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班牙布哥斯的熙德銅像


上一集:【中古騎士錄】西班牙著名的傳奇騎士熙德,他真的是個英雄嗎?(上)

「全西班牙的皇帝」

阿爾方索六世自從成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最有權勢的君主後,便慢慢產生了雄心壯志。對於南方那些伊斯蘭蒂法王國,他開始看不太順眼,想要恢復昔日西哥德王國以來統治的領土。他自詡為對抗摩爾人的基督徒先鋒,以及作為西班牙領土收復計劃的領袖。這位萌生了如此宏大夢想的國王,就在一○七七年給自己封了個非常自負的稱號:「全西班牙的皇帝」(Emperor of All Spain)。

這個稱號確實只是個虛名。雖然他稱自己為「全西班牙的皇帝」,但他的統治範圍卻不到半個西班牙,而且他也沒有使用「皇帝」稱號的合法依據。要知道,想在歐洲當皇帝,就只能當羅馬帝國的皇帝,與羅馬帝國沒關連的統治者,根本不能稱為皇帝。神聖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需要根據一定的法理才能夠使用「皇帝」稱號,前者靠的是羅馬教皇的加冕,後者則靠作為羅馬帝國的直接繼承者。至於阿爾方索六世,壓根兒找不到他與羅馬帝國半點關係。

讓我們回到正題。阿爾方索六世自稱皇帝後,開始向那些蒂法附庸國要求增加納貢。這些穆斯林埃米爾在重擔下實在喘不過氣來,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同是穆斯林埃米爾、北非摩洛哥(Morocco)的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 Dynasty)統治者優素福.伊本.塔舒芬(Yusuf ibn Tashfin)求助。穆拉比特王朝跟那些鬆散的蒂法王國可完全不同,實力可不能同日而語。而且,塔舒芬是柏柏爾人,與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人算是同宗,這就給了他理由介入伊比利亞半島的事務。因為這樣,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關係變得愈來愈緊張。

北非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1120)

北非的震怒

本來塔舒芬並沒有意思要幫助這些蒂法王國。他認為這些人根本不是虔誠的穆斯林,因為他們眼中只有利益,甘願選擇與基督徒合作對付其他穆斯林。而且,這些腐敗的埃米爾只安於享樂,使自己的國家一塌糊塗。不過,直至一○八五年發生的一件事,才使塔舒芬認真對待伊比利亞半島上發生的事情。

這一年,阿爾方索六世的軍隊攻陷了托利多(Toledo)。托利多是阿安達魯斯(穆斯林西班牙)最大城市,也是穆斯林盤據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重要象徵。其實,托利多對於西班牙的基督徒來說,也極具象徵意義。托利多的地位之所以那麼重要,就是因為托利多曾經是西哥德王國的首都。對摩爾人來說,奪得這座城市意味著他們征服了西哥德王國,確立了他們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勢力發展。對基督徒來說,托利多的重奪則代表了收復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是一個重要訊號。摩爾人已經察覺到,卡斯提爾—萊昂王國的目的是要消滅他們,宗教戰爭的爆發將無可避免。同為穆斯林的塔舒芬沒可能坐視不理,於是他向穆斯林世界宣佈發動對阿爾方索六世的「聖戰」(Jihad),以捍衛伊斯蘭教。

次年(一○八六年),塔舒芬帶著四千名柏柏爾人士兵,渡過分隔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的直布羅陀海峽(The Strait of Gibraltar),並在巴達霍斯(Badajoz)與阿安達魯斯的穆斯林軍隊會師,隨即行軍至薩拉卡(Sagrajas)與阿爾方索六世的軍隊碰頭。阿爾方索六世兵力只有二千五百人,很快便被塔舒芬狠狠的擊敗,最後只帶著五百名士兵落荒而逃。其後,塔舒芬把陣亡的基督徒敵兵全部斬首,然後將頭顱放在馬車上,在阿安達魯斯的城市裡作為戰利品巡遊,宣示薩拉卡之役是摩爾人的巨大勝利。

薩拉卡之役(1899年畫作)

征服華倫西亞

雖然塔舒芬在伊比利亞半島取得如此重要的勝利,但他無法繼續乘勢推進。因為北非摩洛哥(Morocco)乘他遠征時發生動亂,他需要班師回朝鎮壓。阿爾方索六世鬆了一口氣,薩拉卡的敗北卻削弱了他的權威,致使那些蒂法王國開始聯合起來反抗他。在這次危機中,阿爾方索六世想起了羅德里戈,主動向他求助。阿爾方索六世不僅主動撤銷了對他的放逐令,而且為了讓他答應參與這場背負宗教意義的領土收復運動,他可以在阿爾方索六世的名義下佔有征服的土地。就在往後的六年裡,羅德里戈在西班牙的東岸建立了一個實際屬於他的領地。

阿爾方索六世把目光放到了東部的華倫西亞。他所以會打華倫西亞的主意,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城市會歡迎一個新的基督教統治者。華倫西亞有一半人口是穆薩拉布(Mozarabs)-即是在摩爾人統治下並阿拉伯化的基督徒。另一半則是穆斯林,而穆斯林當中又分為支持和反對塔舒芬的兩個派別。

羅德里戈奉命進攻華倫西亞,經歷了長達一年的圍城戰後,終於在一○九四年五月攻陷了華倫西亞。這次圍城戰並不容易,為了維持物資需要,他的軍隊幾乎剷平了華倫西亞周遭的森林。而且,鼓譟的士兵在洗劫了整個城市。羅德里戈佔領華倫西亞後,把支持塔舒芬的人全部趕走,並在阿爾方索六世的名義下展開統治。雖然華倫西亞名義上屬於阿爾方索六世,但實際上卻是羅德里戈的私人屬地。

夸爾特之戰

後來,根據穆斯林世界裁決(Fatwa),塔舒芬現在可以合法地吞併阿安達魯斯的蒂法王國,華倫西亞便是他佔領阿安達魯斯的策略要點。如果能成功奪取華倫西亞,除了能給予阿爾方索六世軍事壓力外,還可以給予壓力不肯臣服於塔舒芬的薩拉戈薩。於是,一○九四年八月,塔舒芬派出他的部將阿布.阿卜杜拉.賓.穆罕默德(Abu Abdullah bin Muhammad)帶著二萬五千名士兵再一次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這次大軍裡有善於攻城的象兵,衝著華倫西亞而來。當時羅德里戈的兵力,才只四千人。

這支穆拉比特軍隊確實一點都不是蓋的,裡面有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兵種—穆拉比特戰士。穆拉比特戰士來自北非不同部落,富有紀律和驍勇善戰。這些戰士雖然來自不同部落,但由於同是信奉伊斯蘭教,在「聖戰」面前,異常團結。他們多是輕騎兵,能夠分散成眾多小隊準確攻擊不同目標。而且,只需要得到搖旗和擊打軍鼓等簡單的指令,他們便能很有效率地執行指令。在當時還沒有先進的通信設備的情況下,他們的應變可說是極度快速。加上穆拉比特戰士以輕騎兵作為主力,相對以重騎兵為主力的西班牙騎士明顯失去優勢。

穆拉比特戰士還有一種針對西班牙軍隊的戰術。他們會誘使敵軍衝入己方長槍步兵部隊,再在後方使用弓箭射倒對方的馬。歐洲軍隊習慣使用以重騎兵作先鋒、步兵緊隨其後的戰術。但騎兵在前方已折損,使西班牙軍隊無法有效進攻。對於羅德里戈來說,對方不像從前遇過的對手,穆罕默德的軍隊才是真正的敵人。

一○九四年十月四日,穆罕默德來到華倫世亞附近的夸爾特(El Cuarte)紮營,準備圍攻華倫西亞。在進攻之前,穆罕默德與他的衛隊來到城門前方,要求羅德里戈投降。羅德里戈卻全無猶豫下便拒絕了,因為他心裡另有盤算。

原來,羅德里戈知道穆拉比特軍隊的這次遠征碰巧是伊斯蘭的齋戒月(Ramadan)。在齋戒月,穆斯林日出至日落之間必須禁食。穆拉比特士兵禁食一整天後,便會在晚上大量進食補充,這種進食習慣會使他們比平時渴睡,也會使他們變得容易疲憊和暴躁。羅德里戈認為齋戒月的尾升-即是十月十四日後,會是敵人最脆弱的時候。他需要做的是在這十天成功抵禦對方的猛攻擊,隨後發動反攻便能夠取得勝利。

當然,穆罕默德不會讓羅德里戈輕輕鬆鬆度過這十天。他派出象兵推動高達三十尺的的攻城器向著城牆推進。這些龐大的攻城器足夠讓士兵跨越城牆跳入城內。而且,所有攻城器都用獸皮蓋著,防止被火箭摧毀。為保護這些攻城器,穆罕默德還派大量弓箭手、長槍兵和騎兵在華倫西亞周圍掩護。華倫西亞的守城戰艱苦卓絕。

如此艱苦的守城迎來了第八天,久攻不下的穆罕默德開始焦急起來。他再一次出現在城門前方,大罵羅德里戈,說他竟使用這麼卑鄙的戰術,利用伊斯蘭教傳統作為策略,同時也譴責城內穆斯林竟然配合羅德里戈的行動,違背教義自行延遲了齋戒月。羅德里戈當然不會理會穆罕默德的叫罵,他反而被天氣吸引了注意-天空變得陰暗了,一場暴風雨似乎快要發生。他心裡知道,時機終於來了。

翌日清晨,下著暴雨。羅德里戈派遣一隊重騎兵從西門悄悄走出城外。這支重騎兵的長盾經過改造並以鋼鐵加以強化。他們肩並肩連成一線慢慢前進,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盾陣。穆拉比特士兵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被驚醒,華倫西亞的重騎兵把稻草丟入攻城器的發動裝置上並放火,使這些攻城器毀於一旦。穆拉比特的弓箭手嘗試以弓箭攻擊這些重騎兵,但因為重騎兵的盾陣,弓箭已經無法傷及他們。

不久後,羅德里戈親率第一隊大軍從破門而出,正面攻擊混亂中的敵軍,重點破壞敵方的帳幕和輜重。成功突破對方防線後,羅德里戈的第二隊大軍便出現在敵方的側翼。乘著暴雨,羅德里戈打開了圖里亞河(River Turia)的灌溉堰,因大雨而水流變得急促的河水隨即淹沒了穆拉比特軍隊的營地。這些穆拉比特士兵在多個方位被羅德里戈的部隊攻擊,潰不成軍,幾近全軍覆沒。

夸爾特之戰(1094)

一名基督教編史官曾這麼形容這場戰役:「這場戰事中,羅德里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最低的傷亡,取得了這場偉大的勝利。」而另一位穆斯林編史官則形容:「願真主詛咒他—他竟以少量戰士便殲滅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英雄,還是梟雄?

羅德里戈攻佔和保衛華倫西亞並非出於捍衛基督教的使命感,他只是一個考慮利益的僱傭兵。雖然如此,歐洲的眾多王室卻對羅德里戈展示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夸爾特的大捷成功澆熄了穆斯林重燃侵略歐洲基督教世界的野心,羅德里戈是偉大的基督教捍衛者。不過,華倫西亞的真實情況卻不是如此。名義上,阿爾方索六世的卡斯提爾—萊昂王國雖然得到了華倫西亞,但實際上卻沒有控制華倫西亞的權力。華倫西亞變成了羅德里戈的私人領土,阿爾方索六世也無法成功收復整個西班牙。要到四百年後的一四九二年,摩爾人才被完全逐出伊比利亞半島。

羅德里戈成為華倫西亞之主後仍取得不少勝利,但這些發動的戰爭只是出於他的私利,並非以光復基督教或西班牙為主要目的。所以,在《熙德之歌》中描寫的那個崇高的熙德,在事實上並不存在。

一○九九年,羅德里戈在華倫西亞安祥離世。這個曾被稱為「熙德」的人被譽為強大的戰士是當之無愧,但他絕不是一個富有騎士精神,擁有崇高使命感的民族英雄。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