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作戰的條頓騎士團
中世紀時,封建制度下的歐洲很流行成立以救急扶危之名的組織,並由騎士貴族帶領,稱之為「騎士團」。在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騎士團為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和本文主角—條頓騎士團了(Teutonic Knights)。
在阿卡成立醫療隊伍
條頓騎士團成立的理念很崇高無私。西元1189年,十字軍圍攻穆斯林控制下的阿卡(Acre),一些德意志商人在那裡建立了醫療隊伍,照顧因戰爭受傷的士兵和平民。不久後,十字軍成功攻陷阿卡,這支醫療隊伍便在當地找了一所醫院作為他們的根據地,並命名為「聖母醫院」,繼續進行義務的救助工作。
羅馬教廷對於他們的工作很讚賞,給予他們正式的承認和將之軍事化,以作為其中一支保護聖地的力量,稱之為條頓騎士團1,他們最大的特徵是白色的長袍和黑色的十字架,這可是後來建立的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所承繼的顏色呢!
由於阿卡是戰爭前線的橋頭堡,條頓騎士團與其他鎮守聖地的騎士團一樣,在當地修築了很多要塞,建立了紮根當地的力量。雖然騎士團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十字軍佔領的聖地免受穆斯林的侵襲,但是各騎士團之間難免會為利益而彼此競爭。那時候,條頓騎士團聯合了醫院騎士團,與他們的主要對手—著名的聖殿騎士團相互爭鬥。這些明爭暗鬥造成了十字軍內部的損耗。
就在西元1291年,阿卡重新陷落於穆斯林手中,這些曾經彼此競爭的騎士團此後各走各路,而條頓騎士團,便把他們的目光放回歐洲。
在匈牙利紮根的南軻一夢
其實在阿卡陷落之前,條頓騎士團曾經有過在歐洲土地上落地生根的機會。話說騎士團成立不久後,他們收到了來自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Andrew II, King of Hungary)的邀請,進入王國一處名叫貝爾新蘭(Burzenland)的地方。貝爾新蘭是個山區,裡頭住著很多非匈牙利裔的民族,而且也是很多土匪的根據地。安德烈二世希望條頓騎士團能夠替他控制貝爾新蘭的進出口,達到豎立權威的效果。
安德烈二世答應讓條頓騎士團的自主性不受匈牙利當局的干預,卻不允許他們在貝爾新蘭修築城堡,原因在於他不希望條頓騎士團在當地建立政治影響力。不過,騎士團卻無視他的這個規定,擅自在當地築起城堡來。
雖然騎士團違反了與安德烈二世的協議,但由於他們剿滅土匪有功,安德烈二世只好同意分配部份被其征服的土地予騎士團作為獎勵。但是,隨著信奉天主教的條頓騎士團在當地的勢力逐漸成形,一些信奉東正教的匈牙利地方領主卻開始對其愈發不滿繼而叛變。安德烈二世只好毫不留情地把條頓騎士團趕出匈牙利。
條頓騎士團失去了一次紮根在歐洲的機會,但這次失敗的教訓卻使他們在日後成功建立更強大的王國。
在波羅的地區的征服
在匈牙利的失利,條頓騎士團把目光轉移到波羅的地區(Baltic Region)。當時,波蘭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High Duke of Masovia)正向普魯士地區擴張,與異教徒普魯士人2作戰。不過,康拉德一世在侵略戰爭中失利被反攻,敵人一度接近他的居所普洛克城堡(Plock Castle)。
受到普魯士人威脅的康拉德一世,終於在西元1226年邀請條頓騎士團介入為他解圍。騎士團汲取了在匈牙利失敗的教訓,事前先要求康拉德一世割讓位於戰事前線、名叫庫爾姆(Kulm)的土地給他們,而康拉德一世也爽快答應了。於是,條頓騎士團終於在歐洲土壤上取得了屬於他們的土地。
條頓騎士團在庫爾姆建立據點後,普魯士人的惡夢便開始了。騎士團把他們的野心放在征服普魯士地區,透過對普魯士地區政治操作、軍事行動、散播恐怖和外交孤立等等,最終花了五十年成功消滅了普魯士人的政權,直接統治了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由騎士團統治的「條頓騎士團國」(State of the Teutonic Order),當時普魯士人幾乎被騎士團滅絕。這種行為,實在與他們當初成立的目的和理念背道而馳。
在東歐地區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後,他們便逐漸把重心從阿卡搬到這裡。當初的理念,到此已經完全消失。騎士團繼續透過各種手段擴張他們的勢力,除了傳統以武力征服周邊的地區外,還以金錢購買土地。此外,騎士團也曾吞併立陶宛的寶劍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接收了屬於他們的土地。
騎士團的衰落與滅亡
條頓騎士團達至其歷史顛峰時是在十四世紀。他們基本上控制了波羅的地區的出海口,財富也因此快速增加,其軍事擴張更為波蘭人(Polish)和立陶宛人(Lithuanians)帶來了威脅。西元1408年,位於立陶宛的薩莫吉希亞地區(Samogitia)起義反抗條頓騎士團的統治,波蘭和立陶宛迅速軍事支援該地區。雖然條頓騎士團在這場戰爭中的損失只是被迫從薩莫吉希亞和多布任(Dobrzyń)地區中撤離,但他們的軍事實力卻因此受到極大打擊。
元氣大傷的條頓騎士團無論在權威或財政上都大幅被削弱。面對波蘭的持續推進,本來臣服於條頓騎士團的領主紛紛倒戈。直至發生十三年戰爭後(Thirteen Years’ War, 1454—1466),條頓騎士團被徹底打敗,失去極多土地,只剩東普魯士還在其手裡,騎士團團長更成為波蘭的傀儡。而且,這支本是純德意志血統的騎士團,從此被迫接受波蘭人的加入。
後來在西元1525年,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下,當時的團長普魯士的阿爾布雷希特(Albert of Prussia)改信路德宗,宣佈條頓騎士團國世俗化為普魯士公國(Duchy of Prussia)並臣服於波蘭下。此時條頓騎士團的土地已所剩無幾,土地後來也陸續給其他國家佔據,財產也給充公。西元1809年,席捲歐洲的拿破崙宣佈解散條頓騎士團。
騎士團的結構和特質
中世紀的條頓騎士團組織結構與其他騎士團大同小異。團長(Grand Master)為騎士團的最高指揮,核心管理層由管理眾多領地的代表和騎士團幹部組成。核心管理層在封建制度流行的中世紀歐洲裡,組成方法卻有民主元素。首先,一名騎士團成員會被提名為競選領導人,然後他會選出另外一名競選委員,然後這兩名騎士又再會選出第三名委員,以此類推直到十三名委員全被選出。這十三名委員為騎士團全體成員的代表,然後團長經由這十三名委員選出。
一般來說,中世紀騎士團是由騎士階級組成,本身有一定的貴族地位。不過,條頓騎士團卻有些不同。在他們成立初期的十二世紀,其大部份成員只是僕人階級,社會地位與農奴分別不大。不過,隨著條頓騎士團的日益壯大,成員的社會地位迅速提升,他們會被聘為封建領主的騎士,成為封建制度下的貴族階級,這情況在當時社會階級極不流動的中世紀是相當罕見,但在條頓騎士團崛起期間卻相當常見。到了十四世紀時,騎士團成員已經全是貴族,再無以僕人為身份的人了。社會地位已經等同其他騎士團的條頓騎士團,往後更會接納一些外來騎士加入。
除了騎士團的正式成員外,每位正式成員都會有一名稱為「半弟兄」(Halbbrüder)的同伴。這些「半弟兄」不穿白色長袍,而是穿灰色長袍以茲識別。在打仗時,他們會充當重步兵;在平時,他們則會進行耕種工作。「半弟兄」不須遵守正式成員必須嚴守的宗教規條,這代表了他們可以結婚。
那麼,騎士團打仗時的軍隊由甚麼人組成?其實,單靠正式成員和「半弟兄」打仗,數目是遠不足以成為一支軍隊的。條頓騎士團的中堅力量,其實來自被征服的普魯士人。這些普魯士人不被認可為騎士團的一部份,他們是作為軍事力量聽從騎士團指揮打仗。除了普魯士人外,騎士團也會僱用傭兵作戰。隨著征戰愈來愈頻密,僱用傭兵的次數也愈多,導致了騎士團不得不在自己的領地征收重稅。
除了征稅外,騎士團還有三種收入來源。第一種是貿易,由於他們控制了波羅的地區,代表控制了當地的貿易路線,而貿易便是他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第二種是殖民,他們會在一些征服了卻未開發的地區建立都市,以達到擴大經濟的效果。最後一種是製造業。騎士團會出產商品如馬匹、半毛、羽毛、大麥、水果和鹽。不過,這些商品不允許自由買賣,其買賣皆由騎士團嚴格安排和控制。
最後,條頓騎士團還有個有趣的軍事特性。波羅的地區位於歐洲北部,在冬天時經常出現暴風雪,在夏天時則經常出現河流泛濫。因此,若要在這樣多變的地區作戰,補給線便變得非常重要。要確保補給線完整,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在軍隊推進的同時建立大量要塞,那麼補給便不會受到天氣多變影響。因此,當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和其他地區時,都會在已征服的土地上修築許多要塞,形成了條頓騎士團國領土裡極多要塞的現象。
在奧地利重生
其實條頓騎士團在今天仍然存在。拿破崙戰爭後,條頓騎士團餘下的成員以奧地利蒂羅爾(Tyrol)為大本營。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z I, Emperor of Austria)在首都維也納(Vienna)重組了條頓騎士團,並賦予其團長「大公」(Archduke)的稱號。不過,此時條頓騎士團已經不再是個軍事組織,他們被限制只能進行慈善和救助活動,回歸初衷。西元1871年,教宗庇護九世(Pope Pius IX)為騎士團設立了新的宗教規條,從此條頓騎士團便正式變為純宗教組織了。
- 其正式名稱為「聖母瑪利亞在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騎士團」(Order of Brothers of the German House of Saint Mary in Jerusalem)。
- 這裡指的普魯士人並非指後來建立的普魯士公國/王國以德意志血統為主的人民。他們是泛指聚居於普魯士地區的原住民。
圖片來源:
- Coat of arms of the Teutonic Order: Wikimedia Commons
- Andrew II (Millennium Monument): Wikimedia Commons
- A map of the Baltic Tribes, about 1200 AD: Wikimedia Commons
- Extent of the Teutonic Order in 1300: Wikimedia Commons
- Grand Master of the Teutonic Order: Pinterest
- Teutonic Fortification: ArtStation
- Teutonic order charge: Academic Kid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