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二世


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農奴制度仍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支柱。農奴制度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勞力,為軍隊提供了兵源,所以當歐洲各國都已經廢除農奴制度時,在俄羅斯卻仍然未廢除。那時候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很糟糕-農奴是屬於地主的財產,而不是附屬於土地上。這代表了農奴是主人可以隨意變賣的財產,而且他們由於身處專制統治的俄羅斯帝國,面對的情況比美國黑奴還要嚴重和可怕。

西元1855年3月3日(儒略曆2月19日),俄羅斯帝國新任皇帝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登基。他接手的俄羅斯帝國,正值風雨飄搖。俄羅斯輸掉了克里米亞戰爭,被迫簽訂的《巴黎和約》,使俄羅斯在黑海的勢力一掃而空,而且失去克里米亞。國內又因為拿破崙戰爭後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反沙皇政府的勢力也愈來愈大。亞歷山大二世即位之初,認為俄羅斯要專注的並不在國外,而是如何處理好國內問題。解放農奴便成為他在位期間其中一項劃時代的改革。

西元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簽署《解放農奴宣言(Emancipation Manifesto)》,正式宣佈廢除農奴制度,賦予他們公民權、人身自由、財產擁有權等等的公民權利。解放農奴在俄羅斯是個劃時代的改革,但最終失敗收場。

亞歷山大二世想在解放農奴與地主權利之間取得平衡,但這個考量卻使農奴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這次土地改革,昔日為農奴的人們雖然在法律上獲得了公民權利,但卻沒有被給予任何土地。他們只能以政府規定的土地價格,向他們昔日的主人購買土地,但因為這些農民根本沒有什麼財產,於是政府為他們提供了貸款。農民為了償還這筆貸款,只好為昔日的地主工作。農民因為負債的關係,被地主剝削得比身為農奴時更嚴重。而且政府因為要追討貸款,派遣警察和官員時往往引起了不少衝突,社會對沙皇的怨恨反而更深。

二十年後,亞歷山大二世明白到他的農奴解放不但沒有為俄羅斯帶來穩定,反而助長了仇恨。當他試圖重啟改革時,卻在西元1881年在聖彼得堡的街上巡視時被反政府的革命黨人以炸彈炸至不似人形,最後當場死亡,成為俄羅斯帝國歷任君主裡其中一個落得悲慘下場的皇帝。

亞歷山大二世的死讓改革希望從此消失,似乎俄羅斯帝國的滅亡,始終是無法避免的。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