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的圓形內港(Cothon)位於今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首都突尼斯(Tunis),歷史十分悠久,在西元前三世紀時稱為「布匿內港」(Punic Cothon),是當時北非城邦迦太基(Carthage)的重要港口,也是該城邦的著名標誌。
迦太基曾經稱霸地中海,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s)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他們與當地人融合,使用腓尼基語言和文字,形成了迦太基人。迦太基人立國於富庶的北非,擅長通商和航海,勢力範圍曾伸展到伊比利亞半島(Iberia Peninsula,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Sicily)及數個地中海島嶼,是當時地中海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在希臘城邦衰亡後又與在義大利半島崛起的羅馬共和國(The Roman Republic)爭霸。
迦太基與羅馬曾經發生過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The Punic Wars),其中第二次布匿戰爭最著名。第一次布匿戰爭(前二六四年-前二四一年)迦太基戰敗,並與羅馬簽訂和約,軍事實力被大幅削弱,更被迫放棄西西里島,失去了地中海制海權。後來,迦太基將軍漢尼拔(Hannibal),在伊比利亞半島中部建立起殖民地並苦心經營,讓迦太基漸漸回復實力。 他建立一支軍隊後,出奇不意地跨越阿爾卑斯山從後方入侵羅馬本土,是為第二次布匿戰爭(前二一八年-前二○一年)。
漢尼拔憑手中少數的精銳兵力及其超卓軍事才能,順利殲滅多個羅馬軍團,多名羅馬執政官戰死,氣勢如虹,創造了一場史上敵方傷亡人數最高之一的「坎尼會戰」(Battle of Cannae)。可惜漢尼拔在羅馬腹地孤軍作戰,始終無法完全擊潰羅馬人及其同盟。羅馬重整後反攻迦太基,日漸彈盡糧絕的漢尼拔只好撤兵回國拯救迦太基。羅馬派出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率領的羅馬軍團在「扎馬戰役」(Battle of Zama)決定性地擊敗漢尼拔,後者逃亡並於遺憾中死去,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迦太基自此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羅馬對抗。
羅馬害怕會有像漢尼拔般的可怕對手再現,於是主動出兵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戰爭(前一四九年-前一四六年)爆發。當時迦太基已無力抵抗,羅馬很快便攻陷了迦太基城。戰爭結束後,羅馬決定夷平整座迦太基城,他們放火燒了城市,毀了港口,把當地居民賣為奴隸,據說還在廢墟上撒鹽,使其寸草不生。迦太基作為一個獨立城邦的歷史就此終結。一百年後,羅馬獨裁官凱撒(Julius Caesar)下令重建迦太基,並改名為阿非利加(Africa),漸漸發展為北非的經濟中心。
今天我們在迦太基古城遺址看到的遺跡和文物,大多是羅馬人征服迦太基人之後在原址重建的,所以富有羅馬風格,至於迦太基文明本身的遺跡在當年羅馬人毀城後已幾近消失。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