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開現代的歐洲地圖,波蘭和立陶宛是位於歐洲東部的兩個獨立國家。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兩個國家的前身在十六世紀組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卻曾是中歐和東歐最強盛、最遼闊、人口最多的國家。
瑞士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內陸小國。它是世界的滑雪勝地,感覺和諧低調,是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園。這種感覺或許來自它行之已久的外交政策:中立國。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當整個歐洲大陸都處於水深火熱,給希得勒的戰火蹂躪之際,只有瑞士仍能保持中立,並維持著獨立國家的主權。
今天,奧地利在中歐是一個內陸共和國,領土不大,但其實它曾經是歐洲的一個強權國家。早在10世紀時,奧地利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東邊的一個公國。「奧地利(Österreich)」這個名字就有「帝國的東邊」的意思。
在歐洲歷史上「皇帝」這個頭銜,跟華夏文明中君權高度集中的「皇帝」概念極不同。「皇帝」所蘊含的意義,也隨著歐洲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雖然在歐洲歷史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曾是君主制國家,但可不要以為每位君主都可以自稱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