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邱吉爾、羅斯福和史太林
西元1945年的今天,英國首相邱吉爾(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美國總統羅斯福(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和蘇聯總書記史太林(Premier Joseph Stalin)在位於克里米亞的雅爾達舉行會議(Yalta Conference)。這次會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方處理戰後世界和權力的再分佈而舉行的。然而,這次戰後會議,卻被視為冷戰的誕生。
戰敗後的德國根據協議會被分割,並由同盟國接管。德國的武裝力量將被解除,所有戰犯將被審訊。雖然大家表面的目光仍是放在制定方法防止德國的再掘起,但一道陰霾早已濃罩著歐洲-那便是蘇聯的野心。
史太林無論在戰前和戰後於東歐的舉止都讓以英美為首的西歐多國產生憂慮。為了阻止蘇聯獨裁者不斷向歐洲染指,羅斯福和邱吉爾決定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以建立平等、自由、獨立的歐洲為宗旨,希望在國與國之上的層面克制蘇聯。而這個國際組織最初只允許在二戰中有向軸心國宣戰的國家加入,是為聯合國。
對於聯合國的成立原則,史太林基本同意(雖然他最後反口給予16個共產國家在聯合國有各自的代表,這麼一來,蘇聯從此有16票!)。不過,他們三位對於戰後受軸心國控制的國家如何產生新的政府卻有分歧。羅斯福和邱吉爾支持以自由選舉選出人民授權的政府,他們支持位於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成為波蘭的合法政府,但史太林卻堅持共產黨控制、位於波蘭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建立政府。最後三方達成的共識,便是這個委員會必須加入更多不同政治理念的政黨代表。波蘭的邊界,最後也沒能達至共識。
這次會議看似成功,但其實並不然。史太林最後背棄了他的承諾,沒有給予蘇聯在二戰末期佔領的東歐各國民選自己的政府。羅斯福和邱吉爾為什麼會相信他?。蘇聯向他們誇大了其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中打敗日本的重要性,但事實上蘇聯在亞洲戰場的角色並不關鍵。羅斯福和邱吉爾只能選擇相信他。畢竟,當年的蘇聯,實在愈來愈強大。
這次會議後,邱吉爾以「鐵幕(Iron Curtain)」一詞形容整個歐洲將被蘇聯的野心濃罩著。
圖片來源:
- Yalta summit in February 1945 with (from left to right) Winston Churchill, Franklin Roosevelt and Joseph Stalin: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