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特親王
寒酸小貴族
「噢!我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一八四○年二月十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大婚之日。婚後,她高興地這樣寫道,彷彿作為日不落帝國女王,遠不及與心愛之人結婚那樣幸福快樂。她的丈夫是來自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地區的亞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在云云對手中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歡心。今天英國人十分愛戴這位亞伯特親王,不過你可曾想過,這位在英國史上留下芳名的王夫,卻為當時英國人厭惡呢?
這也難怪,英國在十九世紀是個全球帝國,統治著地球四分之一土地,是世上最強的國家。維多利亞女王正是這個全球帝國的君主,身份可謂尊貴至極。而這個來自德意志地區的亞伯特,可差得遠了。當時德意志地區不是個統一國家,德國還不存在,這片土地存在很多零碎小邦國,亞伯特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只是其中一個小貴族。而且,礙於地緣政治關係,歐洲諸國劍拔弩張,英國與德意志地區關係也不是很好,很多人擔心這段婚姻會為英國帶來很多外國政治干預。
如今,竟然有一個德意志諸侯迎娶我們最尊貴的維多利亞女王!英國人也許對這個消息感到震撼。無他,他們覺得亞伯特這個寒酸小貴族,根本高攀不起全球日不落帝國的王室。甚至,當時有些漫畫這樣諷刺亞伯特:
「他只是個淘金者(Gold Digger),把在德意志經營的香腸店關閉後,專心來到英國享受燦爛生活。」
縱使英國大眾對亞伯特百般厭惡,爭相看不起他,維多利亞女王作為他的妻子,卻沒有因此而有所動搖。婚前,為了讓亞伯特享有歷代王夫王后相等待遇,她曾向國會要求批准一筆切合他王夫身份的收入,維持候任王夫和英國王室尊嚴。然而,國會卻不怎麼買賬,最終只肯批准一份少得可憐的金額。而且國會還跟女王說,只要這位寒酸小貴族一天還未來到英國結婚,一毛錢也絕不會給。
事實上,維多利亞女王的顧問皆反對給予亞伯特「配國王」(King Consort)的稱號,擔心這個接近「國王」的稱號會觸發英國民眾反德情緒。於是,最終亞伯特只獲得「王夫」(Prince Consort)這個官方稱號,還得等到亞伯特與女王結婚十七年後,國會才批准他使用,那時離亞伯特離世前,只有四年。「王夫」這個正式稱號在英國史上並沒出現過,就算是後來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菲臘親王(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也只稱「親王」(Prince),而不是「王夫」。
不過,觀感歸觀感,禮儀歸禮儀,儘管英國人如何不滿這位新王夫,他們還是要為他設計一套在大婚之日穿著的禮服,而且更要符合王室大婚傳統規格。當時傳統禮儀是,亞伯特必須穿著英國軍服,於是裁縫便為他度身訂造了一套元帥軍服。這又讓英國人捧腹大笑了。原因是亞伯特才只是個二十歲的小伙子,也毫無軍事經驗,穿起元帥軍服實在是「穿起龍袍不像太子」,格格不入。一幅諷刺漫畫索性把他畫成穿著元帥軍服,騎著一匹石造假馬,看後讓人蹄笑皆非。
英國人的尖酸刻薄,從他們對待亞伯特的態度,實在可見一斑啊!
無法實現抱負的王夫
既然王夫在英國如此不受歡迎,他的行為更要加倍小心,畢竟英國是奉行君主立憲制多年的國家,王室不能過度干預管治。以下這個故事,大家就會明白他的無奈。
話說,雖然亞伯特並無任何作戰經驗,但他對軍務還是有一點獨到見解。他曾向當時英軍總司令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建議,應該嚴格禁止軍隊裡互相決鬥的傳統,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此外,他對英國竟然沒有專門的軍事訓練場地感到十分驚訝。他年少還在德意志生活時,這種訓練場地早已比比皆是。他的眼光最終促使一八五四年駐軍鎮奧爾德肖特(Aldershot)的建立,時至今天仍然是英軍駐紮地。
當時,英國民眾對此十分敏感。他們覺得亞伯特有越權之嫌。儘管如此,威靈頓公爵卻認為這位年輕王夫有著高效和上進的特質。當任期將近屆滿,威靈頓公爵建議亞伯特成為他的繼任人。為此,亞伯特感到喜出望外,一個如此吸引的提案,他確實有認真考慮過。不過,這不是一個簡單決定,心思細密的他腦海裡產生了很多問題-英軍會聽一個德意志人發號施令嗎?如何在自身抱負與憲政地位取得平衡?全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最終,他寫信給威靈頓公爵。這是一封很長的信,大意如下:
「我必須保持低調,不能比我妻子高調,也不應追求任何權位,不能自吹自擂,不應假設自己有任何其他職責置於公眾之上,而只能把自己定位為女王家庭一部份。」
也就是說,亞伯特十分清醒,鑑於自身憲政地位,絕不能擔任下任總司令。這對於一個有抱負和野心的男人來說,是個艱難決定。因為他知道,從成為英國王夫一刻開始,他的人生就成為了女王一部份,不再有自由發展機會。他在給一位德意志朋友的信中寫道:
「雖然我對人生感到高興和滿足,但卻發現難以維護自己尊嚴。因為我只是個丈夫,而不是一家之主。」
作為王夫,他其中一個最重要任務是要為王室誕下繼承人。而每當妻子懷孕後,他往往十分享受作為妻子的政治代理人。巧合地,維多利亞女王第七個承子亞瑟(Arthur)出生之日,正好是威靈頓公爵八十一歲大壽。為祝賀此事,威靈頓公爵成為了亞瑟的教父。維多利亞女王與亞伯特共有九個孩子-四位王子和五位公主。開枝散葉的結果,便是這些孩子們後來相繼與歐洲其他王室結婚,維多利亞女王也因此得到了「歐洲祖母」(The Grandmother of Europe)的外號。對亞伯特來說,經常懷孕的維多利亞女王反而讓他有很多機會在政治上展現影響力。
涉足政壇
英國人對亞伯特觀感變好的轉捩點,是一樁女王刺殺事件發生之後。一八四○年夏天,一位名叫愛德華.牛津(Edward Oxford)的男子向女王開槍。亞伯特在他走近前便已感不妙,在電光火石間他按低女王身體,子彈才沒有射中女王。之後,英國報章頭條紛紛盛讚亞伯特的機智,人們開始相信這位來自德意志的貴族能夠保護他們的女王,漸漸開始接受他。同年,國會通過法案,如果女王在王儲成年之前逝世,將允許亞伯特成為攝政王。英國人民普遍歡迎這個法案,認為他是最適合的攝政人選。
後來,亞伯特成為了女王私人秘書,使他成為一個有權力的男人。現在,他可以接觸政府文件,也可以與女王一起跟首相私下會面。亞伯特曾建議女王應與政黨輝格黨斷開連結,把自己定位在所有政黨政治之上,才合乎一位立憲君主應有的做法。此外,女王受到王夫鼓勵,開始關注童工社會福利問題,讓她知道社會上那些勞動階級的艱困。為了改善情況,亞伯特擬定了一系列計劃去改善兒童教育、提供更佳居住環境和為那些沒有退休金的工人提供補助和儲蓄銀行服務。亞伯特有著強烈的道德感,除了立志改善國內民眾民生問題外,他還極度反對奴隸貿易,並譴責其為「歐洲文明污點」。
「只要我有能力,每天我都會盡全力促進這些政策。」
他誓言道。
話說,婚後第一次進行公開演說時,他得到了台下熱烈掌聲。因為在他努力下,終於樹立了一個言出必行的形象。不過,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原來他進行這次演說時,內心卻十分恐懼。他給父親的一封信曾寫道:
「以英文撰寫的演講內容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的,然後再由衷地反覆練習如何說出口來。在五六千個對我有所期待的台下觀眾面前使用非母語進行演講,對我來說是極大挑戰。」
不過,並非所有亞伯特為國家所做的事,皆得到讚賞。他部份行為,來到近年才有英國歷史學者明白他的本意。例如在一八四二年,絲綢業呈現衰退現象,斯皮塔佛德(Spitalfields)的紡織工人生計受打擊,很多人甚至三餐不繼。為了拯救這些紡織工人,亞伯特在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化妝舞會,規定所有出席客人必須穿著最細緻的絲綢製禮服參加晚宴。然而,他這個做法卻惹來不少嚴厲批評,社會輿論認為當時很多人連溫飽都有問題時,他竟高調舉行如此奢華的晚宴,卻沒人發現這場奢華晚宴的真正目的事實上是為那些處於水深火熱的紡織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重視孩子的爸爸
維多利亞女王與亞伯特其中一項最情投意合的事,非他們兩人均對藝術設計抱有濃厚熱情莫屬。在多年相處裡,他們經常在重要節日互相贈送對方畫作和雕刻。亞伯特閒時亦有自己的創作,現今英國王室收藏中,便保存著他超過五百件作品。亞伯特還把他的藝術才華應用在其他地方。一八四○年代,他任職西敏寺(Palace of Westminister)室內設計委員員會主席,亦經常監督其他個人項目,例如位於蘇格蘭的巴摩盧城堡(Balmoral Castle)和懷特島(Isle of Wight)的奧斯本莊園(Osborne House)整修工作。
亞伯特親自監督整修工作,不僅是他興趣使然,當中還考慮身為爸爸的責任。奧斯本莊園是王室家庭第二個家,有一間瑞士小木屋(Swiss Cottage)。小木屋建在叢林中,所有東西皆以四三比例設計,是亞伯特特意為孩子們建造,讓他們在那裡玩耍。這間小木屋有工作坊、廚房、博物館和花園,孩子們可以發揮諸如手工、烹飪、採集和種植等等潛能。有趣的是,原來孩子們曾合力營過一間玩具店,並由父親亞伯特定時覆核玩具店帳簿。亞伯特希望透過這些活學活用方式,讓孩子學習長大後所需知識、經驗和技能。
由此可見,亞伯特十分著重給予孩子的教育。
亞伯特從小與兄長一起接受教育,爸爸恩斯特二世(Ernest II, Duke of Saxe-Coburg and Gotha)據稱曾說:
「我的孩子行為端正,也清楚知道該學習什麼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我沒為他們擔憂過。」
恩斯特二世在三十多歲時迎娶了十六歲的德意志公主路易絲(Louise),也就是亞伯特親母。然而,路易絲卻被懷疑有外遇,恩斯特二世最終與她離婚,並著令她移居到瑞士生活。當時,亞伯特才七歲,此生再沒見過母親。亞伯特似乎對母親無法忘懷-他把其中一位女兒改名為路易絲。可能因為兒時經歷,亞伯特十分重視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全、幸福的家庭。
世界博覽會
難能可貴的是,亞伯特並不只是關心自己家庭。一八四七年,他被委任為劍橋大學校長。任內,他改革大學課程,學生除了學習數學和古典學外,還需要學習倫理學、哲學、法律和自然科學。為了推廣這些新興學科,他創辦了一所新學校-即今天英國名校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該學院是英國第一所專注於科學研究的學府。拜他所賜,英國無論在醫學和科技等等學術範疇,皆有著顯著進步。
這時,亞伯特心裡萌生了一個想法:各方面皆突飛猛過的英國,為什麼不在國際舞台亮相炫耀一下呢?
一八五一年,亞伯特為英國主辦了世上第一屆世界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世博是當時國際社會首次展出多國產品設計和製造的場地。很多英國作家諸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和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曾這樣評價該博覽會:
「那是一個像夢一樣的地方:包羅萬有、陌生而且新奇。」
亞伯特贏得了極多掌聲,甚至蓋過他過去所受到最嚴厲的批評。的確,因為這次博覽會,英國得以向世界展示了強大實力,讓各國驚嘆。而舉辦世博所得收益,亞伯特全數用作發展工業教育,並推進科學和文藝在各生產行業中的影響。南肯辛頓(South Kensington)是現今英國文化重鎮,當年亞伯特利用世博收益在當地修建了許多博物館和文化建築群,包括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皇家亞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帝國學院、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和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等等。
屬於英國獨一無二的王夫
二十年王夫生涯裡,亞伯特為他的入藉國盡心盡力,最終贏得英國人真切的愛戴。不過,與他為維多利亞女王所做相比,卻顯得小巫見大巫。在女王心中,亞伯特不僅是個稱職的丈夫和孩子父親,還是她最重要的知己和顧問。
一八六一年二月,是維多利亞女王和亞伯特二十一周年結婚紀念。亞伯特說:
「我們婚姻曾經歷多少風暴,但它仍然保持長青和新鮮,並長出嫩芽灑向大地。我可以肯定,這個世界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難過的是,這亦是他們最後一次共渡周年結婚紀念日。
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亞伯特病逝,享年四十二歲。維多利亞女王因為丈夫離世而深受打擊,陷入悲痛,從此不再在公開場合露面,餘生只穿著黑色衣裝。亞伯特在很久之前便已被診斷出患上傷寒,然在患病期間仍然孜孜不倦地為女王和國家服務。例如,在他最後的日子裡,英美兩國關係極度緊張,已在戰爭爆發邊緣。亞伯特介入並最終成功以外交手段解決雙方矛盾,避免兩國開戰。然而,過勞的亞伯特兩星期後便去世了。當時英國首相巴麥尊子爵(Viscount Palmerston)曾概嘆道:
「英國寧願與美國發生長達十年的戰爭,也不願為此失去我們尊敬的亞伯特親王。」
亞伯特走了,但他留下來的瑰寶,還會影響著英國王室和國家未來數十年發展。
圖片來源:
- The Marriage of Queen Victoria, 10 February 1840: Wikimedia Commons
- 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 Wikimedia Commons
- Edward Oxford shooting at Queen Victoria, June 10, 1840: Wikimedia Commons
- OSBORNE HOUSE from the air: Wikimedia Commons
- Prince Albert, Queen Victoria and their nine children.: Wikimedia Commons
- View from the Knightsbridge Road of The Crystal Palace in Hyde Park for Grand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1851.: Wikimedia Commons
- Hand-coloured daguerreotype of Prince Albert in 1848. 8.6 x 6.3 cm. Commissioned by Prince Albert: Wikimedia Commons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