。」

這種擔憂後來成為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近因,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erdinand of Austria)被民族主義狂熱者、塞爾維亞裔的波斯尼亞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給暗殺身亡。奧匈帝國以此向塞爾維亞宣戰,藉以解決巴爾幹問題,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