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宮


位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薩拉基里奧角(Sarayburnu, Istanbul, Turkey),有一座地下水宮遺跡(Basilica Cistern)。這座潛藏在地底的水宮,距離該城市著名地標阿也蘇菲亞清真寺(Hagia Sophia,舊稱聖索菲亞大教堂)只有一百五十米之遙。水宮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是當時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也就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 Byzantine Emperor)在五三二年修建而成。

伊斯坦堡舊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拜占庭帝國首都。地下水宮的空間十分廣闊,由三百三十六條希臘柱式支撐,部分是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其餘則是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某些柱式上有著仔細雕刻,然而這些雕刻卻非完全來自當時工藝。六世紀時的拜占庭帝國雕刻技術已漸趨沒落,無法與全盛期的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比擬,這些有雕刻元素的柱式大部分是從早已被荒廢的神殿或建築提取。其中兩條最著名的美杜莎(Medusa)頭顱柱式,一般相信是來自修建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餘料。

然而即便如此,水宮十分對稱和宏偉的結構,仍無阻其成為一座令人讚嘆的古典遺跡-一座沒人看到的地下宮殿,竟然有著如此細膩的建築設計。更重要的是,隨著拜占庭帝國漸漸脫離昔日羅馬帝國影子而蛻變後,這些羅馬式的宏偉建築已不復見。

不過,地下水宮雖稱為「宮殿」,事實上它卻是座蓄水池,儲水量高達八萬立方米。由於它是建於地面一座聖殿廣場下方,因此得其名。地下水宮連接著黑海附近一個淡水庫,透過引水道把淡水引到皇室居住的君士坦丁堡聖宮(The 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為宮廷提供食水。

十三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爆發,西歐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聖宮也遭到洗劫,漸漸日久失修。一二六一年,拜占庭帝國成功復國,皇室卻因聖宮嚴重失修而決定放棄使用,連帶地下水宮亦遭廢棄。此後,地下水宮一直長眠在地下,從人們記憶中慢慢消失。

直至一五四五年,當時拜占庭帝國已經滅亡近百年,法國學者皮埃爾.吉爾斯(Petrus Gyllius)來到受土耳其人統治的君士坦丁堡進行有關拜占庭帝國的研究。他無意中從當地居民口中得知,平時會從住處地下室裡一個深不見底的井裡提水,有時甚至能撈到魚。於是,他認為該處地下應該有大型結構,最終發現了這個被人遺忘的地下水宮。

然而,他的發現並沒有立即引起土耳其當局重視。這座曾為昔日皇室所用、重新被發現的宏偉地下建築,卻成為了垃圾和屍體廢棄地。直至一九八五年,地下水宮才正式被清理乾淨,由伊斯坦堡市政府管理,並在兩年後開放予民眾參觀,成為當地熱門旅遊景點。如今,地下水宮仍有儲水,讓遊客能夠感受到拜占庭帝國的昔日榮光。

圖片來源及參考資料: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