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猶大曠野的馬薩達要塞
位於以色列猶大曠野(Judaean Desert)的荒蕪之地,在一個離死海平面超過四百米的陡峭山地上,沉睡著一座遠古堡壘-馬薩達要塞(Fortress of Masada)。馬薩達要塞所在地十分高,從那裡向遠方眺望的景色壯麗,馬薩達要塞遺跡早在這片岩地上沉睡了二千多年。遺跡曾經有過一段關於猶太人的悲壯歷史,成為他們建構強烈民族性的原因之一。
馬薩達要塞始建於曾經統治以色列地區的哈斯蒙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時期,由國王亞歷山大.詹納烏斯(Alexander Jannaeus)在西元前一世紀興建。到了前一世紀後期,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攻佔了這座要塞,大肆將其擴建。後來大希律王被推翻而流亡,馬薩達要塞便成為了他與家人重要的避難所,直至他重奪以色列王位。
除了擁有天險而成為一座絕佳軍事要塞外,馬薩達要塞還是希律王一座舒適行宮。希律王參考了羅馬式風格修建了一座莊園,考古學家在其儲藏室裡,找到了刻有拉丁文的羅馬雙耳瓶子。這些拉丁文上告訴我們這些羅馬雙耳瓶子曾經載滿來自義大利的美酒。大希律王顯然十分喜歡馬薩達要塞,在良辰美景跟前,配以美酒佳餚,馬薩達要塞不單是個軍事要塞,還是個高級渡假勝地。
大希律王死後,馬薩達要塞變成純粹的軍事設施,是羅馬輔助兵屯駐地。
西元六六年,不滿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發生叛變。當時專注於研究猶太人歷史的學者弗拉維斯.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在其著作《猶太戰史》(The Jewish War)中記錄了這次猶太人的起義事件。當時有個稱為「匕首黨」(Sicarii)的激進猶太人組織,其宗旨是要從以色列驅逐所有外來者,反抗羅馬帝國干涉和統治以色列。
他們當年冬天成功從羅馬人手中攻佔了馬薩達要塞。然而,西元七○年,羅馬軍團攻陷了耶路撒冷,猶太人四處出逃,馬薩達要塞便成為了猶太人避難所。因為天險,要塞成為猶太人抵抗羅馬人的最後根據地。在往後兩三年間,猶太人不時向羅馬人發動遊擊戰。西元七四年,猶大行省總督盧修斯.弗拉維斯.席爾瓦(Lucius Flavius Silva)決定要完全解決這個長期問題,他派兵進攻馬薩達要塞,準備把當地所有猶太叛亂者完全剷除。
因為馬薩達要塞所在地是個乾燥荒漠,讓二千年來由羅馬人設置的圍城工事如軍營、堤圍和城牆等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考古學家可以憑這些遺留下來的古老遺跡重新建構當時羅馬人圍攻馬薩達要塞時的情況。當時,馬薩達城破只是時間問題,城牆已被攻破,猶太守軍意會到他們這座最後根據地最終將落入羅馬人之手。為了不讓猶太人尊嚴屈服在羅馬人征服之下,猶太人其中一位首領以利亞撒(Eleazar)對絕望的猶太民眾說了以下這番話:
「讓我們妻兒在被蹂躪和奴役之前就義。他們死後,我們要相互賦予彼此這一光榮,以捍衛我們應有的自由,這將是我們最理想的墓葬紀念碑。但在這之前,我們要先把財產和這座要塞焚燒殆盡。我能夠肯定這種做法將能帶給羅馬人最大痛苦,因為他們再也無法搜捕我們或肆意掠奪我們的財產。除糧食之外,我們什麼也不留低,以證明我們並非因糧絕而死,而是我們總保持初衷,寧死不屈。」
要塞守軍聽到以利亞撒的激昂說辭下都被說服了,於是一場集體殉國隨即發生。然而,因為信仰關係,猶太人不能自盡,他們是得到集體共識後彼此殺死對方。
這件猶太人集體殉國事件只是轉述自一位猶太裔歷史學家,以他角度來看會否有所偏頗?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過,我們可以從這個流傳於世的故事,探討更深層次的影響。馬薩達要塞猶太守軍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信念,面對不可抗逆的強大對手,殉國可看成一種反抗敵人的最後手段。不屈服於敵人,寧選擇死亡也不願被奴役的這段歷史,成為了猶太民族標誌性故事,馬薩達要塞的猶太守軍成為了殉國英雄。然而,另一方面,這種殉國行為卻同時被認為剝奪了無辜女性與孩子的生存權利,他們意願並沒被尊重,或許當時有部份人並不願意就此結束生命。
一個民族的完整性和團結性很需要傳說、歷史或故事去建構。當一世紀的猶太人叛亂被平定後,羅馬帝國為了根絕猶太人再次叛變的可能性,決定離散這個民族,猶太人被迫離鄉四散,從此失去了家園。直至近代,猶太人才重新建立了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圓了長達二千年的家國之夢。也因為如此,為維持猶太人民族意識,馬薩達要塞的故事便變得十分重要。雖然以今天道德標準來看,這種集體殉國行為顯然不被認同,但事件背後理念卻定義了猶太人身份認同。因此,今天在許多猶太人心裡,無論馬薩達要塞殉國事件有多真實或有多爭議,但卻仍是他們民族重要的歷史故事。
圖片來源:
- Masada: History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