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共和軍軍人合照


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成立於一九一九年,前身是愛爾蘭義勇軍(Irish Volunteers)。其成立目的是透過武裝力量阻礙英國政府在愛爾蘭有效統治,以促使愛爾蘭從英國中獨立為目標,與愛爾蘭的政黨新芬黨(Sinn Féin)理念一致。事實上,雖然新芬黨一直從政治層面上謀求愛爾蘭的獨立,但很多時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卻由愛爾蘭共和軍所主導,而很多新芬黨人也同時是愛爾蘭共和軍的成員。

一九一九年,愛爾蘭獨立戰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爆發,愛爾蘭共和軍採取游擊策略,不斷為英國政府製造麻煩,迫使英國政府展開談判。談判結果便是《英愛條約》(Anglo-Irish Treaty)的誕生。條約規定,以天主教徒為主的南愛爾蘭獲得自治地位,成立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以新教徒為主的北愛爾蘭則繼續留在英國。

《英愛條約》看似解決了愛爾蘭獨立問題,但事實上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英運動。有些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反對這個條約,有些則贊成,最終他們分裂成為兩派-支持《英愛條約》的成員加入愛爾蘭自由邦的軍隊,反對的則被稱為「非正規軍」(Irregulars),並開始武裝反抗新成立的愛爾蘭政府。

一九二三年,隨著「非正規軍」的投降,愛爾蘭內戰結束。儘管如此,「非正規軍」並沒有因此而解除武裝。英國政府為安撫他們,招攬了「非正規軍」部份成員加入愛爾蘭議會。不過,仍然有其他「非正規軍」成員從事地下活動,目的是要提醒英國政府,他們謀求獨立的心不死,必要時會訴諸武力。愛爾蘭共和軍繼續發動暴力事件,最終分別在1931年和1936年被英國政府宣佈為非法組織。此後,愛爾蘭下議院採取嚴厲手段取締愛爾蘭共和軍,包括不經審訊便將組織成員逮捕入獄。

一九四九年,愛爾蘭自由邦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家。愛爾蘭共和軍轉而以統一愛爾蘭和北愛爾蘭為目標,在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有零星暴力事件發生。最初,愛爾蘭共和軍的統一主張在北愛爾蘭並不太受歡迎。但隨著天主教徒舉辦爭取與新教徒擁有同等社會地位的遊行示威,卻遭到以新教徒為主的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oyal Ulster Constabulary)暴力鎮壓後,愛爾蘭共和軍作為能保護天主教徒的堡壘,開始受當地天主教徒支持,而愛爾蘭共和軍同時也得到愛爾蘭方面的支持。

不過,持續的暴力使愛爾蘭共和軍出現第二次分裂。新芬黨在都柏林(Dublin)會議過後,愛爾蘭共和軍被分為「正統派」(Officials)和「臨時派」(Provos),前者主張以議會策略爭取愛爾蘭統一並放棄武力,後者則主張以武力及恐怖主義謀求統一。

「臨時派」此後的活動也的確轉趨暴力。他們在七○年代起,便策劃了一連串稱稱之為「長戰」(Long War)的恐怖襲擊事件,包括炸彈襲擊、暗殺和伏擊等。而這些恐襲不只發生在英國本土,還擴散至歐洲大陸其他地方。在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九四年間,因為這些恐襲事件喪生的人達過千人。

不過,他們在七○年代達至頂峰後開始衰落。一九七二年一月三十日英國發生「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導致幾名共和軍成員喪生的事件使他們獲得更多人同情。後來他們的活躍程度在七○年代末開始減少。直到一九七七年,愛爾蘭共和軍才作重整,背後得到很多愛爾蘭裔的美國人支持。他們透過利比亞增添軍火,火力之大幾乎可以繼續策劃具規模的恐襲長達十年之久,並同時利用得到的資金從事非法活動取得資源。

一九八一年,新芬黨開始考慮如何解決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之間衝突不斷的問題。愛爾蘭共和軍被英國政府和愛爾蘭政府遊說以停止策動恐襲為條件展開正式會談。一九九四年,愛爾蘭共和軍正式宣佈停止策動恐襲。隨著談判進行,愛爾蘭共和軍逐步解除武裝,雖然過程中有點曲折。一九九八年的和談雙方簽定了貝爾法斯特協議(Belfast Agreement),大家達成分享政治權力的共識,並同意根據北愛爾蘭人民的意願,北愛爾蘭繼續作為英國的一部份。二○○五年,愛爾蘭共和軍宣佈正式解除了所有武裝,轉向以和平方式在政治舞台上繼續發揮影響力。

圖片來源:

  • Photocopy of reproduced image taken during the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 Seán Hogan’s (NO. 2) Flying Column, 3rd Tipperary Brigade, IRA. T: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