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六十八度》
最近看畢了陳力航老師的大作《零下六十八度》,閱後感是當我們讀歷史時,大多從宏觀角度去看事情發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大多集中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與對壘。然面,牽涉入其中的人命,不論是軍人還是平民,在文字上往往只用到數字去表達戰爭的慘烈和悲痛。但活在當時,那怕是一個平民還是軍人,受到戰爭殘酷的影響不單是數字,往往不為我們後世所了解。
《零下六十八度》敘述的是一個台籍日本兵陳以文參軍的真實事蹟,他在二戰東亞戰場後期加入日本軍隊,被派駐到滿州國的關東軍駐守。本來,在正常情況下,參軍雖不能飛黃騰達,但總算不愁衣食。但在戰時卻不同了,除了可能在戰場上喪命外,還可能會落入敵方淪為戰俘,所受的苦可能更多更難受。
日本在二戰戰敗,位於中國東北、蘇聯邊界的關東軍,落入蘇聯成為戰俘,陳以文是其中之一。他們誤以為戰爭結束後能夠返國,卻被送往遠離家鄉、荒涼嚴寒的西伯利亞強制勞動,誤把貝加爾湖看成日本海。西伯利亞最低溫度可達零下六十八度,生存本來就不容易,在強制勞動下能夠活下來的人愈多愈少。
陳以文的命運是二戰時很多戰敗國軍人的縮影,因為受到時代巨輪碾壓,所走的每步都不由自身。《零下六十八度》平實地告訴我們一個戰敗國軍人前半生顛沛流離的故事,以及他後半生返回故鄉後,仍因昔日戰俘生涯種種而持續產生影響。這本書在文字中配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史料,讓我們以另一角度了解戰爭的殘酷,珍惜還能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