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其實路易十四並非「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咦,怎麼看來有點矛盾,才剛剛先說他在位最長,現在又說不是了?沒錯,路易十四的確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主權國家君主」,但如果把非主權國家的君主也計算在內,那麼路易十四也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人在一八八二年砲轟亞歷山卓、揮軍三角洲,控制了名義上仍屬於鄂圖曼帝國的埃及之後,他們知道控制了尼羅河就等於是控制這個國家一切的統治者。而英國人彷彿為了強調他們如今已是這個水力國家的統治者,他們在格吉拉島北部的札馬雷克區建立了總部。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後,她兒子查理斯繼承王位,稱查理斯三世/查爾斯三世。查理斯三世是女王與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的兒子,女王姓溫莎,菲臘親王則姓蒙巴頓,那麼查理斯三世成為國王後,是否代表英國進入了蒙巴頓王朝呢?
英國新王登基,華文傳媒和普羅大眾都齊齊稱他查爾斯三世。不過根據翻譯傳統,我還是比較習慣把他稱為查理三世。因為他是英國史上第三位名叫查理的國王,所以包括王室在內,稱他為三世是很順理成章。不過,是從何時開始,英國君主開始稱自己幾世幾世呢?
我們讀歐洲歷史時,經常會發現歐洲君主會以一世、二世、三世如此類推命名。歐洲人出於對祖先的尊敬或渴望得到祖先榮耀,喜歡為子女改成跟自己或祖先相同的名字,歐洲王室也不例外。因此,為了區分不同時代而名字相同的君主,會在名字後面加上序數,這就是所謂「君主序數」。
一八四○年二月十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大婚之日。婚後,她高興地這樣寫道,彷彿作為日不落帝國女王,遠不及與心愛之人結婚那樣幸福快樂。她的丈夫是來自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地區的亞伯特親王,在云云對手中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歡心。今天英國人十分愛戴這位亞伯特親王,不過你可曾想過,這位在英國史上留下芳名的王夫,卻為當時英國人厭惡呢?
在地球某處,那裡沒有國家承認對其擁有主權,因此在這塊土地也不存在任何國家法律制約。這塊土地就是位於非洲的比爾泰維勒。比爾泰維勒位於埃及和蘇丹的邊界以東,埃及與蘇丹之間的邊界線是一條直線,看似一直延伸到紅海。這條界線其實就是根據北緯二十二度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