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女王(十八世紀畫作)
大不列顛王國
安妮女王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最後一位君主。一七○二年,威廉三世(William III, King of England)駕崩後,根據議會早前訂立的《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詹姆士二世(James II, King of England)的女兒、瑪麗二世(Mary II, Queen of England)的妹妹安妮公主便登基成為女王。
這位女王體弱多病,性格柔弱,帶點優柔寡斷,有事時總是哭哭締締,讓英國內政運轉時出了點問題。很多時候,當她與內閣商量好某事後,遇著議會提出異議,女王聽後感覺有理,又決定不幹了。這樣來來回回,因為女王不夠果斷,內閣往往未能與議會達成一致的意見,導致國家出現了朝令夕改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治智商高的英國人找到了解決辦法,就是規定內閣必須由議會的多數派擔任,意見便能更容易統一。不論何事,只要內閣與議會達成共識後,再向女王報告,政策推行就順利得多了。這樣的內閣制度到了今天的英國,仍在使用。
女王才剛登基,蘇格蘭那邊也立即出了點問題。話說,當時所謂「英國」其實是由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組成的共主邦聯。雖然這些王國的老大是同一位人兄,但實際上卻是完全獨立的國家,有著自己的政府和議會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
事實上,英格蘭議會所定的《嗣位法》,訂明了英格蘭王位和愛爾蘭王位的王位繼承順序,這兩個王國的王位基本上都將由同一人擔任。蘇格蘭那邊也一直同意國王由信奉新教的斯圖亞特王室成員擔任。然而,英格蘭與蘇格蘭在安妮女王過世後應由誰來繼承彼此的王位,卻有不同的意見。如果安妮女王沒有子嗣繼承她的王位,那麼英格蘭王位將由位於德意志地區的漢諾威選侯國(Electorate of Hanover)的貴族繼承,蘇格蘭一方卻沒打算把王位傳給這樣的一個人。
於是,安妮女王才剛剛上班,英格蘭與蘇格蘭的關係就變得很緊張,搞不好,這個共主邦聯又會因為斯圖亞特王朝的落幕而再次分家。畢竟,他們兩家所以成為了共主邦聯,也是因為來自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格蘭的緣故。
不過,十七世紀的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在實力上的差距,早已今非昔比。英格蘭因為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以及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加上海軍的強勢,在經濟實力上已經遠遠拋離蘇格蘭。蘇格蘭卻因位處歐洲邊陲地區,貿易市場發展不太成功,也沒什麼吸引人的特產品出產。當歐洲諸國積極開拓殖民地時,蘇格蘭卻在這方面賠了夫人又折兵,家裡又因為天災而糧食歉收,因此國力遠遠落後鄰居英格蘭和歐洲其他國家。
英格蘭他家當然知道自身與蘇格蘭在國力上的巨大鴻溝,於是當蘇格蘭鬧分家時,他們立即封鎖蘇格蘭的經濟。除了實施貿易禁運外,英格蘭還宣佈居住在英格蘭的蘇格蘭人為外國人,充公他們的財產。就算蘇格蘭想跟對岸的老大哥法國做生意,英格蘭強大的艦隊也會對其百般阻撓。就這樣,原本已經落後不富裕的蘇格蘭,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受到經濟重創的蘇格蘭,國民快生活不下去了。人窮志短,蘇格蘭人無可奈何,只好先解決當前問題。於是,與英格蘭討論過後,蘇格蘭人妥協地放下了民族尊嚴和國家獨立的崇高理想,與英格蘭達成了一個歷史性協議。
延伸閱讀:隨筆:《逃犯國王》下的歷史意義
一七○七年,蘇格蘭人接受了英格蘭議會訂立的《聯合法案》(Act of Union),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併成「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從此,蘇格蘭與英格蘭不再是共主邦聯,而是單一王國。兩國王位合併成大不列顛王位,兩國議會也跟著合併,蘇格蘭議員從那天開始便改到倫敦上班。
雖然,名義上這次是地位對等的合併,但從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來說,大不列顛王國還是由英格蘭主導。合併後的蘇格蘭,享受到英格蘭的巨大市場和海外殖民地帶來的經濟效益,與英格蘭一同攜手晉身發達國家之列,共同經歷了劃時代的工業革命,成就了一個在全球崛起的巨大帝國。然而,蘇格蘭卻沒有被英格蘭徹底同化,合併後他們獨特的國教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得以保留,人文方面的傳統也大多給傳承了下來。直到今天,蘇格蘭仍是英國一個富有特色的地區。
以結果論來看,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併是利多於弊。可是,當時同意合併的蘇格蘭精英,卻從此永遠背負著賣國賊的罵名。
薩拉.詹寧斯與約翰.邱吉爾
談及安妮女王一朝,必要提及她的一位兒時閨蜜-薩拉.詹寧斯(Sarah Jennings)。很多歷史學家都相信,安妮女王作出的很多決定,都深深受到薩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安妮自小體弱多病,長期的身體不適讓她感覺沮喪,丈夫丹麥的喬治親王(Prince George of Denmark)是公認的窩囊廢,安妮父親詹姆士二世督曾經這樣評論過喬治親王,說他:「我試過讓他喝醉,又試過讓他保持清醒,但他仍是胸無點墨。」心靈的空虛使安妮十分珍惜與薩拉的關係,因此她倆感情十分要好。
安妮女王登基後,薩拉的政治生涯也達到了顛峰,成為了左右英國國策的大人物。薩拉是英國兩大黨之一輝格黨(Whigs)的支持者,輝格黨因此而得勢。記得上篇提到的西班牙王位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嗎?輝格黨是主戰派,薩拉的丈夫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被委任為戰事的總指揮官,與法國對著幹。邱吉爾是當時歐洲享富盛名的猛將,與同期的薩伏伊的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將領,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King of France)的兩大剋星。約翰為邱吉爾家族締造了榮光,兩百多年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帶領英國對抗納粹德國入侵的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及人見人愛的已故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都是他的後代。
邱吉爾夫婦的政治影響力巨大,丈夫在外面打仗節節勝利,威名遠播,妻子則在內政方面牢牢掌握著女王的話語權。後來,他們被封為馬爾博羅公爵(Duke of Marlborough)夫婦。
薩拉對女王也委實不說客套話。每當她與女王在國事、教會事務或宮廷事務意見相左時,往往都會直接與女王據理力爭,兩人關係不時變得緊張。既然薩拉與女王之間摻和了政治盤算,也就漸漸失去了兒時那種親密關係。
最後,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兩人的關係急速變壞,這人便是薩拉的姪女艾碧嘉.瑪莎姆(Abigail Masham)。艾碧嘉家境貧窮,出於好意,薩拉為她安排了一個在宮廷裡的職位。而因為在宮廷任職,艾碧嘉認識了安妮女王,與女王愈行愈近。薩拉因為不時與女王在立場上有衝突,又經常不在宮廷而少與女王見面,艾碧嘉漸漸取代了薩拉成為了女王的新寵。與薩拉不同,艾碧嘉是另一大政黨托利黨(Tores)的支持者,因為兩人政治立場迥異,薩拉和艾碧嘉的關係日益惡劣,最後演變成雙方不斷在政壇上找機會攻擊對方。
然而,女王卻傾向於艾碧嘉,托利黨漸漸取代了輝格黨得到了女王在背後撐腰。托利黨與輝格黨是政敵,輝格黨既然主戰,托利黨得就反戰。本來,邱吉爾在外面把法軍打得透不過氣來,甚至一度計劃揮軍直搗巴黎,給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四上個規矩,威名一時無兩。可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已經打了十二年,長期戰事使國內消耗大,反戰的托利黨剛好佔了上風,主張見好就收。於是,邱吉爾被罷免,英法兩國停戰、議和。
英國成了大贏家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整個歐洲都打得翻天,英國是這場戰爭中的大贏家。英法兩國分別支持的各個陣營,最後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Peace of Utrecht)。簡單來說,和約規定西班牙王位由法國的波旁王朝繼承,但法西兩國卻不能合併,並由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Philip V, King of Spain)繼承王位,從此開創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House of Bourbon)。
英國則得到了北美和西印度等大量海外殖民地而成為最大贏家。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了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的唯一出海口,地理位置極具戰略價值。從那時起,西班牙往後數個世紀都想取回直布羅陀,可英國就是不肯。直至今天,英西兩國對於直布羅陀的取態,還是沒半點的退讓。
貿易方面,英國得到了西班牙北美殖民地的黑奴專賣權,為期三十年,英國可以派出超大商船用作運送黑奴。當時的黑奴買賣是盤利潤極高的生意,英國無疑得到了一塊巨大的肥豬肉。
戰爭過後,英國的兩大對手-法國和荷蘭都遭受到重創,一時三刻不能恢復過來,無法與英國爭一日之長短。此消彼長,英國卻因為戰爭而得到巨大的利益,這將使大不列顛王國,漸漸建立起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斯圖亞特王朝落幕
女王因為過於寵愛艾碧嘉,她一些舉動使薩拉感到被背叛和忽略。例如,女王委任了艾碧嘉為王室賬房管家(Keeper of the Privy Purse),這本來是女王承諾只讓薩拉擔任的職位,現在卻給了艾碧嘉。最終在一七一一年,兩人關係決裂。馬爾博羅公爵夫婦被逐出了宮廷,直至安妮女王逝世,她們倆都沒再相見。
安妮女王生育能力強,一輩子生了十七個孩子,然而最長壽的那個都只能活到十歲。這種不斷失去孩子的經歷一再重複,換作是其他女人肯定都受不了,安妮女王卻沒有因此瘋掉,反而在位時的名聲還算不錯,較大的壞習慣只是喜歡酗酒。不過,國家有內閣和議會處理政事,國家的機器運轉在安妮統治期間沒出現過什麼問題。
一七一四年,長期受到痛風折磨的安妮女王病逝,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二年。由於她沒留下子嗣,誰來繼承王位這樁事也無須王室操心了。根據《嗣位法》,王位繼承早便由內閣和議會決定妥當。根據之前訂明的法律,安妮死後,如果沒有合適的王子公主繼承王位,那英國王位將由德意志漢諾威選侯-格奧爾格.路德維希(Georg Ludwig)繼承。
為什麼繼承人會是個德意志貴族?原來,格奧爾格的母親是詹姆士一世(James I, King of England)的外孫女,血統雖然看來有點遠,但還算是斯圖亞特王朝的遠親。這也沒法,就只有他最有資格了,因為他是個新教徒。格奧爾格從漢諾威出發,浩浩蕩蕩來到倫敦,正式登基為英王。因為他現在是英王了,名字必須在地化,從此叫做喬治.路易(George Louis),也就是歷史上的喬治一世(George I, King of Great Britain)。
喬治一世來自漢諾威領地(Hannover),是個德意志貴族,從此英國王室便有了德意志血統。而且,喬治一世的姓是漢諾威,標誌著統治英國近一百年的斯圖亞特王朝終於落幕,讓位給漢諾威王朝。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人眼中名聲不好,是英國史上其中一個最混亂的時期。但無容置疑的是,英國卻因為這樣的混亂而誕生了更完善的政治制度,走進了君主立憲制時期。英國要在各方面崛起,這些都是必須的改革和轉變。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撰寫斯圖亞特王朝歷史為專題故事的原因所在。
《糟糕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系列至此圓滿結束,謝謝支持!
圖片來源:
- Ann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1665-1714, r. 1702-1714): Wikimedia Commons
-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onal “Articles of Union with Scotland 1707”: Wikimedia Commons
- Portrait of 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 (1660-1744): Wikimedia Commons
- 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 Wikimedia Commons
- Baronessa Abigail Masham: Wikimedia Commons
- King George I: Wikimedia Commons
- Portrait of Ann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1665-1714):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