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公路的達連隘口茂密森林地區


假設從香港出發,沿路駕車一直到歐洲最西邊的葡萄牙或西班牙,撇除政治、邊境和其他風險因素,理論上是絕對可行,因為沿路的確有道路網絡可供車輛行駛。不過,如果若從北美地區駕車到南美,或反之而行,那就基本不可行了。但那是為甚麼呢?

其實,南北美洲有條貫穿兩地區的公路系統,稱為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泛美公路是世上最長的高速公路,北起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Prudhoe Bay, Alaska),南至阿根廷火地島拉帕提亞灣(Lapataia Bay, Fuego, Argentina),全長接近四萬八千公里。

泛美公路原是一九二三年時由美洲各國商議共識下修建,而最初完成路段是位於墨西哥境內。其他財政上較緊拙的中美洲國家,則由美國提供援助興建。此後,本來只是條單體公路的泛美公路,如今經多年發展後,已經變成有不少支線的公路網絡,貫穿了南北美洲諸多國家。

既然有這條完善的泛美公路,為何駕車來回南北美洲仍是不可行呢?

打開谷歌地圖上以駕車輸入泛美公路起點和終點,會發現它無法找到可行路線。原來,整條泛美公路並非完全相連,公路約有一百公里完全沒有修建道路,這個中斷處位於巴拿馬(Panama)與哥倫比亞(Columbia)之間,稱為達連隘口(Darién Gap)。既然泛美公路是個如此浩瀚的工程,為何直到今天,整條公路仍存在這個只有一百公里的缺口,而無法直接貫穿南北呢?

達連隘口

原因是,達連隘口是世上最危險地方之一。這裡森林極度茂密,完全沒經過開發,是個很原始的熱帶森林。要在這種茂密原始的森林興建公路,不僅有經濟成本和生態因素考量,涉及的人命成本也同樣很高。試想想,達連隘口原始森林必定有很多危險生物,這些危險生物可能帶著致命毒液或熱帶病毒和細菌。如果要大量工人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開闢修築公路,造成傷亡機會很高。而且,沒有行車道路更可以有效阻止販毒行為,以及保護達連隘口原住民。

除了自然風險外,另外還有政治和公安風險。因為達連隘口的天險,成為了毒梟、罪犯、恐怖分子和人口販賣分子理想窩藏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s of Colombia,或簡稱哥革武—FARC)。哥革武成立於一九六四年,初期為哥倫比亞共產黨武裝力量,是當時該國最大反動派。哥革武從國內偏遠地區徵募士兵,一度擁有上萬士兵和大量支持者。他們提倡將國家財富重新分配,把富人資產分配給窮人,以及反對任何跨國企業或外國政府在政治上影響哥倫比亞。

達連隘口擁有極茂密的森林地區

哥革武經常向外國人、政客和商人發動恐怖襲擊—炸彈襲擊、暗殺、綁架和武裝襲擊比比階是,還會殘忍地處決肉參。哥倫比亞政府為了解決這些暴力事件,於一九八五年與哥革武達成停火協議,讓哥革武與其他左翼勢力組建政黨參與政治和選舉,該政黨便是「愛國聯盟」(Patriotic Union)。

愛國聯盟在一九八六年大選贏得極多選票,引起了哥倫比亞政府警覺,決定卮下手為強。八十年代起,該黨成員不斷被肅清和暗殺,愛國聯盟受到嚴重 打擊下衰落,此後未能在政壇上發揮任何影響力。於是,原哥革武人便退入達連隘口,長期盤據著一些要點,並經常襲擊途經達連隘口的旅人。例如,二○○三年時有三名旅客經過達連隘口,被哥革武人活捉並殺害。十年後,即二○一三年,有位瑞典背包容穿越達連隘口時,被哥革武人誤以為是美國間諜而處決。

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旗幟

直至二○一七年,哥倫比亞政府與哥革武才達成協議,哥革武解除武裝力量並解散重組為合法政黨,現稱共同黨(Commons)。

除了自然和政治風險外,還有一個經濟因素考慮而最終使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兩國決定不在達連隘口修建公路。哥倫比亞牛經常患上一種風土病,稱為「口蹄疫」,而巴拿馬牛則沒這個問題。巴拿馬政府擔心,一旦公路修成,哥倫比亞牛隻口蹄疫很可能很輕易經陸上交通運輸傳到巴拿馬而感染當地牛隻,這將造成巴拿馬養牛業不可想像的經濟損失。

因此,在這三個重要因素影響下,泛美公路這一百公里缺口始終沒有填補。

達連隘口那麼危險,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人曾經成功駕車穿越達連隘口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九八五年,有一支探險隊成功駕駛越野車穿越,用了七百四十一日行走了二百公里。也就是說,他們平均每天只能夠前進二百七十米!

既然以陸路穿越如此危險和艱辛,那麼除了乘坐飛機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穿越達連隘口?答案就是水路乘船,或在達連隘口兩岸修建橋樑。這兩個方案看似可行,前者也確實實踐過,但最終渡輪服務在一九九七年關閉,後者也只一直聞樓梯響。

所以,如果想駕車走畢泛美公路,目前還是乖乖在乘坐飛機吧!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

Exit mobile version