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日本姬路,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姬路城


「應仁之亂」,天下大亂

日本的戰國時代,與幕末明治維新時期一樣,都是日本史上最動盪的時期。自一四六七年「應仁之亂」爆發,到一六一五年德川家康一統天下為止的一百五十多年間,日本稱這段時期為戰國時代。「戰國時代」一稱,主要受古代中國戰國時代的影響,因其動盪程度不下於中國的戰國時代。那麼,日本的戰國時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武家政治時代,天皇有名無實

自鎌倉時代起,日本的朝廷(公家),包括天皇在內的皇室貴族,並無實權。天皇的大權旁落在幕府(武家)的最高負責人「征夷大將軍」手中。真正統治日本的不是天皇,而是將軍,史稱武家政治,乃典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天皇名義上的權威仍然存在,其所頒授的官銜仍然受到高度重視,這一點直至動盪的戰國時代時仍然沒有改變。到了戰國後期,幕府已經名存實亡,各戰國大名(即封建領地的諸侯),都以「上洛」 (即領軍入京謁見天皇)為目標,因為上洛代表自己擁有統治日本的正統性。

窮途末路的公家貴族

所謂「公家」,就是指朝廷皇室貴族。在戰國時代,這些貴族與天皇一樣,沒有實權,也沒有土地資源。沒有土地資源就沒有稅收,因此他們的財政非常拮据。就連身為日本最高領袖的天皇,都非常窮困,甚至曾出現天皇駕崩後無力舉行葬禮而停屍四十天,以及新天皇登基卻沒錢舉行登基大典的情況。於是天皇就只能出售朝廷官銜予大名或武士為生。雖然天皇大權旁落,但其名義所代表的官銜,仍具有極大影響力,因此大名樂於受封,天皇則樂於出售,大家各取所需。至於其他皇室貴族,有些會離開京都下野回到自己的莊園親自經營,有些會投靠有血緣關係的大名,有些則傳授宮中禮儀技藝賴以為生。

苟延殘喘的室町幕府

一三三八年,足利尊氏開創室町幕府,受封「征夷大將軍」,架空天皇,大權在握。到了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幕府的權力和權威達至極盛。可是,室町幕府統治日本的二百多年間,有一半時間國家都處於內亂中。到了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幕府更因繼承人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各方大名分別支持不同的繼承人陣營,動亂席捲全國,京都受到嚴重破壞。應仁之亂後各地大名意識到幕府的軟弱無能,幕府權威因而盡失,從此大名擁兵自立,掘起逐鹿天下。因此,史學家普遍認為應仁之亂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然而,處於戰國時代初中期的日本,室町幕府依然存在。雖然幕府權威盡失,將軍無力控制大名,但幕府的存在仍然被認為擁有統治日本的正統性,因此在戰國時代初中期,得到幕府官位的加持,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織田信長後來成功上洛後,幕府的存在已不具意義。他於一五六八年流放室町幕府最後一任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滅亡。

戰國大名,割據一方

所謂大名,指的是封建諸侯。室町時代時,大名由將軍分封,統治受封領地,並有守衛京師的義務,當時這些大名稱為守護大名。戰國時代時,大名不再單指受幕府分封的官銜,而是具實力者即稱為大名。因此,戰國時代的大名,被稱為「戰國大名」。能成為戰國大名的人, 主要有三種:「守護大名」,「守護代」和「國人」。「守護大名」本身擁有兵力和土地,加上受封領地的經濟實力,能成為戰國大名逐鹿天下是很順理成章的,例子有甲斐武田氏、薩摩島津氏和駿河今川氏等,都是室町時代的功臣。至於「守護代」,則是由守護大名委託統治領地的人,他們多趁著守護大名離開領地時取而代之,例子有消滅越後上杉氏並繼承其家名的長尾氏,以及大名鼎鼎的尾張織田氏。「國人」即是武士,有些是小領主,他們多會聯合其他小領主叛變推翻守護大名或守護代,其中實力較雄厚的就成了戰國大名,例子有中國地方的毛利氏。所以,戰國時代常被稱為下剋上的時代,上層被下層架空、推翻、取而代之,周而復始。

興起的寺院宗教勢力

在戰國時代中,戰國大名常常苦於平定各地興起的寺院宗教勢力。當時寺院與普遍社會一樣,於戰國時代時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原本以宗教為由在各地興建的寺院莊園,在進入動亂的年代後,開始被武士侵佔掠奪。於是某些寺院勢力就自行武裝起來對抗侵佔的戰國大名,這些武裝力量被稱為「一向一揆」。縱觀整個戰國時代,寺院宗教勢力在戰國大名爭霸中都不曾消失過。著名的石山本願寺,就與織田信長交戰長達十年。

戰爭不斷的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不斷發生著大大小小的戰事。因為在戰國時代中,戰國大名依賴家臣們的效力擴張勢力,於是家臣們要求合理的獎賞作為條件。因此,為了滿足家臣所要求的分封獎勵,戰國大名唯有不斷興起戰事,攻城掠地,奪取更多的土地和資源來獎勵家臣,因此在戰國時代戰事頻起。武田信玄就曾說過:「侵略國土,攻城掠地,才能施予家臣獎賞,令家臣歡喜。」

城郭興起,結合軍事及經濟功能

戰國時代戰爭頻繁,為了守著自己統治的領地,多會在自己領地的邊界或地勢險要的地方建設「城郭」。城郭的設計分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一般來說後者包圍前者。「本丸」就是戰國大名的指揮中心,內設能俯瞰四周的「天守閣」,是防衛敵軍的重要建築,也是戰國大名的指揮中心。「二之丸」和「三之丸」則有多種防衛敵軍的配置,例如迂迴的道路和入口,目的是增加敵軍行軍難度以及視野,城壁上建有細小的窗口用作攻擊敵軍之用。戰國時代的城郭,多建於山上的平地,稱為「平山城」,軍事作用較大。

到了戰國後期,建於廣闊平地的「平城」開始出現並取代「平山城」,主要原因在於城郭漸漸由純軍事功能演變成政治經濟中心。戰國大名為方便徵收統治用的稅收,遂鼓勵商人、農民移居城郭周邊,人們漸漸在城郭周邊聚集起來,形成了具經濟功能的「城下町」。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建立江戶幕府後,為限制大名實力,規定「一國一城」,許多城郭因而荒廢,城郭開始式微。到了明治時代,明治政府「廢藩置縣」,城郭漸漸退出歷史舞台。二戰時,許多城郭因空襲遭到破壞,現在在日本僅存而比較完整的城郭,只剩下十多座,其中「姬路城」保存得最完整。

德川家康統一天下,江戶時代開始

織田信長乃第一個完成上洛的戰國大名,統一天下指日可待。然而他卻在「本能寺之變」中被叛將明智光秀圍困於火燒的本能寺中,最後飲恨自盡。後來信長的家臣羽柴秀吉迅速(後改名豐臣秀吉)擊敗明智光秀,並得到織田家和其家臣的支持,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勢力,開始了一統天下的路。一五九一年豐臣秀吉降服奧州大名伊達政宗,日本歸於統一。這段由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稱霸天下的時期,史稱「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死後,一直忍耐並等待時機的豐臣氏家臣德川家康趁繼業者年幼,起兵奪取政權。後來他在一六○○年「關原大戰」中擊敗由豐臣家家臣石田三成統率、由支持豐臣氏的大名組成的聯軍,以及在一六一五年「大坂夏之陣」中纖滅豐臣氏餘下勢力後,終於平定天下,並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戰國時代終結,日本進入長達三百年的江戶時代。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