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羅馬帝國西部省分的絕大多數人口被不超過五個國家瓜分。由於這一點,也由於新政權非常仰賴羅馬制度來統治轄下領土,我們可以公允地說:在這種政治瓜分下,羅馬帝國原有制度的絕大部分仍以某種形式保留下來。由於此時分裂相對不嚴重且整體改變相對有限,想重新統一也許還不需要面臨各種無法克服的難題。
十二至十五世紀歐洲人表面上雖信仰倡導和平、寬恕與自律的基督教,卻仍相互廝殺、惡鬥連天,各國與各對立教派之間衝突不斷,教會與皇室反目,好鬥的君主與貴族更是吵嚷不休,所以歐洲幾乎一直籠罩在戰火之下,鮮有安寧之日。這段時期的作戰方式也有重大變革,由英法雙方率先改變,但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等其他諸國的角色也相當關鍵。
「空氣」到底是什麼?想要調查這點的最佳方法,就是調查單純的「空氣產生的狀態」,我先試著描繪其基本的模型,以下舉的是個非常有趣的例子,筆者在《淺談比較文化論》(比較文化論の試み)中舉過此例,在此也沿用之。
羅馬帝國的故事前前後後共牽涉到千餘年的歷史,所以本書不會詳細討論,但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沒有傑出的軍隊,羅馬也不可能以小小城邦之姿,發展成史上規模最大、壽命最長的帝國。羅馬軍成立於西元前六世紀,一開始是民兵組織,只有在必須執行特殊任務時徵召人力,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及多次改革後,才終於蛻變成戰力堅強的常勝軍。
「日本人是空氣在決定事情!」「讀」空氣,是現代日本人立足世間的基本,是具有獨特性的心靈秩序與傳統思想,難以名狀如空氣般存於周身的群體默契,不僅約制個人言行,也是社會運作方式,理解日本社會性與個體之間的關係,就由與周遭他人的「空氣」框架開始。
英格蘭為什麼沒有變成「大諾曼第」或「西法蘭西」?從此處即可看見英格蘭認同早在一○六六年前就已牢牢確立,也表示英格蘭特質的吸引力強大到足以使入主英格蘭的丹人、諾曼人後代相信自己是英格蘭人或想成為英格蘭人。
衰落主義對外交政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各黨政治人物在二戰後都認為不列顛必須維持全球主要強權的地位。今人普遍將不列顛看成眛於形勢且背離了「融入歐洲」這條應走之路。但當時不列顛政治人物對歐洲並非漠不關心,一九五○年代的民調顯示公眾支持歐洲一體化。貝文的問題在於野心太大,想打造一個獨立自主的歐洲超級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