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之嫁》宣傳照


本篇文章獲煲劇學歷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上一篇:【煲劇學歷史】《彼岸之嫁》—走入十九世紀馬六甲

文:小宮女

小宮女受慎君子影響,也煲了Netflix的《彼岸之嫁》呢!小編覺得劇情與人物其實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可能礙於時間限制,有些莫名其妙和不圓滿的感覺…

其實《彼岸之嫁》也頗有一種由西方人角度窺探華人社會習俗的感覺。劇中較為重要,同時亦是引起小編共嗚的行為,就是焚燒冥鏹和祭品!🔥小時候長輩不時就會叫我們幫手,把金銀衣紙摺成一個個元寶、元寶塔,再拿到走廊的大鐵桶燒掉。對小朋友而言,是個幾有趣的活動呢!🤣

《彼岸之嫁》劇照

相信是儒家文化圈中「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深入民心,才創造了一個極其豐富的地下世界!👻這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終始一也。」 儘管朝代更迭,信仰流轉,但「孝」作為儒家重視的行為,早已植根在華人心中,「事死如生」作為孝的表現方式之一,因而一直得到延續和發展。

事死如生可以是豪華墓園、豐厚陪葬品甚至人殉,但對我們來說,最容易接觸到的就是焚燒冥鏹和紙紮祭品!《彼岸之嫁》中,林夫人就像瘋了般焚燒祭品給天青,讓天青在地府也可以為所欲為甚至收買判官呢!

《彼岸之嫁》劇照

著於唐代,記錄掌故軼聞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紙錢的演變。古人以玉器和絲織品作陪葬,但漢朝時因盜墓問題,遂以紙錢代替。「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可見唐代時已經以燒紙錢方式取代玉帛。 至於由埋紙錢轉為燒紙錢的原因眾說紛紜,不外乎是受宗教影響,例如印度教、道教,認為火🔥可以連接陰陽兩界,把陽間的祭品送給在陰間的親人或神明。

《彼岸之嫁》劇照

不過小編記起,慎君子在分享《琅琊榜》祭祀風俗的文章中提過,西漢《禮記·禮運》記載,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焚燒黍稷(植物)的目的就是供奉給神明享用,所以會否漢人已經認為火能通神明,只是後來接收範圍擴闊到先人呢?

發展到現代,紙紮祭品的花樣愈來愈多,信用卡、iPhone甚至近期連消毒用品都有!🏡🚙📱🖥💵💳你有見過甚麼不一樣的祭品嗎?海外的朋友,你們的紙錢祭品跟香港的有不同嗎?地下通貨膨脹也嚴重嗎?(冥通銀行十億百億是等閒)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喔!

圖片來源:

  • 《彼岸之嫁》劇照5: Netflix
  • 《彼岸之嫁》劇照6: Netflix
  • 《彼岸之嫁》劇照7: Netflix
  • 《彼岸之嫁》宣傳照2: Netflix
作者

兩個90後女生對歷史的熱愛,是從電視走到課堂,再從課堂走回電視之中。希望在這裡,能凝聚同樣喜愛古裝片的你們,一同分享當中的歷史趣聞!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