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布林卡滅絕營
【第八章.納粹的死亡工廠】
本文摘自《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譯者:陳榮彬、劉維人
出版社:衛城出版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一日,特雷布林卡的死亡工廠完工。八天後,希姆萊在十九日下令:「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務必將總督府轄下猶太人口全數遷移。」這命令的最重要訊息是,要把人都送往華沙。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在華沙,格洛博奇尼克的「遷移」專家赫曼.霍夫勒與霍夫勒手下那群負責將猶太特區人口清零的親衛隊人員,向華沙當地安全警察進行簡報,接著去找華沙猶太居民委員會的會長亞當.切爾尼亞科。霍夫勒要求切爾尼亞科隔天必須交出五千個猶太人,要他們集結到所謂的「轉運點」(Umschlagplatz)。切爾尼亞科深知先前盧布林地區的猶太特區也都是這樣遭遇清零的命運,他似乎已明白大難臨頭。不願成為屠殺同胞的共犯,於是他選擇自殺。切爾尼亞科死後,德國人只能改採欺騙策略,命令猶太警隊四處懸掛告示招牌,表示只要前往指定地點就可以獲得麵包與柑橘醬的配給。第一批從華沙運往特雷布林卡的猶太人為數大約五千,在七月二十三日上路。根據倖存者布魯馬.柏格曼(Bluma Bergman)的回憶,大家都快餓死了,為了一點食物可說什麼都願意做,「即便心裡很清楚自己有去無回」。
華沙猶太特區的屠殺行動就這樣展開,德國人稱之為「大行動」(Large Action)。霍夫勒與手下就在駐紮在特區裡,進駐澤拉茲納街一零三號(Żelazna 103)。這時他們與當地安全警察開始改用脅迫的伎倆,跟過去在盧布林、克拉科夫、加利西亞等總督府領地的其他市鎮一樣。幾百位特拉夫尼基人員與兩千猶太警察從旁協助,接下來兩個月德國人幾乎每天都在華沙猶太特區裡進行圍捕。把饑民都清理掉之後,猶太警察鎖定的下一波目標都是孤苦無依者,包括孤兒、貧民、遊民、囚犯。老人與幼童一樣也毫無機會。十五歲以下的孩子們就此從特區裡完全消失。只要是幼童、病人、身障人士與老人,都是當場槍斃。
一開始,德國人不大需要特別監督,猶太警隊就能完成任務。幾天後,饑民與孤苦無依者都遭到遷移,德國人把過去在別處慣用的三道程序應用在華沙:突襲包圍某棟公寓或某個街區、查驗證件,然後驅逐沒有勞動力的猶太人。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九日,猶太警隊在德國警方的監督之下執行第一次圍捕。圍捕行動執行的地點與時間點都是由德國人決定,猶太警察只有在破曉時刻打開彌封的信封後才知道當天接獲哪些指示,要去哪些區域行動。一般而言,德國人會規劃一天兩次行動,以完成一定數額為目標。
被視為勞動力者就能保命,但這也阻礙猶太人凝聚反抗的團結精神。有沒有證明文件到底有何不同?儘管德國人無法觀察到這兩種人之間的差異,但篩選之舉的確在持有文件的猶太人與其他猶太人之間創造出某種重大的社會區隔,同時讓所有猶太人都把心思投注在自己的安危之上。猶太人普遍相信,只要自己能做某些特定工作、持有某些文件,那就能讓自己與家人持續住在特區裡。這種帶有冀望的私心讓猶太社群無法團結一致。他們把剩餘的精力都用在攫取文件,而不是團結起來抵抗德國人。到這時為止,德國人與猶太警隊仍是猶太特區裡的唯二掌權者,還沒有人試著與他們爭鬥。只要沒有猶太人團結起來抵抗猶太警隊,圍捕與驅逐行動就會繼續下去,只要幾個德國人在場監督就能搞定。
到了一九四二年八月,德國人要求每個猶太警察每天都必須抓五個猶太人出來驅離,要不然就得交出自己的家人來充數。此一命令的效果是,所有無法保護自己的人很快就都被抓光了。八月五日,所有主要的孤兒院都遭清空。知名教育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親自帶著他的孩子們去「轉運點」。他的雙手牽著兩個孩子,走路時抬頭挺胸。那天跟他一起遭驅離的其餘六千六百二十三人,都是特區裡各家孤兒院的老師與托育人員,包括他的同事史蒂芬娜.維琴絲卡(Stefania Wilczyńska)與其他許多人。有個猶太母親出門辦事,結果她的年幼女兒就遭猶太警察帶走。在被遷移到特雷布林卡之前,那警察把她的遺言寫了下來:「先生,我知道你是個好人。所以請別把我帶走。我媽媽只是離開一下而已。她馬上就回家了,我怎麼能不在家呢?行行好,別把我帶走。」
「大行動」開始後的前兩個月內,有二十六萬五千零四十個猶太人遭帶往「轉運點」,另有一萬零三百八十人在特區裡遇害。倖存的猶太人人數可能有六萬,都是體格強健的年輕男性。
要理解暴政,先見證歷史
《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衝擊歷史認知的經典之作
認識今日東歐衝突的歷史根源,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二十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圖片來源:
- Death Camp Treblinka: Survivor Stories: BBC Four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