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十九世紀畫作)
西元七五一年,法蘭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Childeric III, King of the Franks)進行了一次理髮,將他那把長長秀髮剪掉。在我們看來,男士把頭髮剪短,似乎是件最尋常不過的事。但這次國王理髮,卻被記載在史書上,可以說是件大事。
希爾德里克三世來自法克蘭王國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他的先祖曾帶領法蘭克人,在三百年前佔據羅馬帝國高盧行省(Gaul,大約等同現今法國),創立了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
墨洛溫王朝奠基者克洛維一世(Clovis I, King of the Franks)認為王國每片土地都需要強而有力的統治者,並藉血緣關係把統治者們連結起來,就能讓王國長治久安。於是,他死後把王國瓜分給四個兒子,讓他們履行諸子繼承制的「好處」。就這樣,諸子繼承制成為了墨洛溫王朝的傳統。
不過,事實告訴我們並沒有那麼理想。每次王位需要繼承,領土就得分割得愈散。法蘭克王國上的統治者愈來愈多,權力愈來愈分散,政治鬥爭愈來愈多,戰爭成為家常便飯。當鬥爭愈來愈多,各法蘭克統治者就得依靠稱為「宮相」(Mayor of the palace)的近臣在各領地遊走,為他們出謀獻策。這種現象造成國王權威不斷下降,宮相卻漸漸手握真正權力。
有趣的是,墨洛溫王朝並沒有被無止境地分割下去,大體上維持著四個王國。這是因為每過一段時間後,統治者透過征服、外交和政治聯姻等讓領土重新歸於統一。統一後分裂,然後再統一再分裂這種現象,是墨洛溫王朝一大特徵。
墨洛溫後期國王被譏為「懶王」(Roi fainéant),已經喪失所有實權,宮相才是真正統治者。不過,懶王們還是有著君王尊嚴,仍牢牢遵從墨洛溫王朝另外一個傳統—把頭髮和鬍子留得愈長愈好。在墨洛溫王朝,頭髮象徵權力,頭髮愈長,權力就愈大愈穩固。而為了展現權威,鬍子也會留長。因此墨洛溫王朝的國王,有個外號「長髮國王」(Long-haired Kings)。
所以,在鬥爭中失敗的統治者會被強迫剃掉頭髮和鬍子。除了是一種侮辱外,還象徵這人被剝奪王權身分,喪失領土統治權和資格。而文初提及的希爾德里克三世那次理髮,就正正是他被廢黜的重要儀式。
把希爾德里克三世廢黜的也是擁立他為國王的人—手握著真正實權的宮相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希爾德里克三世是最後一位墨洛溫國王,他的王位遭矮子丕平奪去,從此法蘭克王國進入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時期。矮子丕平兒子和繼承者便是為歐洲歷史帶來極大影響的一代君主—「歐洲之父」查里大帝(Charlemagne)。不過這已是後話。
圖片來源:
- Childeric III roi des franc et dernier roi mérovingiens: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