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宣布獨立


在西班牙人來到之前

智利(Chile)是南美洲一個共和制國家,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因為其修長的國土範圍,因此被稱為「絲帶國」。與南美洲很多其他國家的歷史一樣,智利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直至十九世紀初才脫離西班牙獨立。

十五世紀時,今天智利的領土範圍,其實並非是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眾多分散的印第安部落(Indian Tribes)構成。他們雖然擁有相似的文化和語言,但卻從沒出現過統領所有部落的中央政府組織。

智利北方的印第安人主要以捕漁和農耕為生。後來,從秘魯地區崛起的印加人征服了這個地區的印第安人,成為了印加帝國(Inca Empire)的一部分。不過,印加帝國卻未能把勢力範圍擴及至智利的中部及南部地區。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

居住在智利南方的印第安人稱為阿勞卡尼亞人(Araucanians),分散在智利南方。這些阿勞卡尼亞人與北面的印第安人不同,他們沒有演變成部落,群居生活程度只停留在家庭或村落等單位。阿勞卡尼亞人也不重視農耕,主力依靠狩獵、採集、捕漁、易物和搶掠為生。

十六世紀中葉,西班牙人來到南美洲,迅速征服了印加帝國。西元1536年,西班牙人開始進攻智利地區,北部很快便被征服,南部的阿勞卡尼亞人則進行了激烈的抵抗。西班牙人擁有優良的裝備和武器,而且帶來的疾病很快便使阿勞卡尼亞人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智利南部也就被西班牙成功征服了。

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的智利

智利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後,直接由位於首府設於利馬(Lima)的秘魯總督區管轄(Viceroyalty of Peru)。西班牙殖民者發現這裡的礦產少得可憐,不像其他南美洲殖民地擁有豐富的礦藏。因此,他們只能在這裡發展農業,種植蔬果和穀物等等。但這些農產品的產量卻只僅僅夠滿足智利地區的需要,無法出口到其他殖民地。由於智利較其他殖民地貧窮,因此人口很少,黑奴的供應自然也十分少,導致智利移民要自己親自投入工作。

十六世紀末,由於智利實在太不吸引,所以在這裡定居的西班牙移民較其他殖民地少得多。在西班牙眼中,智利是個虧損之地,西班牙王室除了每年要提供財政上的援助外,還要應付在聖地牙哥(Santiago)駐軍以防止阿勞卡尼亞人叛變的軍費開支。

秘魯總督區範圍(深綠色:1650年時最大疆域;深啡色:1821年時總督區結束時的疆域;淺綠色/淺啡色:西班牙人無法有效控制的區域

因此,一直以來,西班牙並不重視智利這個殖民地。在十八世紀,西班牙轉而派遣平庸的官員管治,聽令於秘魯總督,並限制當地移民獲取行政經驗的機會,智利因此一直處於經濟發展低下的水平。基本上,當地軍隊高層對智利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智利人若對他們政策有甚麼不滿,可以向秘魯總督或向西班牙國王投訴,但這個機制基本上與不存在沒有分別。

智利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後,人口結構出現了極大變化,成為了今天獨特的智利民族。智利在1818年取得獨立前,智利人口便高達五十萬,當中麥士蒂索人(Mestizo)佔六成人口,即三十萬人。所謂麥士蒂索人,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發明的一個詞彙,指歐洲白人與印第安原住民生下的混血後代。而被稱為克里奧人(Creoles)的土生土長歐洲白人,則佔了約三成人口,即十五萬人。餘下人口是黑人和一些被解放了的印第安人。在當時社會,半島人(Peninsulares)-那些直接從西班牙來的歐洲白人地位最高,接著是克里奧人、麥士蒂索人、印第安人,地位最低的是非洲黑人。

由此可見,當時的智利居民,大部份都擁有歐洲白人血統,他們主要聚居在阿空加瓜山谷(Aconcagua Valley)和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而這裡就成為了智利國族的「搖籃」。

智利的獨立意識

十九世紀初,智利由西班牙委派的總督代為統治,並聽命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的指揮。但沒想到,歐洲此時經歷風雲色變,美洲也伴隨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北美十三英屬殖民地(Thirteen Anglo-American Colonies)及法屬海地(Hatti)成功脫離宗主國取得獨立,同時又得知歐洲爆發法國大革命,以及西班牙王室因國勢下滑而失去牢牢控制美洲殖民地的能力後,竟然促使了智利萌生獨立的念頭。

1808年,成為法國最高統治者的拿破崙.波拿巴特(Napoleon Bonaparte)帶領法軍入侵西班牙,半島戰爭爆發。他很快便推翻了西班牙王室,俘虜了國王斐迪南七世(Ferdinand VII),並扶殖了自己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特(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未幾,西班牙保王派繼續抵抗拿破崙,並宣布成立軍政府,暫時代替西班牙王室統治西班牙及其轄下的殖民地。

智利的領導階層當時因為西班牙局勢的混亂,頗為煩惱。他們應向誰效忠?是法國扶殖的西班牙傀儡政權、西班牙保王派的軍政府還是由我們智利人自行當家作主?當然,這個議題必定會產生眾多立場:有些人主張獨立,有些人則主張繼續效忠西班牙王室。最後,智利的政治領袖們作出了折衷但還是新的一步:在繼續表示效忠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前提下,成立智利的完全自治政府。作出這個決議的一天是1810年9月18日,被視為智利走向獨立的第一步,也因此成為今天智利的國家獨立紀念日。

智利實行自治後,立即成立國會、開放所有港口、制定代表智利的旗幟和徽號,並出版智利第一份報章。雖然很多智利人都傾向趁此機會完全脫離西班牙,但一些與西班牙有緊密連結的社會上層人士卻因為利益關係極之反對,使雙方日漸形成兩股互不相讓的勢力。

從1810年至1813年這段期間,智利的本土情緒其實還是比較和平,與西班牙政治上的曖昧關係也沒太大問題。智利基本上依靠本土的資源和力量,已經能夠完全不依賴殖民地總督提供任何支援。智利自治政府在這幾年也作出了不少改革,例如放寬了貿易限制、出版了報章以宣揚本土為先的信念、興建了國立學院(National Institute)並提升了國內的教育水平。

雖然這數年間的智利比較和平,但卻同時埋下了動盪的近因,原因在於隨著教育水平上升和智利的自給自足,社會上開始出現了更多智利應否獨立的爭拗聲。身為自治政府主席的荷西.米格爾.卡西拉(José Miguel Carrera)及其兄弟本來支持智利獨立,但因個人野心和政治利益,卻開始對獨立運動避而不談,大大刺激了當地民族情緒。於是,就在1814年,動盪終於爆發了。

智利獨立運動

1814年,西班牙擔心智利的自治會終使其有意脫離西班牙的控制,於是趁著智利內部的政治矛盾,在秘魯調動軍隊入侵智利。他們成功推翻了智利自治政府,迫使智利重新淪為殖民地。智利獨立運動領袖(Bernardo O’Higgins)被迫流亡至阿根廷(這時阿根廷已宣佈獨立)。

拿著智利獨立宣言的貝爾納多.奧希金斯

後來,奧希金斯在阿根廷組職軍隊,並聯同致力推動南美洲獨立運動的阿根廷門多薩總督荷西.德.聖馬丁(José de San Martín,他是後來幫助秘魯獨立的主要人物)在西元1817年越過安第斯山脈,與西班牙及其保王派勢力爆發了一連串戰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於擊敗西班牙軍隊,在1817年2月12日取得實際獨立,次年宣佈了智利共和國的成立。奧希金斯成為智利共和國第一位最高執政官,並積極建立海軍肅清包圍智利的西班牙艦隊。從此,智利脫離了西班牙近三百年的殖民地統治。

獨立後的智利初期政治局勢仍然不穩,兩名卡西拉兄弟被處決,而前自治政府主席荷西.米格爾.卡西拉也在1821年遭處決,使分別支持兩方的克里奧人階層更顯撕裂。另外,帶領獨立運動的政治階層繼續掌控政府的各個行政單位,至於其他在智利獨立運動中不甚參與或只作旁觀的官員,則全數被踢出政府。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